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瘢痕疙瘩是一种创伤后局部皮肤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以及胶原异常聚集所致的良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遗传基因、细胞因子、炎症递质、免疫应答、环境因素等均起一定作用。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导致瘢痕疙瘩发病的重要原因。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存在家系多个成员患病、双胞胎同时患病、有色人种发病率较高等现象。有关瘢痕疙瘩基因表达、遗传易感性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研究将为发现易感人群、早期预防及研究理想的防治策略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瘢痕疙瘩 易感基因 遗传特性
  • 简介:通过对《理瀹骈文》的补法深沉思考后得出“寓攻于补、泻即是补、宣即是补、升降即是补等”结论,进而阐明“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的实质内容。次而挖掘出“外补仍需药补”的隐藏之意。最后指明其应用。

  • 标签: 外治 气血流通 补法
  • 简介:本研究中,作者调查了以慢性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白塞病(BD)患者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情况。14例BD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被纳入本研究。采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与健康对照者相比,B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率高(P=0.014)。BD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M),即在血糖正常的稳态条件下测量的葡萄糖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4.09±0.16mg/(kg·min)vs5.60±0.27mg/(kg·min),P=0.001]。C反应蛋白(CRP)水平而非血沉(ESR),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CRP:rs=0.589,P=0.27;ESR:rs=0444,P=0112),未发现M值与ESR或CRP有关系。作者推测BD患者存在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可能是BD的炎症和内皮功能异常导致了这一系列不同后果。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外周组织 白塞病 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 患者 C反应蛋白(CRP)
  • 简介:临床资料例1.男,3岁,因怕热无汗、全身毛发稀疏、牙齿发育不全,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就诊。患儿自出生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7℃。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时体温升高明显。患儿出生时头发及眉毛稀少,出牙迟,1岁后开始出牙,恒牙稀,吐字不清,伴口干、无泪。因不明原因发热、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先天性
  • 简介:乳房Paget病(EMPD)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乳房的一种表皮内存在Paget细胞的湿疹样癌。可发生于外阴、阴囊、腹股沟、阴茎、肛周等大汗腺丰富的部位,常常与表皮内肿瘤和内脏肿瘤有关,由于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在病理上应与Bowen病,浅表型恶性黑色素瘤区别,发生于外阴的乳房Paget病在临床上更易误诊为湿疹,脂溢性皮炎。本文介绍了2例被误诊的Paget病,同时复习了国内外有关本病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 标签: PAGET病 湿疹样癌 误诊 乳房外PAGET病
  • 简介:11例带状疱疹并发眼肌麻痹患者均表现为眼睑及周围皮肤带状疱疹,疹后14天~2个月出现复视、斜视,持续4周~2个月。早期眼部外用、严重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防止眼部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带状疱疹 麻痹 眼外肌
  • 简介:报告1例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患者男,36岁。因“全身散在浸润性红斑、紫红色斑块4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分布硬币至核桃大小的红色、紫红色斑块,浸润感明显,双侧腹股沟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左侧睾丸肿胀。经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主因无症状外阴红斑2个月,于2015年6月9日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大阴唇上方出现红斑,直径约2cm,无自觉不适。半个月前就诊于我科门诊,按湿疹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10余天,皮损无好转。

  • 标签: Paget's病 乳房外 女阴
  • 简介: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编著《本草纲目》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本草学专著。本书规模宏伟,资料丰富,不但记述了大量应用干品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同时也很重视对中药鲜药的应用,其中对鲜药治皮肤病的记述颇为丰富。

  • 标签: 皮肤病 《本草纲目》 鲜药 外治
  • 简介:乳房Paget病(MPD)和乳房Paget病(EPD)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皮损特征常为红斑、浸润或溃疡等湿疹样表现。该文针对某些相关蛋白在MPD、EPD中的表达,及其对MPD和EPD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来源和预后的意义作一综述。

  • 标签: PAGET病 乳房 PAGET病 乳房外 免疫组化
  • 简介: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最初由Shepard(1954年)从尿道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获得,现已被公认为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一种病原体[1].

  • 标签: 解脲支原体 药敏试验 UU 病原体 耐药性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外阴红斑伴痒痛6年,于2014年11月21日就诊。6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阴囊皮肤出现一绿豆大“疖肿”样皮损并化脓,自行处理并好转后于原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大,偶有渗出、结痂,时有轻度瘙痒、辣痛感,反复搔抓后红斑处糜烂;于多家医院按湿疹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可稍缓解,但皮损从未完全消退,渗出与干涸交替。红斑渐向周围扩大,逐渐累及阴茎及左侧阴囊、阴阜。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

  • 标签: 乳房外PAGET病 阴茎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女性不孕症 梅毒血清试验 驱梅治疗
  • 简介: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无汗型胚叶发育不良。患儿男,14天,出生后皮肤干燥、脱屑,间断发热2周。躯干皮肤病理显示皮肤萎缩变薄,真皮层未见明显的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0月广元市中医医院门诊治疗的86例AD患儿按1∶1配对,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搽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对照组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均2次/d,疗程6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74%(P>0.05);两药对AD皮损形态和瘙痒治疗前后差值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97,P>0.05;t=0.586,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4.65%,对照组复发率达23.08%,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对儿童AD红斑、肿胀、鳞屑、瘙痒等症状均有改善,前者易加重瘙痒降低AD患儿依从性;后者复发率低、顺应性好,临床应用前景可期。

  • 标签: 儿童 特应性皮炎 他克莫司 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 中医药
  • 简介:自然杀伤(NK)细胞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直到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才对其分级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在过去10年间,免疫血液学的发展对NK细胞瘤的识别和分类有一定的帮助。结鼻形NK/T细胞淋巴瘤是这类肿瘤中的一型。这些淋巴细胞表达细胞毒性T细胞或NK细胞表型,包括CD56和TIA-1。鼻形NK/T细胞淋巴瘤起源于皮肤等结外部位,并常与EB病毒感染相关。亚洲成人的感染最常见。文献报道中极少有儿童患病者,且只有5例患者出现皮肤受累。作者报道1例结鼻型NK/T细胞瘤,患者为一孟加拉国少年,表现为肢端皮肤结节。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孟加拉国 鼻形 少年 EB病毒感染 细胞毒性T细胞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的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性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瘤。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瘤IVB期;(2)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瘤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观察时间对最终结果判定的影响。方法:对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CU患者分别在试验后20min和30min进行局部风团的测量。结果:共收集388例患者,皮试20min后,有147例判定为阳性,其中有7例在30min后转为阴性;241例判定为阴性,其中有10例在30min后转为阳性。20min观察阳性率为37.9%,30min时为38.7%,患者在20min与30min时观察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自体血清皮肤试验时,缩短观察时间至20min,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且有利于降低患者时间成本,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观察时间
  • 简介:目的分析天津地区29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常见变应原。方法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检测天津地区296例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常见过敏原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96例患者中阳性患者125例,总阳性率为42.23%;其中粉尘螨、屋尘螨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7.91%和15.20%,其次是蟑螂、艾蒿、干草尘埃,分别占9.12%、8.78%和6.08%。荨麻疹、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4.83%、42.64%和40.0%。结论粉尘螨和屋尘螨是天津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常见致敏原,其次是蟑螂、艾蒿、干草尘埃,点刺试验是检测过敏原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变应原 过敏性疾病 点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