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痉挛斜颈是神经科较为常见且难治的一组症候群。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Scott首先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斜视后,该方法即被神经科采用治疗痉挛斜颈。但治疗剂量及方法不尽相同,副作用亦屡有报道删。因此,为了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合理应用剂量,使其既可产生良好疗效且又令副作用减少,笔者对我院2003年3月-2005年12月于门诊接受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

  • 标签: A型肉毒杆菌毒素 痉挛性斜颈 毒素治疗 临床探讨 局部注射治疗 SCOTT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4年3月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037例痉挛脑瘫病例.依据病例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选择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包括:胫神经、坐骨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颈段和腰骶段脊神经后根.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24.1个月.96.05%患者术后即感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1.23%.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70.74%,随访期间为87.24%.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89%.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382侧(21.66%),肌无力256侧(14.51%),随访期间均见好转.术后肢体痉挛状态不同程度复发134例(10.58%).结论选择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是治疗痉挛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和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状态 显微手术治疗 周围神经
  • 简介:目的:总结11例脑瘫病人采用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显露L2~S1脊神经根。应用隔离电刺激仪来确定需切断的脊神经根,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1例病人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痉挛解除,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对感觉功能影响小。9例病人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明显,2例病人失访。结论: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脑瘫疗效较好,其优点具有解除肢体痉挛.不影响运动和感觉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 痉挛性脑性瘫痪 光学显微镜
  • 简介:目的研究孪生子患单纯型遗传痉挛截瘫(HSP)的临床特征与卵型鉴定。方法对一对患单纯型HSP孪生兄弟的临床特点和症状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同时作孪生子卵型鉴定。结果(1)孪生子均缓慢起病,步态不稳,下肢笨拙,上下楼困难,逐渐发展为双下肢痉挛不完全截瘫;(2)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腱反射亢进,髌、踝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屈性病理反射阳性;(3)16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均相同,提示为同卵双生。结论孪生子同患单纯型HSP的临床特点与一般HSP无异,作16个STR位点的PCR可快速、准确地鉴定孪生子的卵型。

  • 标签: 孪生子 卵型鉴定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选择切断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80例脑瘫患者,根据痉挛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周围神经进行部分切断,包括:腰骶段脊神经后根、坐骨神经、闭孔神经和胫神经。结果术后痉挛缓解率100%,其中82例患者肌力下降,142例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减退,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6个月至3年,随访期间痉挛缓解率为95%。95%患者行走步态好转。结论周围神经选择切断术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的安全、有效的神经外科方法。

  • 标签: 周围神经 脑瘫 痉挛
  • 简介:尽管睡眠障碍在精神疾病中非常常见,但它常常被当作精神疾病的二级症状,认为对其主要精神疾病的治疗才是缓解睡眠苦恼的最可行办法。事实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言,采用针对睡眠紊乱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将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和相关治疗问题。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睡眠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5例(81侧)肘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病人术后均感肘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6周运动功能改善75侧(92.6%).平均随访26个月,肘部痉挛状态缓解77侧(95.1%),运动功能改善73侧(90.1%),生活质量提高61例(93.8%).结论选择肌皮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病儿肘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 标签: 脑性瘫痪 肌皮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婴儿痉挛症发病约占新生儿的1/3000~4000,90%伴有智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发作频繁,发作时间极短,全身尤其是头部和上半身向前屈,身体失衡跌倒[1].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功能性半球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54例动脉瘤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判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统计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14%,19/27)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Ⅱ级者(4414%,12/27)(P〈0.01);Hunt—Hess分级Ⅲ-Ⅴ级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5.0%,21/28)明显高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者(38.5%,10/26)(P〈0.05);3d后手术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70.0%,21/30)明显高于3d内手术患者(41.7%,10/24)(P〈0.05)。结论SAH的Fisher分级〉Ⅱ级和Hunt—Hess分级〉Ⅱ级是颅内动脉瘤继发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早期手术能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 相关因素
  • 简介:眼睑痉挛(BS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以不自主闭眼为特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原发性、特发性和自发性眼睑痉挛统称为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B),无明确病因。多于成年期发病,女性多于男性,早期表现为瞬目增多,晚期可出现持续闭眼甚至功能失明。由于该病通常呈隐匿,神经科和眼科检查常无异常发现,易误诊。在本文中,笔者就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特征,以及流行病学、遗传学、发病机制、治疗措施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拟为今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眼睑痉挛 张力失调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鞘内应用罂粟碱治疗破裂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症状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临床常规处理无效、出现进行神经功能恶化、经颅多谱勒(TCD)检查证实存在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在腰穿释放30ml血性脑脊液后,缓慢注入0.3%(60mg/20ml)罂粟碱溶液20ml。每次注药后行TCD动态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结果经鞘内灌注罂粟碱治疗,血管痉挛缓解率达90%(40/4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率达84.4%(38/45)。用药后发生一过低血压者3例,短暂偏瘫1例。全部患者得到随访,存在与血管痉挛相关的永久神经功能缺损者占6.7%(3/45)。结论鞘内应用罂粟碱对大部分的症状脑血管痉挛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

