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自拟消异方及电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住的疗效.方法:采用消异方(生水蛭、王不留行、三七、炮山甲、炒鸡内金、皂角刺、肉苁蓉、肉桂、菟丝子、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茯苓、醋香附)及电针刺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子宫、太冲,除关元、中极外,均取双侧穴位,治疗本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本研究针药联合,以消异方为主,配合电针治疗本病引起的痛经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消异方 电针 痛经
  • 简介:目的:探讨来曲唑对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服用来曲唑治疗,连续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和性激素水平。结果: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总有效率为8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患者治疗后的痛经VAS评分与盆腔触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LH和E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AST水平及AL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痛经和盆腔痛的症状,并可有效调节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

  • 标签: 来曲唑 子宫内膜异位症 性激素 盆腔痛 痛经 内分泌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术后疗效。方法:术中见病灶侵蚀范围大,腹壁缺损大,给予补片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无复发、无排异、腹壁无不适。结论: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给予补片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剖宫产后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 筋膜缺损 补片替代 病例报道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S-P方法对32例EM手术标本和30例子宫肌瘤中VEGF、Akt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Ak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30)、37.5%(12/32)、84.4%(27/32)、60.0%(18/30)、75.0%(24/32)、87.5%(28/32);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MVD分别是(10.37±5.24)、(19.14±7.10)、(48.24±10.54)。Akt、VEGF和血管密度在EM中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组高表达,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Akt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PI3K/Akt、VEGF均参与EM的发生发展,在EM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EM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曲普瑞林和孕三烯酮预防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行腹腔镜保守手术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d予以曲普瑞林3.75mg肌注,每4周1次,疗程6个月。对照组患者术后月经来潮后第1d予以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连用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疗效、2年内的复发率和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80.0%)(χ^2=4.11,P<0.05)。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复发4例(10.0%),对照组患者复发11例(27.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2,P<0.05)。观察组21例不孕患者治疗后2年内14例成功妊娠,对照组19例不孕患者仅7例妊娠,观察组治疗后2年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术后的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其复发率,提高妊娠率,是一种预防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曲普瑞林 孕三烯酮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EMs)患者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方法:采用EMs患者32例,取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无EMs患者34例,取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PI3K/AKT与VEGFmRNA表达,ELISA法检测PI3K/AKT蛋白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和在位子宫内膜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位内膜PI3K、AKT和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P〈0.01)。EMs中,Ⅰ、Ⅱ期PI3K、AKT和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Ⅲ、Ⅳ期异位内膜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和VEGF共同参与EMs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6月120例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治疗,术后期待妊娠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腹腔镜治疗基础上给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累计妊娠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IUI过程中HCG日E2为(642.8±312.2)pmol/L,HCG日P为(0.39±0.19)ng/mL,子宫内膜厚度为(10.11±2.00)mm;观察组患者周期临床妊娠率(16.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1%),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Ⅲ-Ⅳ期患者周期临床妊娠率(15.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累计妊娠率(2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1.7%)(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异位伴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尤其是子宫内膜异位Ⅲ-Ⅳ期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骶前神经切断术对子宫内膜异位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子宫内膜异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病灶清除术,观察组联合骶前神经切断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1周疼痛变化情况,统计存在性功能相关障碍比例,及两组恢复性生活时间、性唤起时间、每月性生活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72h及术后1周其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在阴道干涩、性交痛、性欲低下及性高潮缺失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性生活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性唤起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每月性生活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联合骶前神经切断,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减少发生性功能障碍比例,缩短性唤起时间,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规律性生活。

  • 标签: 腹腔镜 骶前神经切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性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比较评价阴茎皮片/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狭窄优劣。方法:利用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阴茎皮片/口腔黏膜移植物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狭窄临床研究文章,提取资料,应用State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个非随机对照研究和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99人。唯一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口腔黏膜组与阴茎皮片组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90.5%vs87.5%,P=0.07)。非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表明,口腔黏膜组优于阴茎皮片组(RR=0.86,95%CI0.77-0.96,P=0.008)。按手术方式亚组分析表明,采用背侧镶嵌尿道成形术,口腔黏膜与阴茎皮片效果相当(RR=0.90,95%CI:0.77-1.06)。结论:阴茎皮片移植物与口腔黏膜游离移植物在前尿道狭窄一期背侧镶嵌成形术中效果相当,皆可选择。但此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成形术 口腔黏膜 阴茎皮片 移植物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感染(Ct)与异位妊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健康孕妇11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孕妇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以及衣原体抗原检测。结果:研究组的Uu感染率为50.9%,Ct感染率为16.3%,Uu和Ct感染率为5.4%,对照组Uu感染率为21.8%,Ct的感染率为3.6%,Uu和Ct感染率为1.8%,结果显示,研究组中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以上输卵管妊娠患者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初次输卵管妊娠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目前引起输卵管炎症、引发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之一。流产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异位妊娠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流产 支原体 衣原体 异位妊娠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上海市郊县人,个体理发师。就诊半年前开始全身皮肤发红,3个月前逐渐加重。症状最重时,睡过一夜后的被单明显被染红。面部(左颞、左耳)、腋部、手足部、阴囊尤其明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未给予确诊与治疗,故于2007年4月3日来我科就诊。就诊时精神较为紧张。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 标签: 色汗症 中药治疗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检查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上无精子基因(AZF)微缺失的遗传缺陷。方法:应用外周血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20例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和11个AZF基因位点进行检查。结果:在140例无精子患者中,发现19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3.57%。有21例患者有AZF基缺失,总缺失率为20.31%,AZFa、AZFb、AZFc缺失率分别为2.38%、4.76%、16.67%。在80例严重少精子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有AZF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17.50%,AZFb和AZFc的基因片段缺失率分别为1.25%和17.50%。未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和AZFa缺失。结论:染色体异常和无精子基因微缺失是导致无精子、少精子主要因素,遗传学检查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不育症 男性 Y染色体 AZF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 简介:目的:观察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0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方式,肌注1mg/kg甲氨喋呤,口服米非司酮75mg/次,两种药物都是1次/d;对照组使用甲氨喋呤单药治疗,肌注1mg/kg甲氨喋呤,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β-HCG及包块大小、不良反应等病情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β-HCG及包块大小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高烧恶心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转移酶增长以及腹泻头痛的症状,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自行恢复。结论: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甲氨喋呤 米非司酮 联合治疗 异位妊娠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双手近端指关节肿胀3个多月。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右手中指近端指间关节两侧肿胀,逐渐加重,随后右手食指、无名指,左手中指、无名指均出现类似症状,持笔受影响而来就诊。患者平素健康,无慢性疾病史。无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患者发育正常,足关节及四肢大关节未见异常。

  • 标签: 厚皮指症 皮肤组织病理 临床表现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农民,独居。因颜面、双手背反复红斑、水疱、脱屑2年,双下肢麻木1年余就诊。患者家属诉其嗜酒6年余,每日饮白酒约250ml,因牙齿全部脱落,每日三餐以大米稀饭为

  • 标签: 烟酸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