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2 个结果
  • 简介:图84,85随着层面降低,内听道内位听神经/面神经混合束出现,神经之间有脑脊液影,T1加权面神经为中低密度阴影,临近脑脊液池处位听神经/面神经为一混合的条索状阴影,临近内听道底部神经分叉,中间有低密度的脑脊液影,前部为面神经,后部为上前庭神经.

  • 标签: 面神经 脑脊液 内听道 听神经 前庭 耳影像学
  • 简介:从本期起,将讨论冠状位颞骨CT的解剖标志,结合解剖标志提示其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气化程度不一,颞骨的气房除了在乳突外,常常分布在颞骨岩部,颞鳞部或延伸至颧部.因此颞骨或乳突的病变也会向这些部位迁延.观察冠状位颞骨CT,应该包括颞骨岩部及颧部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现中耳、内耳,内听道病变,也可以观察到颞骨相关的侧颅底病变.

  • 标签: 耳影像学 CT 中耳炎 前上鼓室
  • 简介:胆脂瘤是由一种能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聚集于中耳、上鼓室、乳突、岩尖而形成的,在中耳表现为独立生长、代替中耳黏膜、吸收骨质的三维上皮结构。它不是一种肿瘤,但对患者有潜在的危险。1829年,法国Cruveilhier首先描述多中心的白色“tumeursperlees”(瘤株),1838年,Miiller第一个使用“cholesteatoma”(胆脂瘤)这一术语来描述颅内角化物的堆积。1922年,Cushing提出先天性胆脂瘤的可能起源,1953年,House报道了经典的鼓膜完整的中耳胆脂瘤。事实上,胆脂瘤是一种良性的角化上皮细胞囊,由3种成分组成:囊内容、基质、基质外层。

  • 标签: 耳影像学 先天性胆脂瘤 CUSHING 临床 中耳黏膜 中耳胆脂瘤
  • 简介:本期开始介绍鼓室体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鼓室体瘤属于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jugularetympanicumparaganglioma),也即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后者还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因起源于鼓室内迷走神经耳支(Arnoldnerve)或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nerve)伴行的副神经节组织,故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多见于中下鼓室,上鼓室少见.肿瘤可以扩展超过中耳界限,但一般不侵犯颈静脉球.光镜下将鼓室体瘤细胞分为二型:Ⅰ型细胞为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巢状结构;Ⅱ型细胞为支持细胞.鼓室体瘤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 标签: 耳影像学 临床表现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 颈静脉球瘤 鼓室体瘤 颈静脉球体瘤
  • 简介:本期讨论二个鼓室体瘤的病例,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Ⅱ型鼓室体瘤,瘤体基本充满鼓室腔;另一例是Glasscock—Jackson的分型标准的Ⅳ型鼓室体瘤,瘤体从鼓室突出到外耳道并达外耳道口。

  • 标签: 耳影像学 鼓室体瘤 临床 分型标准 鼓室腔 外耳道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术组60例120眼,LASEK术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第1d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术后3mohaze的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的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 标签: 全激光 TransPRK 表层手术 高度近视 角膜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的心电图改变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2009-06/2011-03在我院眼科住院的113例DR患者的心电图和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R患者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以ST-T改变为多见.非增殖期心电图异常25例(61.0%),增殖期59例(81.9%),组间差异显著.在心电图异常的DR患者中处于增殖期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心电图正常组相比,心电图异常组也伴有糖化血红蛋白平均水平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的异常组正常组间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显著.结论:DR作为糖尿病严重眼部并发症多伴心血管系统病变的发生和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化脓性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28例化脓性泪小管炎确诊患者。把他们分为4组。第1组单纯泪小管炎,冲洗泪道有液体进入鼻口腔。第2组泪小管炎合并泪小管阻塞。第3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但不合并泪小管阻塞。第4组泪小管炎合并慢性泪囊炎及泪小管阻塞。所有组用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同时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脓性分泌物减轻后第1组给予保守治疗;第2组给予泪小管切开术。第3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术。第4组给予泪囊鼻腔吻合+泪小管切开术,术后同术前保守治疗。结果所有组泪小管炎全部治愈。但第2及第4组各有1例泪小管阻塞。结论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及泪小管灌洗,泪小管中用妥布霉素冲洗并注入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眼局部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或在此基础上合并泪小管切开和/或泪囊鼻腔吻合术,简单方便,疗效确切。

  • 标签: 化脓性泪小管炎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双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双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对白内障术前剪睫毛不剪睫毛的分析,探讨更适于眼科患者术前眼部备皮的方法。方法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50只眼)。实验组不剪睫毛,同时应用粘贴手术巾,对照组术前剪睫毛,比较两组间眼部刺激症状及眼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不剪睫毛同时联合用粘贴手术巾有利于减轻眼部刺激症状,无眼内炎的发生,较剪睫毛更适用于眼部备皮。

