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1 个结果
  • 简介:脑脊液漏是脊髓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有导致椎管内或颅内感染的危险,并可影响切口愈合[1].我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12月至2002年5月,开展脊髓再次手术(包括减压术、粘连松解术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术)治疗晚期脊髓损伤130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0例.经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脊髓再手术 脑脊液漏 术后 皮下穿刺抽液 手术修补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沈阳市浑南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康复疗法,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疗法,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炎性反应变化情况,以及睡眠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腹部手术,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腹部手术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微创小切口急诊手术联合健康教育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福州市第七医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行传统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和微创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2组均于围术期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及对睡眠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1);同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联合健康教育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微创小切口手术 健康教育 急性阑尾炎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方法高血压壳核出血56例,采用颞顶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结果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3d血肿完全消失49例,术后10d意识完全恢复45例。术后随访3~4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6例,轻残15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颞顶直切15骨瓣成形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方法简便,创伤小,效果好,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颞顶直切口 骨瓣成形
  • 简介:神经内窥镜具有手术定位精确、可靠、手术伤道小,术后康复快的特点.通过微型摄像及高清晰显像系统将手术野的图象及时显示于电视屏幕上,也为手术者提供了常规手术难民以窥见的视角,扩大了术野,从而为某些颅内病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条件.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神经内窥镜手术1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神经内窥镜 手术配合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的手术路径的改进方法。方法对56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22例,采用经侧脑室额角穿刺、经耳前路径的方法。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侧脑室枕角穿刺、耳后路径。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早期CT检查,发现实验组脑室明显缩小者占86.4%,脑室内导管位置满意者占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内发现,实验组导管阻塞1例(4.5%),对照组导管阻塞9例(2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侧脑室额角穿刺、经耳前路径的手术方法可能优于传统分流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腹腔分流 手术路径 脑积水 额角穿刺 耳前路径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要点。方法本组58例脑膜瘤患者经CT或MR检查确诊,其中采用颅眶颧或颅颧入路10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48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3例发生颅内外沟通者于肿瘤切除后“三明治”法行颅底重建,3例患者的残余瘤体行X-刀治疗。结果本组肿瘤全切52例,大部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者49例。随访6月~9.5年,8例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强调术中注意对重要神经和血管进行保护,这些要点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脑膜瘤 蝶骨嵴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  1癫(癎)手术治疗的类型  1.1切除手术切除局部的或大块的有致(癎)灶的脑组织,消除癫(癎)灶.此类手术有前颞叶切除术,选择性杏仁海马切除术,大脑半球切除术和颞叶以外的脑皮质切除术及病变切除术(lesionectomy).……

  • 标签: 手术治疗 治疗进展 癫手术
  • 简介:目的本文对颅内血肿开颅术中手术区对侧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原因和治疗进行了探讨.方法对我院1995年以来治疗5例术中合并的对侧血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病人均在开颅同时进行对侧血肿清除,血肿全部为硬膜外血肿,同时合并颅骨线状骨折,术后生活自理1例,轻工作2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结论开颅血肿清除中颅压一度下降后出现急性脑膨出,务必要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其它部位是否形成迟发性血肿是必须要排除的原因.

  • 标签: 颅内血肿 开颅手术 手术区对侧 迟发性血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调查手术室医务人员对手术患者安全管理态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手术患者安全。方法:随机抽查重庆市手术室患者安全管理培训班继续教育培训人员46名,使用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安全管理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管理态度条目平均得分为(2.55±1.00)分;不同职称及不同等级医院人员在个别条目存在明显差异。个人及管理层均最关注患者安全。86.96%被调查者反馈在手术室犯过错误,错误被及时讨论以免再犯,且匿名、机密的报告制度非常重要,19.57%认为"只要患者病情好转,管理过程中犯点错误不重要"。结论:被调查者患者安全管理态度正向,对错误有较积极的认识,但在鼓励质疑、上报不良事件及协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有效沟通上仍须努力。

  • 标签: 态度调查 患者安全 手术室 错误
  • 简介:目的:探讨对1例联合颏下翻转皮瓣与游离皮片修复咽瘘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注重病室要求、体位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做好皮瓣的观察,预防伤口感染,给予饮食、营养、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该例患者术后1年术区完全上皮化,局部瘢痕形成,无吞咽障碍。结论:在护理工作中,对移植后皮瓣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做到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处理,积极配合医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皮瓣的存活。

