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病例报告例1女,2岁6月。受凉后咳嗽、气促4天于1993年4月26日入院。当日中午呼吸困难加重,呈Ⅲ°吸入性呼吸困难,口唇发绀。追问病史,家长回忆患儿5天前吃杨梅后曾呛咳,当时无发绀。颈胸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声门区有椭圆形中等密度影,约0.8cm×1.0cm。疑为气管异物,急诊行支气管镜检查术,见声门下气管腔后壁有灰白色半圆

  • 标签: 呼吸困难 支气管镜检查术 病例报告 吸入性 误诊 气管异物
  • 简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的表现,是〈75岁成年人的首要致盲眼病。定期随访检查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及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都有助于降低因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的发生率,但其机制仍不明确。蛋白质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蛋白质水平上研究DR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手段,该技术可以一次性研究大量蛋白质。比较蛋白质学研究结果表明DR并不是由单一蛋白质启动的疾病,而是多种蛋白质共同参与的病理过程。目前,绝大多数鉴定出的差异性蛋白质其功能都不太明确,而且各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调节关系。我们就其在DR蛋白质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质 谱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泪道探通治疗对三个年龄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成功率。方法:共180例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Ⅰ(4~6mo),Ⅱ(7~12mo)和Ⅲ(13~24mo),均行泪道探通治疗。症状体征均消失为治疗成功的标准。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结果:Ⅰ治疗成功率为100.0%,Ⅱ治疗成功率为88.5%,Ⅲ治疗成功率为82.3%,总的治愈率为90.7%。结论:泪道探通治疗的有效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降低。在6mo时行泪道探通治疗的孩子成功率最高,能完全消除症状。

  • 标签: 鼻泪管阻塞 泪道探通 小儿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时效和疗效。方法:收集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2009-01/2015-12下泪小管断裂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7例6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和B。A33例33眼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B34例34眼行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两的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和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44.42±10.66min,B找到泪小管断端的时间为30.06±6.21min,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术后6mo冲洗泪道判断手术疗效,B疗效优于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P〈0.05)。结论:鼻内窥镜引导逆行注法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泪小管断裂和常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术后疗效佳。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鼻内窥镜 注气 5-氟尿嘧啶
  • 简介:2010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工作会议于2010年8月27~28日在广州市远洋宾馆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卫生部医政司综合处处长樊静,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学组组长赵家良,副组长樊映川、管怀进、何明光、孙乃学,组员黄丽娜、贾亚丁、李建军、刘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会议 防盲 学分 眼科 广州市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na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其中上道神经肌肉的调控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正常人和OSAHS患者在清醒和睡眠状态下的神经肌肉活动进行综述,以阐释上道神经肌肉调控参与OSAHS发病的可能机制。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神经肌肉 发病机制 上气道 调控 OSAHS
  • 简介: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scleralbuckling,SB)联合玻璃体注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氨基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RRD患者150例150眼临床资料,将仅接受SB的患者81例81眼纳入未注,接受SB+玻璃体注术的患者69例69眼纳入注,比较两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前、术后血清中氨基酸、VEGF水平等情况。结果:两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未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术后5d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术后术眼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两患者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血清中精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目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间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2%(5/69)与未注的9.9%(8/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联合玻璃体注术有助于RRD患者视功能和眼压的早期恢复,降低血清中组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VEGF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注气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