  • 标签: 白内障 剪睫毛 比较
  • 简介:目的对白内障手法小切口摘除术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医疗扶贫行动中推广实用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09年5-6月间200例老年性白内障分别行两种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术中术后的并发症。结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组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从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远期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手法小切口摘除术所需设备简单,不受硬核白内障限制,经济价廉,更适合在防盲行动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除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标准化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观察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01/05等效球镜低于-12.00D的46例88眼进行非球面切削或标准化LASIK术后进行随访,按术前屈光度数将其分为A组(〈-6.00D)和B组(-6.00~-12.00D)两组,对比各组非球面切削标准化LASIK术后1mo裸眼视力、Q值、夜间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及满意率(后3者采取问卷调查)。结果:A、B组内非球面切削标准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A、B组内非球面切削标准化LASIK术后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t=-0.372,P〉0.05);A组内非球面切削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χ^2=2.397,P>0.05;夜间视物质量:χ2=1.263,P〉0.05);B组内非球面切削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χ^2=10.85,P〈0.01;夜间视物质量:χ^2=10.85,P〈0.01);术后效果满意率达到98%。结论:非球面切削能明显改善-6.00D以上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

  • 标签: 非球面切削 视觉质量
  • 简介:Toric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是一种以亲水性胶原共聚物为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可用来矫正近视<-20.00DS、远视<+10.00DS合并散光1.00~6.00DC的屈光不正.现今临床上TICL植入术不仅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合并高度散光,而且开始应用于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术等引起的继发性高度角膜散光的矫正.本文就TICL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设计选择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TICL植入术在特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 标签: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临床应用 有晶状体眼 矫正屈光不正 高度散光 角膜移植术
  • 简介:工具,“泛指劳动生产中使用的器具,也指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东西和手段”([1])。接此定义,临床工具就是临床过程中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器具、设备、试剂、药物和种种技术及方法等。众所周知,临床医师工作是离不开上述诸类临床工具的,这几乎是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所要求的是:临床医师要精准使用所用的工具。使用工具是可大有作为的,除了用于临床目的,还可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对医学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新的工具除了少数属原始创作,

  • 标签: 临床工具 耳鼻喉科 临床医师工作 临床过程 医学科学 器具
  • 简介:<正>我科1985年5月~1992年4月,共收住院治疗鼻出血患者73例次,均获痊愈。临床资料73例中男46例,女27例,男女之比约1.7:1。年龄最大81岁,最小5岁,其余均在15岁以上。全身疾病合并鼻出血41例,占56%,鼻腔疾病致鼻出血仅3例,占4%,原因不明29例,占40%。全身病因中高血压病最多见,41例中有29例,占全身病因的70%。其他依次为上感、冠心病、肺气肿、中

  • 标签: 鼻出血 全身疾病 原因不明 鼻腔疾病 全身病 高血压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12/2008-12临床诊断为"继发性角膜溃疡"的患者8例8眼,其中4例选择结膜瓣遮盖术,3例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LKP),1例因角膜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术后随访4-10(平均6)mo,观察视力、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角膜植片和植床情况。结果:行结膜瓣遮盖术者溃疡均治愈;行部分LKP术者植片透明,植床残留薄层瘢痕,行PKP术者植片透明,两者视力均有所提高。所有病例溃疡未见复发。结论:对于继发性角膜溃疡,应该根据不同病例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继发性角膜溃疡 结膜瓣遮盖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 简介:一、双眼单视基础知识.(一)双眼单视定义:外界物体的影像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主要是黄斑部),图形信息转变为电信息并沿视觉知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视觉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号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知印象的过程。(二)双眼单视分级:分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三级。同时视指由双眼视网膜传给大脑的信号,不是两眼交替接受,而是同时接受。

  • 标签: 双眼单视功能 同时视 视网膜对应点 视觉信号 视觉中枢 立体视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的系统观察研究泪点发生炎症的原因及泪点炎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以及设计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等,显示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列出的必要性。方法:用裂隙灯观察泪点和眼表,并泪道冲洗、探通检查;用微距照相记录泪点典型病变,其中有24眼泪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泪点炎病临床特征:几乎所有泪点炎患者都合并急、慢性结膜炎;多数为泪点单独发炎,少数后续泪道炎性阻塞疾病合并存在。急性泪点炎少见,溢热泪,泪点局部红肿、痒痛,泪点壁贴合关闭泪点口,以抗炎药物治疗为主。慢性泪点炎多见,溢冷泪,主要有泪点壁软缩,泪点乳头平坦,泪点口向心性缩小;增殖膜覆盖泪点口;泪点壁肿胀、增生贴合关闭泪点口;增生的睑结膜包裹稀薄的积脓包埋泪点口,形成白色隆起的泪点外观四种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泪点炎病多发而常见,有独特的发展转归临床规律,和单独的手术治疗方法,把泪点炎作为独立疾病单独列出,以减少泪道病诊治的疏漏和错误等非常必要。

  • 标签: 泪点炎 泪点炎病 泪点阻塞 泪道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