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鼻结合电子鼻咽喉镜在鼻窦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上颌窦侧壁与底壁交界处囊肿,16例蝶窦囊肿,12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采用鼻和电子鼻咽喉镜相结合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出血较少,平均约(20±3)mL。术后随访6个月,复查见鼻窦自然开口均无闭锁或粘连,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鼻结合电子鼻咽喉镜在鼻窦手术中,尤其是对上颌窦前壁、前壁与底壁交界处,蝶窦底壁、侧壁病灶的清除,能在尽可能减少窦口开窗范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的优点,以达到微创目的。

  • 标签: 鼻窦 鼻内镜 电子鼻咽喉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鼻窦炎、鼻息肉治疗对哮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鼻手术治疗21例、保守治疗7例。结果21例经鼻手术治疗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愈11例、好转6例、无效3例、复发1例,治愈率为52.4%、有效率为80.9%;合并的哮喘症状好转1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1.4%;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支气管哮喘均有效13例,有效率为61.9%。保守治疗的7例中,鼻窦炎好转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14.3%;哮喘好转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28.6%。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并支气管哮喘经鼻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后,能有效控制哮喘症状的发生。

  • 标签: 鼻窦炎 鼻息肉 哮喘 鼻内镜鼻窦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恰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16例鼻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发生率、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鼻窦真菌感染占同期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手术患者的5.6%(116/2089)。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证实曲霉菌感染,占所有致病真菌的84.5%(98/116)。各类型真菌性鼻-鼻窦炎中,鼻窦真菌球最为常见,占79.3%(92/116),以上颌窦最为多见,术后2-8年复发率为2.2%(2/92);变态反应真菌性鼻-鼻窦炎占12.9%(15/116),术后1-3年复发率为13.3%(2/15);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一鼻窦炎占1.7%(2/116);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占6.1%(7/116),随访2-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必须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观察、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而得以确立,手术清除病灶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 标签: 真菌 鼻窦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近年来报道有增多趋势,且不同年龄均可发生[1].以往文献多侧重于其症状、体征分析,而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论及较少.为探讨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的合理术式,我们对本科1995年1月~1998年1月期间所遇22例(26侧)鼻窦霉菌病施行鼻内窥镜下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内窥镜鼻窦手术 非侵袭型鼻窦霉菌病 手术方法
  • 简介:<正>一、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内窥镜下施行鼻窦的开放性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复发性鼻窦炎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是围绕"窦口通道区"结构进行的,甚至过去认为是不可逆的病灶,一旦鼻窦通气引流改善,粘膜纤毛的清除作用恢复正常以后,也可发生可逆性转变而恢复正常。二、有哪些鼻部疾病可在内窥镜下进行手术

  • 标签: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 内窥镜检查 通道区 鼻腔鼻窦 开放性手术 慢性鼻窦炎
  • 简介:目的探讨鼻辅助下颈前小切121甲状腺手术的疗效、临床经验和手术注意事项,并与传统手术进行比较。方法我科术前确诊的单发甲状腺腺瘤患者26例,肿瘤最大直径〈4.0cm,均行鼻辅助颈前小切口腺叶切除术,观察疗效,并与同期具有可比性的30例经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肿块均完整切除,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声音嘶哑、呛咳、继发血肿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鼻辅助下颈前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t=9.139,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大(t=12.648,P〈0.05)。小切口组患者的瘢痕长度、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辅助下颈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能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具有并发症少、微创、美容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内镜 小切口 甲状腺腺瘤
  • 简介:术后窦黏膜的组织学检查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部分组织学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的恢复可能需要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鼻术后鼻窦的组织学形态与功能之间存在好的对应性.手术后的鼻检查和糖精试验联合使用,可以有效评估黏膜的恢复情况.