  • 标签: 例联合 修复咽 咽瘘
  • 简介:帕金森病(PD)为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为典型临床表现,其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一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左旋多巴尚未研制用于临床之前,外科手术曾经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

  • 标签: 帕金森病 神经外科手术 电刺激疗法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癫痫手术后抗癫痫药物的应用策略。方法分析1991~2005年间手术治疗的109例癫痫病人(年龄0-16岁)术后的用药情况。统计术后开始撤药时间及完成撤药时间,并分析撤药与癫痫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癫痫完全缓解与致痫灶(包括MRI显示的病灶及皮质脑电图所示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异常起源皮质)是否全切除有关(P=0.008)。手术疗效可能与致痫病因有关,但因例数较少而无法行统计学分析。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手术后 用药策略 皮质脑电图 统计学分析 用药情况
  • 简介:小脑梗塞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多采取保守治疗痊愈,但梗塞面积较大,症状严重者多预后不良.我们从1999年5月至2004年5月手术治疗小脑梗塞患者11例,效果满意,并总结如下.

  • 标签: 小脑梗塞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病变手术治疗及其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5例脑干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颞下入路1例,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所有病人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超声技术,5例病人应用荧光引导技术,2例应用3D打印技术。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贯穿所有病人临床诊疗始终。结果病变镜下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及活检6例。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7例,保持不变4例,加重3例,死亡1例。随访14例,时间3个月-6年,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3例。结论脑干病变手术治疗极具挑战性,严格把控手术指征,合理制定手术策略,加上个体化诊疗、MDT以及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质量,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脑干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多学科协作 神经导航 电生理监测 3D打印
  • 简介:几种外科手术径路曾用于治疗胶样囊肿,但对这些手术径路仍存有争议。最近期的技术是应用内窥镜。比之显微外科技术,由于内窥镜的性质,不能完全切除囊肿,但比之穿刺则能做更多的工作。为了评价内窥镜在胶样囊肿外科手术中的作用,作者对1994年以来15例在内窥镜控制下行手术治疗的胶样囊肿病人进行了复习。

  • 标签: 内窥镜 外科手术 治疗 胶样囊肿
  • 简介:目的探讨非手术因素对颞叶癫癎病人手术治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方法对10个月门诊筛查的67例颞叶癫癎病人进行问卷式调查,针对颞叶癫癎病人手术治疗的非手术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癫癎病史2~26年,平均8.3年,非正规治疗史43例(64.1%)。其他医院诊断为颞叶癫仅24例(35.8%)。知道手术可治疗癫32例(47.8%),其中由医生告知可行外科手术11例(16.4%),通过媒体和病友介绍21例(31.3%)。不愿接受手术治疗20例(30.0%),其中因经济原因13例,害怕手术7例。结论病人及基层医师对颞叶癫癎及其正确治疗的认识不够是造成病人延误治疗的主要因素,病人心理因素和经济拮据也是重要原因。加强癫癎科普宣传,特别是推广《癫癎诊疗指南》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 标签: 癫癎 颞叶 非手术因素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切口痛模型大鼠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表达的变化及鞘内注射ERK上游激酶MEK的抑制剂U0126对其机械性痛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MSO组、U0126组,每组8只,前2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后2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DMSO、U012610μL后用生理盐水10μL冲管.注药10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后3组大鼠均制备右后足趾部切口痛模型.分别于制作模型前、模型后2、24、48h应用YLS-3E电子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右足的机械性痛觉阈值.另取SD大鼠24只.分组方法和处理同上,每组6只.每组分别在模型后2h、24h选择3只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DMSO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及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h有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低于模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SO组和模型组之间比较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一时间点DMSO组和模型组比较,U0126组大鼠模型后2、24、48h右足机械性痛觉阈值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DMSO组模型后2、24h患侧脊髓背角P-ERK免疫阳性细胞增多;与模型组和DMSO组同一时间比较,U0126组患侧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鞘内注射U0126可缓解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减少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阳性细胞的表达,说明脊髓背角ERK通路参与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丝裂原活化激酶 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痛觉过敏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丘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经皮质侧脑室入路9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4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4例,经顶间沟入路3例。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短期内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14例,无明显变化4例,加重2例。出院时KPS评分:90~100分9例,60~80分6例,30~50分3例,10~20分2例。结论对于丘脑肿瘤显微手术治疗,个性化选择入路、掌握手术要点及方法是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 标签: 脑肿瘤 丘脑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