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0 个结果
  • 简介:急性脑梗死病死率及病残率均较高,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与脑血管病的不良预后有关.降酶是一种哺乳动物凝血及溶系统的蛋白质,目前蛇毒类凝血酶已成为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药物.我们采用国家卫生部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提供的降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期观察降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降纤酶治疗 脑血管病 疗效观察 血浆纤维蛋白原 病残率
  • 简介:<正>TCD用于了解脑血管状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TCD用于压颈试验来了解脑血管侧枝供血的方法未见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男8例,女性32例,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8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巨大动脉瘤4例。

  • 标签: TCD 压颈试验 Will's环交通支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与显微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319例,其中神经内下手术127例(神经内组),显微下手术192例(显微组)。结果神经内组和显微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肿瘤全切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神经内组鼻中隔缺损率、复发率和术后尿崩发生率(分别为20.47%、4.72%和8.66%)均明显低于显微组(分别为36.98%、13.02%和27.60%;P〈0.05)。结论神经内与显微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相当,但神经内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垂体腺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经鼻蝶入路 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降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应用降酶首剂10IU,其后5IU隔日1次静脉滴注,共用药3次,总量20IU.并给予血栓通140mg静脉滴注,连续用药14天为基础用药.对照组30例,给予基础用药14天.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而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内D-二聚体未转阳.治疗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降酶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从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

  • 标签: 降纤酶 血栓通 治疗 急性脑梗死 效观察
  • 简介:1对象与方法我科2000年11月~2008年2月,采用钻颅置管引流联合溶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109例,其中男82例,女27例;年龄8~82岁,平均45岁。无症状2例,轻微头痛25例,头痛伴轻偏瘫或精神症状68例,昏迷14例。单纯性硬膜外血肿59例,合并

  • 标签: 血肿 硬膜外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1内经鼻入路的提出和演变Cushing在1927年因为手术照明不足而放弃了经鼻蝶窦手术入路。DoLt和Guiot又分别运用光学反射和术中透视定位等技术来进一步完善经鼻蝶窦外科的发展。

  • 标签: 经鼻入路 神经内镜 CUSHING 手术入路 经鼻蝶窦 反射镜
  • 简介:目的探讨透明隔囊肿并发脑积水应用纤维内进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纤维内对透明隔囊肿并发脑积水的6例患者施行经侧脑室透明隔造瘘术。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视乳头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情况均得到改善。追踪观察无症状复发者,复查CT示脑室系统及透明隔腔隙明显缩小。结论透明隔异常临床上并不罕见,透明隔囊肿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应用纤维内对致病性透明隔囊肿进行治疗效果肯定。

  • 标签: 透明隔囊肿 体层摄影术 纤维内镜 外科治疗 脑积水
  • 简介:目的:研究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d、住院时间、病死率与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7±2)d、平均住院时间(15±5)d,保守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18±5)d、平均住院时间(21±7)d;手术治疗组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结论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孔钻颅 尿激酶纤溶
  • 简介:目的比较神经内与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前瞻性收集重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78例,应用神经内血肿清除术治疗40例(内组),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38例(显微组)。结果内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显微组(P<0.01)。两组血肿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预后,内组预后良好率(75.0%)明显高于显微组(52.6%;P<0.05)。结论与显微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血肿 神经内镜 手术显微镜 手术
  • 简介:我们从2003年2月~7月在全麻实施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10例,效果满意.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7岁,平均34岁.其中泌乳素腺瘤5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3例;微腺瘤1例,大腺瘤1例,巨腺瘤8例,其中复发性垂体腺瘤1例.术前均行鞍区蝶窦CT冠扫.常规检查病人视力视野,垂体激素水平,病人术前口服皮质激素,术前、术中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术后常规放疗.

