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晶状体上皮细胞传代培养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褪黑素预处理12h后,加入100μmol/LH2O2继续孵育24h,MTT比色法检测褪黑素对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结果:MTT结果显示褪黑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活性无影响,该药物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活性的下降,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褪黑素可以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此外,褪黑素还可以减少过氧化氢所致晶状体上皮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活性,并且,伴随褪黑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褪黑素可以明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防治白内障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褪黑素 晶状体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原因较多,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氧化应激(OS)与DR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参与并促进病变的发展。因此,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产生的原因与机制、氧化应激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机制等进行综述,以期更好的了解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为抗氧化疗法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氧化应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抗氧化治疗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索CO2激光治疗眼睑良性肿瘤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元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眼科门诊CO2激光治疗100例(114只眼)无瘢痕体质的眼睑良性肿瘤患者,其中:毛细血管瘤22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30例,色素痣24例,黄色素瘤14例,传染性软疣10例,肿瘤直径0.2~0.7cm不等,术后随访两年,观察CO2激光治疗效果。结果100例(114只眼)治愈90例(100只眼),治愈率90%;好转10例(14只眼),好转率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CO2激光治疗眼睑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

  • 标签: 眼睑良性肿瘤 二氧化碳激光 疗效观察
  • 简介:<正>从1989年起以耳后肌蒂皮瓣对5例耳甲腔和耳道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整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手术患者见表。手术方法耳甲腔和耳道的肿瘤,在切除肿瘤后测量皮肤缺损的范围,如为耳道闭锁,则应切除耳道内闭锁组织后,磨除一部分耳道后、上、下壁骨质,充分

  • 标签: 耳后肌 皮肤缺损 耳甲腔 带蒂皮瓣 耳道 耳后皮瓣
  • 简介:目的:确定黄酮对人角膜内皮细胞(humancornealendothelialcells,HCEC)的影响及其对因氧化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HCEC,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黄酮继续培养,或经不同浓度黄酮预处理后再添加过氧化氢(H2O2)继续培养,采用光镜形态观察、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手段,研究黄酮对HCEC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结果:黄酮浓度高于85μmol/L时可诱导HCEC发生细胞凋亡,而低于70μmol/L时对HCEC没有影响;55和70μmol/L黄酮预处理对600μmol/LH2O2所引起的HCEC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0%→22%,8%;P〈0.01),而85和100μmol/L黄酮预处理对H2O2所引起的HCEC细胞凋亡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55~70μmol/L黄酮对HCEC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保护作用,而浓度高于85μmol/L的黄酮反而能诱发HCEC发生细胞凋亡。

  • 标签: 人角膜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过氧化氢 黄酮 抗氧化活性
  • 简介:目的评价带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HA)无包裹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眼球摘除术后患者,采用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作为眼窝植入物,无包裹直接植入.Ⅰ期植入21例.Ⅱ期植入8例.结果分别随访5-18月,4眼术后出现球结膜裂开,2眼术后轻度上睑下垂,1眼术后五月义眼座中度暴露,均经相应治疗后恢复.其他病例手术效果良好,无植入物脱出及移位,义眼座活动度良好.结论线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直接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羟基磷灰石(HA) 直接植入 整形
  • 简介:目的探讨虹膜隔张力环植入手术治疗虹膜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所诊治的虹膜缺损患者24例,24例患者均行虹膜隔张力环植入的手术,针对性的对该手术不同类型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根据虹膜缺损的范围和程度选择并放置合适型号的虹膜隔张力环,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发现张力环、人工晶状体偏位、移位,晶状体囊袋损伤及瞳孔阻滞等现象。结论囊袋内植入带人工虹膜的张力环治疗部分或完全虹膜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开辟了该类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手术期间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 标签: 带虹膜隔张力环 虹膜缺损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中超声波对兔视网膜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普通家兔30只(60眼),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兔(10眼),且使每只兔保持1眼属实验组,另1眼属对照组.实验组行超声乳化术,对照组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各组分别在术毕、术后6,24h剥离视网膜.测定视网膜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oxide,LPO)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SH-Px活性在各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术毕2组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术后6,24h差别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LPO含量在各时点均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波单一因素对GSH-Px活性的影响在3个不同时点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2.33,P=0.1170);对SOD活性的影响在不同时点不全相等(F=3.92,P=0.0321);对LPO含量的影响在不同时点不全相等(F=9.10,P=0.001).结论从脂质过氧化的角度,超声乳化术中超声波对兔视网膜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术后24h没有完全恢复.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超声波 视网膜 脂质过氧化 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42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青少年患者经巩膜扣术进行治疗。术中直视下定位、冷凝视网膜裂孔。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4眼(9.5%),单纯巩膜外环扎6眼(14.3%),环扎联合加压32眼(76.2%)。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36只眼(85.7%)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6只眼(14.3%)明显好转。结论巩膜扣术治疗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良好,创伤小,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术式。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蒂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9眼翼状胬肉患者局麻下行胬肉切除并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结果经3-8月随访,52眼治愈,2眼复发,5例失访。结论胬肉切除并蒂结膜瓣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开展的术式。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瓣转位
  • 简介:目的:探讨首选个体化巩膜扣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92例95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1级以下的病例,根据裂孔位置、数目、视网膜脱离的形态等首选放液或者不放液的巩膜扣术,个别病例辅以玻璃体腔注气术。随访时间7~48(平均10.2)mo。结果: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成功90眼(95%),视力由术前的4.03±0.42到术后的矫正视力4.58±0.33。结论:首选个体化巩膜扣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能够用最小量的手术、最小的创伤,获得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和较好的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孔源性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扣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对7例视网膜脱离1wk内合并有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联合巩膜扣术,观察视网膜平复情况及术后3mo矫正视力。结果:7例患者视网膜平复,术后3mo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对部分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扣术,既解除了自内障对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妨碍,又顺利完成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术后视力显著提高。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巩膜扣带术 白内障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气组,接受SB+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气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组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气组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气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