  • 标签: 鼻内镜检查 组织学形态 手术后 黏膜 纤毛清除功能 组织学检查
  • 简介:资料病例1男性,65岁。因右侧鼻腔流臭脓涕8个月,门诊以"右全组鼻窦炎"收入院。2年前因鼻咽癌(T3N1M0)行60Co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剂量为70Gy。CT扫描显示: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图1)。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右侧全组鼻窦炎,拟行鼻手术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脑脊液鼻漏 全组鼻窦炎 上颌窦内侧壁 放射治疗 筛窦
  • 简介: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sealing,FS)在功能性鼻鼻窦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63例行鼻鼻窦手术患者分成FS组、Merocel高膨胀材料组和凡士林油纱条组,比较不同填塞材料的术后临床表现及远期影响。结果FS组在鼻鼻窦手术中止血效果差于高膨胀材料及凡士林油纱条组,但术后头痛及鼻腔疼痛较轻,鼻黏膜反应轻,创口愈合快,鼻黏膜上皮化快,鼻腔粘连少。结论鼻鼻窦手术中应用FS术后头痛及鼻黏膜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 标签: 鼻内镜手术 纤维蛋白封闭剂 Merocel高膨胀海棉 鼻出血 鼻腔粘连
  • 简介:目的探讨鼻下治疗突至上颌窦上颌骨囊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1例突至上颌窦上颌骨囊肿在鼻下行下鼻道进路的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对合并鼻腔底病变者同时行鼻腔底开放手术,切除部分囊壁。结果随访1~9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囊肿无复发。结论鼻下治疗突至上颌窦或上颌窦合并鼻腔底的上颌骨囊肿简单易行、创伤小。

  • 标签: 上颌骨囊肿 鼻内镜 手术
  • 简介:目的提高对蝶窦病变症状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对鼻手术治疗该病优越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及手术的效果.结果蝶窦霉菌4例,囊肿3例,炎症5例,均1次治愈.蝶窦乳头状瘤1例,随访中;蝶窦自发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因行鼻微创手术避免了死亡;蝶窦、后组筛窦低分化鳞癌在鼻下获得精确取检确诊.结论蝶窦病变经CT和MRI等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检查可获明确诊断,鼻手术对蝶窦病变治疗有其优越性.

  • 标签: 鼻内镜 蝶窦病变 诊断 治疗 鳞癌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2000年完成随访的622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内窥镜手术进行临床分析.其中Ⅱ型508例:1期107例,2期304例,3期97例;Ⅲ型11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治愈率Ⅱ型:1期95.3%,2期84.9%,3期75.3%;Ⅲ型61.4%.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9%.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有效疗法,疗效与临床分型分期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窥镜手术 疗效
  • 简介:飞秒(10-15s)激光经证实可以有效的降低切割组织所需的能量并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该激光系统的灵活性使得它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角膜基质手术,而且可以进行新的角膜屈光手术.本研究就其机制、手术方法和过程、并发症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飞秒激光 基质内屈光手术 角膜基质 近视 激光装置 角膜瓣移位
  • 简介:泪道阻塞是眼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常见症状有溢泪、溢脓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该病过去有挂线、泪道探通、泪道激光成形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泪囊摘除术等方法,各有优缺点。我院自2011年1月起采用鼻下Crawford管置管治疗泪道阻塞患者,取得了初步治疗效果。

  • 标签: 泪道阻塞 置管治疗 鼻内镜下 临床分析 泪道激光成形术 泪囊鼻腔吻合术
  • 简介:目的探索支气管在气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技术.方法表面麻醉下经气管或麻醉插管进行气管内支架置入.结果全部7例气管狭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症状缓解.随访4~16个月,气道通畅,支架位置良好.结论支气管支架置入术,具有麻醉简单、手术简便、安全可靠、损伤小、起效快的优点.

  • 标签: 硬管支气管镜 气管狭窄 气管内支架置入术 手术方法
  • 简介:我科对53例(65侧)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下泪囊鼻腔开放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共53例(65侧),其中男性8例(9侧),女性45例(56侧);年龄29~78岁,平均(53±4)岁,其中12例(14侧)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程9个月至20年。单眼发病41例,双眼12例。单眼并发脓肿形成者5例,6例为传统手术后复发者。

  • 标签: 泪囊鼻腔开放术 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 治疗 手术后复发 疗效满意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6例(3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均在术中应用手术显微进行裂孔定位。冷凝封闭及巩膜外垫压。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经显微直视下外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d-167d,视网膜完全复位35眼(97.2%),视力较术前提高33只眼(91.7%),不变2只眼,下降1只眼。最好矫正视力0.3以上33只眼(91.7%)。术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冷凝反应I-Ⅱ级,无Ⅲ-Ⅳ级。轻度屈光介质浑浊不影响手术过程。结论经手术显微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简单可行,值得推广。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手术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