  • 标签: 内镜 蝶窦 垂体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在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垂体腺瘤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手采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内切除肿瘤,必要时在导航确认进行。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增强MRI判断肿瘤切除情况。结果术中无定位错误病例,无大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病例。肿瘤全切除178例,次全切除37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死亡3例。术后无永久性尿崩和脑脊液漏病例,2例围手术期鼻腔大出血,治疗后好转。术前视力和视野障碍病人术后无恶化。结论内结合导航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创伤小,导航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扩大手术适应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规范的术中操作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垂体腺瘤 手术 单鼻孔蝶窦入路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内.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内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神经内在慢性硬膜血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8例慢性硬膜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分别采取传统的钻孔引流术(传统手术组,n=20)、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钻孔引流术(导航辅助组,n=40)及单纯使用神经内钻孔引流术(神经内组,n=38)治疗,对比3组术后血肿残留、残留积气积液以及复发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顺利,病人症状较术前好转。术后1周复查CT,导航辅助组较传统手术组的手术效果好(P=0.012),传统手术组与神经内组之间手术效果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手术治疗慢性硬膜血肿.疗效更佳,有利于病人康复。

  • 标签: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神经内镜 神经导航 引流术
  • 简介:1病例资料病例1:男,59岁。因左侧额顶硬膜血肿钻孔引流术后2个月伴头痛伴发热3d入院。人院时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头部手术切口愈合佳。头部MRI示左侧额顶部硬膜新月形短/稍长T1、不均匀长R混杂信号影,增强见柔脑膜增厚强化,中线结构无明显偏移(图1A、1B)。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占74%。

  • 标签: 硬膜下脓肿 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神经内镜 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辅助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神经内辅助组与常规大骨瓣开颅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医疗费及其预后ADL评分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方面,神经内辅助组明显短于常规开颅组;血肿清除率方面,神经内辅助组明显高于常规开颅组;住院医疗费方面,神经内辅助组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在预后ADL方面,神经内辅助组优于常规开颅组,神经内辅助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结论神经内辅助手术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较高清除率、较低住院医疗费及较好的ADL预后评分等优点,比常规开颅手术更具有优势。

  • 标签: 神经内镜 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内扩大经鼻入路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其中侵犯双侧斜坡旁颈内动脉10例,侵犯右侧斜坡旁颈内动脉4例,侵犯左侧斜坡旁颈内动脉3例;均采用内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结果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疗效经综合评价:治愈13例,控制1例,改善3例。术前6例视力障碍的病人,术后恢复正常3例,明显改善2例,无改善1例。术后并发甲状腺危象1例,脑脊液鼻漏2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脑梗死1例。17例病人获随访3~88个月,平均34个月。肿瘤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内扩大经鼻入路适用于切除侵犯斜坡的侵袭性垂体瘤。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内镜 颅窝 手术入路 经鼻
  • 简介:循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对维持脑灌注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侧循环的系统评估有助于脑血管病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临床预后的评估和卒中危险分层。但侧循环代偿形式复杂多样,病理生理机制等诸多方面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从侧循环的解剖结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 标签: 侧支循环 脑缺血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比较心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中心的心房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住院号单双数的随机化原则分入阿司匹林治疗组或氯吡格雷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片,0.1g·次-1·d-1,口服或鼻饲.氯吡格雷组给予氯吡格雷片,75mg·次-1·d-1,口服或鼻饲.其他治疗原则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SA)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予以处理.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21d对两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ifedRankinScale,mR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所有出血、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脑梗死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病死率;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及治疗总费用、药物费用、药占比.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应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21d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21(4)比0~15(3)(z=-4.826,P=0.000),氯吡格雷组0~15(7)比0~14(3)(z=-3.086,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21dmRS评分较入院时也均有改善,阿司匹林组0~5(3)比0~6(2)(z=-3.240,P=0.001),氯吡格雷组0~5(4)比0~6(2)(z=-2.547,P=0.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21d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再发率、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差异无统�

  • 标签: 心房纤颤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双切口Chow法腕管手术减压(ECTR)治疗糖尿病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糖尿病腕管综合征患者70例90腕在局麻下行双切口Chow法腕管腕管切开手术临床资料。结果根据Kelly分级,随访90腕中74腕优,8腕良,7腕一般,1腕差。优良率为91%。没有复发病例。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3.5周。无手术相关的神经血管和肌腱损伤,无感染病例。结论采用Chow法腕管对糖尿病腕管综合征进行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鉴于糖尿病患者机体恢复较差,与常规开放腕管手术相比,创伤小的内手术更为适合。

  • 标签: 腕管综合征 糖尿病 手术治疗 关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