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有梅毒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女性不孕症 梅毒血清试验 驱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常用的梅毒试验方法,观察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为实验室和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梅毒酶联免疫吸咐试验(TP-ELISA),梅毒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结果RPR和SYP两种方法对梅毒检出率明显低于TP-ELISA和TPPA法。结论SYP法,ELISA法是实验室初筛梅毒的最佳方法,如果要确诊梅毒要用TPPA法,疗效观察用RPR法。

  • 标签: 梅毒TP-ELISARPRSYPTPPA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用三种梅毒试验方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观察各种方法诊断符合率,为检验与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用TRUST、TPELISA、RPR方法对我院500份血清标本进行梅毒筛查。结果500份血清标本中,TRUST法检测结果28例阳性,阳性率为5.6%,TP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3例,阳性率为16.6%,RPR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50例,阳性率为10.0%。结论实验室合理选用3种不同方法平行进行梅毒检测,将增加阳性率,减少漏诊、误诊率,为梅毒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利于血液质量安全。

  • 标签: 梅毒 TRUST ELISA TPPA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年来诊断和治疗的梅毒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6例梅毒中12例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查及治疗阴转情况的特征因素。结果梅毒固定患者12例占治疗梅毒的11.32%;其中一期梅毒固定患者1例占8.3%,二期梅毒固定3例占25%,潜伏梅毒固定8例占66.7%。结论梅毒的分期和类型不同则血清固定发生率不同,潜伏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高,研究梅毒固定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是提高梅毒防治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2年和2013年来我中心体检的从业人员梅毒学生物学假阳性率并进行分析。方法采从业体检人员晨空腹静脉血经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初筛,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2012年和2013年合计检测血清标本58177例,TRUST假阳性率为3.59%(8/223)。发生TRUST假阳性的血清中,TRUST滴度均在11-14之间。结论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率,只能用作梅毒初筛,对阳性标本必须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TPPA阳性时再与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相结合做出准确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固定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分析2年来辖区医院242例梅毒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期梅毒固定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242例患者中,69例出现血清固定,占28.51%。其中I、II期梅毒共10例(14.49%),隐性梅毒59例(85.51%),潜伏梅毒与显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5,P<0.05)。结论梅毒固定发生与梅毒分期有关,发病时期不明的隐性梅毒固定发生率高,加强对梅毒的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是有效防止梅毒固定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梅毒反应假阳性患者166例(假阳性组),诊断为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5例(阳性对照组),入职体检者124名(阴性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的梅毒试验效能。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6例假阳性组患者中,年龄≥50岁117例,年龄<50岁49例。假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年龄[(53.1±13.8)岁比(24.7±2.8)岁,t=22.56,P<0.01]、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5%(8/124), χ2=35.93,P<0.01]、肝炎[9.6%(16/166)比3.2%(4/124), χ2=4.92,P=0.026]和肿瘤[6.6%(11/166)比0.8%(1/124), χ2=4.68,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阳性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性别[假阳性组男91例(54.8%),女75例(45.2%),阳性对照组男103例(71.0%),女42例(29.0%); χ2=8.67,P=0.003]、年龄[(53.1±13.8)岁比(34.4±12.9)岁,t=20.13,P<0.01]及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9%(10/145),χ2=39.1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 OR)=2.6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04~4.816,P=0.001]、年龄≥50岁(OR=30.512,95%CI 15.959~58.335,P<0.01)、自身免疫病(OR=2.677,95%CI 1.258~5.695,P=0.011)和肝炎(OR=4.408,95%CI 1.799~10.799,P=0.001)是梅毒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假阳性组中,TRUST的阳性率为84.9%(141/166),高于CLIA的23.5%(3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5,P<0.01);36例患者CLIA为1.0~10.0临界指数(cut off index, COI),3例患者CLIA>10.0 C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1);139例患者TRUST≤1∶4阳性,2例患者TRUST≥1∶8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5,P<0.01)。CLI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6.0%,TRU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1.1%。结论患者年龄≥50岁、有自身免疫病或肝炎是发生梅毒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TRUST的假阳性率高于CLIA。

  • 标签: 梅毒 假阳性反应 影响因素 非梅毒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 要:梅毒为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转阴。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或抵抗。本文就梅毒固定的概念、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进行综述。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治疗 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梅毒在妇科疾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999年6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妇科收治的41 144例患有妇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3.52±15.13)岁,年龄范围为6~91岁。所有患者血清标本经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对妇科疾病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毒抗体(TPPA、RPR)阳性患者116例。每5年梅毒学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二期梅毒34例,隐性梅毒82例。一、二期梅毒与隐性梅毒患者的年龄、RPR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16例阳性患者按妇科疾病发病机制和损伤特点分为异位妊娠、引产和流产、子宫(颈)肿瘤、卵巢(输卵管)肿瘤、妇科炎症和其他6类疾病,前两者疾病构成比较高(41.4%);6类妇科疾病患者的年龄、RPR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导致生育期妇女出现异位妊娠、引产和流产,住院妇科患者隐性梅毒占比较高。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测 妇科疾病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3种梅毒学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25例梅毒患者、50例非梅毒患者的血清,冰冻保存,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等3种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其灵敏度、特异性等性能。结果TPPA诊断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100%,明显高于RPR(80%和88%)、TRUST(76%和80%)(P小于0.05)。结论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及敏感性均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抗体,适合用于梅毒筛查。

  • 标签: 梅毒 梅毒螺旋体抗体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明胶凝集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孕前规范驱梅治疗的梅毒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需要驱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无系统感染的梅毒固定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按妊娠期是否接受驱梅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比较其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共收集了68例患者,A组46例,B组22例,两组患者足月产分别有44例(95.65%)和21例(95.45%),早产分别有2例(4.35%)和1例(4.55%),低体重儿两组各有1例(2.2%、4.5%),两组均无先天梅毒儿出生。两组在足月产、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孕前经过规范驱梅治疗的育龄妇女,如果没有合并系统感染,妊娠期在密切随访下可能无需予驱梅治疗。

  • 标签: 梅毒 妊娠 血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梅毒学不同检验方法检测的结果。方法此次研究中,随机选取100例梅毒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为我所性病门诊自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所接诊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就TRUST、ELISA相比,TPPA在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展开探讨。结果与TRUST、ELISA相比,TPPA在阳性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检验方法在梅毒检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梅毒血清学检验 不同方法 鉴定结果
  • 简介:本文报道了舟山卫检局1994年1月至1996年6月对入出境人员疾病监测体检,经梅毒检查发现的17例潜伏期梅毒的情况。作者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不易获得病史和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血清学检验在梅毒诊断上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入出境人员 梅毒 血清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清梅毒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对ELISA方法筛查出的185例阳性标本通过TRUST、RPR及TPPA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RUST与ELISA符合率75.14%,RPR与ELISA符合率67.03%(124/185),TPPA与ELISA符合率97.84%。结论ELISA和TPPA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是较理想的血清梅毒螺旋体的诊断方法。

  • 标签: 梅毒 梅毒抗体
  • 简介: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展,可造成人体多器官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产生多种症状与体征,后果十分严重。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梅毒螺旋体的活性与人体抵抗力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临床症状和潜伏状态交替出现,病程可持续很长。目前检测感染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主要手段。采用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对本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