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一名男子和死亡天使结下了友谊。有一天他对死亡天使说:“你是万世最成功的人:无论你想去哪儿,总能达到目标,我对你有一个请求:在你来接我之前,请及时通知我。”死亡天使答应了。有一天他来找这名男子,并对他说:“明天我会来接你走。”

  • 标签: 抑郁 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 死亡
  • 简介:信号通路是目前癫痫研究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s,MAPKs)。该家族包括细胞外信号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proteinkinase,ERK)、c-Jun氨基端激酶(c-JunN-terminalkinase,JNK)、p38等,其在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受各种细胞外刺激.影响突触传递、神经重塑、形态分化和存活等,造成神经元的凋亡、苔藓纤维出芽、胶质增生等病理改变。近年来,有关JNK信号通路在神经元生长、分化以及神经元凋亡等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而神经元的极性、细胞形态改变在癫痫后的各种病理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JNK及其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潜在机制(凋亡和神经塑性)做一综述。

  • 标签: 癫痫 C-JUN氨基端激酶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凋亡 神经塑性
  • 简介:脑小血管病(smallvesseldisease,SVD)是一个复合术语,神经影像上脑小血管损害是其特征,包括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腔隙、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急性皮层下小梗死和脑萎缩。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SVD与认知功能和步态障碍有关。高血压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物(antihypertensivemedication,

  • 标签: AHM SVD 微出血 血管周围间隙 脑小血管病 STROKE
  • 简介:胶质瘤是脑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迄今为止还没有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的治疗方案。因此,亟待明确胶质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Hippo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控制器官大小和维持组织内环境稳定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Hippo信号通路 治疗
  • 简介: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指细胞外因子与膜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表达开始的过程。

  • 标签: MAPK 信号调控 颅脑损伤 信号转导
  • 简介: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具有起病隐袭和进展缓慢之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严重,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临床尚无有效控制和逆转病程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选择性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启动和进展的机制,寻找延缓或阻断病变进程的药物,即成为攻克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

  • 标签: 帕金森病 信号转导机制 神经保护作用 EGCG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人口老龄化
  •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HSP70)在人胶质瘤细胞BT-325p38MAP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法将hsp70基因导入人胶质瘤细胞BT-325中,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形态学及粘附性变化,紫外线照射30min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测定转染前后HSP70的表达水平及照射前后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证实hsp70基因成功转染入BT-325中,转染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后p38MAPK表达减弱.结论体外转染hsp70基因可抑制紫外线照射后BT-325细胞p38MAPK的表达.

  • 标签: 胶质瘤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热休克蛋白70 病理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是一类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如何让NSCs在复杂的信号网络调控中实现有序的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目前研究还未完全清楚。本文对涉及NSCs增殖和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神经干细胞增殖 信号通路 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自我更新能力 少突胶质细胞
  • 简介: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卒中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一直是脑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skinase,MAPK)是一类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MAPK激活通路在真核细胞的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脑缺血 MAPK ERK
  • 简介: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可以呈现不同的死亡方式,如坏死、凋亡,或二者兼有。Necroptosis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同时具有细胞坏死和凋亡特征。而细胞凋亡的过程是可以调控的,其过程涉及BNIP3、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等多种信号转导激酶,应激信号的强度可能决定神经细胞的死亡方式。

  • 标签: 细胞死亡 NECROPTOSIS 信号转导
  • 简介:在所有致伤原因中,道路交通伤(roadtraffcin-jury,RTI)占50%~60%,至今仍呈上升趋势[1~3].在因RTI而致死的患者中有50%~70%为颅脑创伤,其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时,伤情则更严重,抢救更为困难,死亡率高达40%以上[4].1995年1月~2001年6月我科救治这类伤员51例,现将其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颅脑损伤 胸腹腔脏器伤 治疗效果
  • 简介:神经营养因子是由神经元和神经元支配的靶器官或胶质细胞产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3].由于神经营养因子具有维持神经元存活、促进神经元突起延伸等生理活性,并且可以在神经轴突中进行顺行、逆行性转运[4,5].因此在许多以神经元死亡或萎缩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等,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作为治疗药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

  • 标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信号转导途径 神经元存活 生物学活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元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夹闭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0例,Ⅱ级57例,Ⅲ级29例,Ⅳ级12例。按动脉瘤瘤顶指向分类,前交通动脉瘤主要分为5型,向前12例,向下13例,向上49例,向后23例,多方向24例。结果121例138个前交通动脉瘤中,手术成功夹闭135个;2例(3个动脉瘤)手术夹闭困难,行动脉瘤包裹。有12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01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因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而死亡)。结论夹闭手术对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入路主要以翼点入路为主,但手术夹闭要结合多种因素个体化对待。

  • 标签: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早期运用翼点手术入路治疗。结果瘤颈夹闭92例,动脉瘤孤立6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术后按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91例,中残(生活能自理)2例,重残(需他人帮助)2例,死亡3例。随访80例,时间9-24个月,病人预后良好7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应及早选择显微手术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研究阻滞弥漫性脑损伤急性期ERKI/2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对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外伤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打击损伤前30min自尾静脉注射U0126。Westemblot法检测损伤脑皮层pERKl/2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ERKl/2和GFAP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ERKl/2表达在损伤后迅速、显著升高,5min为表达高峰,其后下降,但直到损伤后72h都有高水平表达,至7d下降至基础水平。损伤后各个时间点,U0126组pERKl/2水平较DBI组明显降低(P〈0.05)。U0126组与DBI组比较,12~72h各时间点GFAP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弥漫性脑损伤诱导了强烈的ERKl/2信号通路激活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U0126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GFAP的表达,抑制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 标签: 弥漫性脑损伤: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简介:系统评价也叫系统综述,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是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护理等),系统、全面地收集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同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的出现,系统评价还要及时更新,随时提供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临床实践和研究的决策依据。

  • 标签: 系统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研究 临床问题 严格评价 质量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枪查,均碌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8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32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35次。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均采用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V—P术5例。32例中死亡1例,恢复良好22例,生活自理6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2例,卧床、靠他人护理1例。对其中27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发生,无死产。结论DSA检查应作为诊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式:除了对Ⅰ~Ⅱ级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外,对其它患者可推迟到出血2~3周以后手术:掌握一定的显微手术技巧.对于顺利夹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 标签: 小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例,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 简介:脑白质病变是脑小血管病在磁共振成像T_2加权像中检测到的影像学表现,表现为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是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WMH负荷不仅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功能结局有关,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风险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阐述目前关于WMH的神经病理学及其负荷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的最新研究。

  • 标签: 脑白质高信号负荷 神经病理学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性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