  • 标签: 罂粟碱 血管痉挛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0年7月门诊或住院治疗且诊断明确的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面对面采集临床资料并门诊或电话随访,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年龄、家族史、首发症状、就诊症状、诊断延误时间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共21例患者人组,男4例、女17例,平均发病年龄(7.19±3.40)岁,平均诊断延误时间(13.76±11.38)年。均以肢体肌张力障碍为首发症状,20例(95.24%)呈现晨轻暮重现象,6例(28.57%)伴帕金森样症状,2例(9.52%)伴痉挛截瘫;经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后症状显著缓解。随访18例患者,仅1例治疗后仍遗留肢体残疾;3例失访。随访期间左旋多巴/多巴丝肼平均维持剂量(175.35±113.51)mg/d,3例患者辅助应用盐酸苯海索(4.6mg/d)治疗。结论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患者多于儿童期以肢体肌张力障碍发病,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对于儿童肌张力障碍或青年帕金森样症状患者应行小剂量左旋多巴,多巴丝肼诊断治疗,以降低多巴反应肌张力障碍的误诊率。

  • 标签: 张力失调 左旋多巴
  • 简介: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功能性疾病,虽然进展缓慢,而且最终也不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但是面部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会引起患者心理和社交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很大。目前临床上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神经阻滞、射频、面神经周围支切断术以及肉毒素注射等,这些治疗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减轻疾病发作,

  • 标签: 面肌痉挛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病变部位及膀胱尿动力学方法探讨其相关联系。方法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筛选卒中患者,据梗死部位分组,入院后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记录其排尿日志,对焦虑障碍与排尿障碍的发生相关进行分析,并统计额叶损伤患者的发病率。结果额叶卒中组比非额叶组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urinarytractdysfunction,LUTD)发生率高约1.75倍,额叶卒中组比非额叶组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anxietydisorder,PSAD)发生率高约2.16倍。尿动力检查提示:LUTD伴焦虑障碍者膀胱活动度明显增高。结论卒中后焦虑障碍及排尿障碍较为常见,且额叶卒中的发生率更高,以储尿期排尿障碍为主。患者的排尿异常与其高级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卒中后情绪等因素相关。尿流动力学改变多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但症状与尿流动力学表现不完全一致,必要时应做此检查以利于进一步治疗。

  • 标签: 卒中 下尿路功能障碍 焦虑障碍 膀胱活动度
  • 简介: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椎动脉(VA)相关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延迟治愈发生情况,同时探讨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责任血管的差别分为小血管组和椎动脉相关组,并随访术后疗效及延迟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椎动脉相关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小血管组。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疗效良好,评估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患者术后疗效时应考虑到延迟治愈现象,并适当延长疗效评估的时间。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 椎动脉 延迟治愈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