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8岁,因"发现全身瘀斑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从头颈部开始出现散在紫癜、瘀斑,迅速发展至全身,伴有散在出血点,无发热、畏寒,无四肢关节疼痛、畏光,无盗汗。2010年5月19日入住我院皮肤科。入院查体:见全身皮肤散在瘀斑、紫癜、出血点,

  • 标签: 氨磷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高龄患者
  • 简介:1病例报告男性,67岁,工人。因纳差、消瘦、右上腹疼痛3mo,于2005年10月30日入院。自诉近3年一直颜面部发红,否认肝炎病史及高原生活史。查体:营养中等,面部、颈部潮红,无皮肤黏膜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腹平坦,肝脾未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sAg(+):ALT25U/L,AST43U/L,GGT125U/L,A42.3g/L,G48.4g/L,TB24.3μmol/L,DB6.2μmol/L;BUN4.9mmol/L,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使用改良PLIF术62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使用传统PLIF术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45±1.25),(6.50±1.26);术后3个月分别为(12.55±2.33),(12.55±2.30);末次随访分别为(13.03±1.90),(13.87±1.56).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0±1.62),(7.87±1.62);术后3个月分别为(2.54±1.32),(2.53±1.28);末次随访分别为(1.09±0.27),(1.11±0.18);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内固定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改良组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1例双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行理疗处理.传统组2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有差异性,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住院时间无差异性.结论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损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 标签: 原位 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固定 融合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低血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原发性肝癌伴低血糖的患者,以同期无低血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的不同.结果原发性肝癌伴低血糖患者占总体原发性肝癌患者的6.7%,其临床症状与普通低血糖患者相似.低血糖患者组的年龄、性别、BM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低血糖患者组术前ALT、AST、TBIL、IBIL及DBIL升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仅ALT、AST升高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血糖患者组Child-Pugh分级B级和C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患者组AFP升高者比例达69.2%,显著高于对照组46.5%(P<0.05).低血糖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病理类型及大体类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伴低血糖患者1、3年术后总体生存期分别为50.0%、0.0%;对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0%、28.0%、18.0%(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低血糖少见,这一特殊类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较差,生存预后不佳.

  • 标签: 低血糖症 原发性肝癌 临床病理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和探讨多发性发性脑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多发原发性脑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放疗及化疗,共中3例并给予χ刀、γ刀治疗.结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治疗6月死亡1例,治疗1年死亡2例;恶性星形细胞瘤2例,治疗1年死亡1例,至今存活1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2例治疗后至今存活;恶性淋巴瘤1例治疗1年半死亡.结论手术、放疗、化疗结合χ刀、γ刀综合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多发性原发性脑瘤 手术治疗 放疗 化疗 χ刀治疗 Γ刀治疗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31岁,因左侧腰背部疼痛5个月,发现肝占位、头皮包块3周于2003年10月7日入院.10年前发现"乙型肝炎",未行治疗.患者5个月前出现活动后左侧腰背部疼痛,按"腰肌劳损"治疗无效,疼痛进行性加重,并向臀部放射.3周前行上腹部CT及胸椎MRI检查,发现肝硬化、脾大;肝右叶占位,直径4cm;第12胸椎及其附件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头皮转移癌 化疗 放疗
  • 简介: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疗效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我国多所研究机构和诸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在其流行病学、病因及预防、诊断与治疗、相关基础研究方面提出若干见解,为原发性肝癌的深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流行病学 病因及预防 诊断 治疗策略 预后
  • 简介: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并发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何预防并发以及在并发出现后如何进行合理的处理,是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折的并发种类繁多,与患者的因素、骨折的部位等密切相关,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分类方法。有些并发与患者的年龄和身体健康情况密切相关,例如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容易出现认知能力甚至意识的障碍、心血管或肺部问题、泌尿系感染、电解质紊乱、褥疮等并发。有些并发和骨折的治疗方式及个体差异有关,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有些并发则与手术密切相关,例如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创伤后关节炎和关节僵硬则是关节内骨折的常见并发

  • 标签: 骨折 创伤和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联合化疗及最佳支持治疗对晚期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受益反应率及生存期。方法:将39例晚期原发性胆囊癌的患者非随机地分成3组,其中FAP组12例;GFO组8例;BSC组19例。化疗组每3~4周重复1次,治疗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期,Log-rank法进行检验。结果:FAP组的客观有效率16.7%(2/12),GFO组为25.0%(2/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受益反应(CBR)率三组分别为25.0%、37.5%和26.3%;如将FAP组和GFO组合并成化疗组,化疗组与BS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组和BSC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7月和5.2月,两组用Log-rank检验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晚期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应用FAP和GFO方案化疗并不优于最佳支持治疗。

  • 标签: 胆囊肿瘤 化疗治疗 生存期
  • 简介:尽管手术切除及肝移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肝癌病人的生存期,但是由于疾病发现时多属晚期,无法行手术治疗。因此,非手术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放疗、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非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TACE、TACE+PEI及PEI3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综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的估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进行TACE、PEI或TACE+PEI介入治疗方案治疗的PLC病例,对影响肝癌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3组中以TACE+PEI组疗效最好,生存率最高,中位生存期最长;AFP改善以及肝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亦以TACE+PEI组为最佳。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癌栓、肿瘤缩小率、TACE+PEI治疗及治疗后AFP值;多因素分析示癌栓、TA—CE+PEI治疗对预后有意义。结论TACE+PEI疗效显著,治疗后AFP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纯TACE或PEI方案,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门静脉癌栓形成是影响肝癌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无癌栓、行TACE+PEI治疗者的生存期长。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肝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5例获手术切除肿瘤,其中3例行右半肝切除,2例行右半肝切除加术中无水酒精注射.术后分别生存11、12、15、20、21个月;未能行手术切除肿瘤患者均行病灶活检,其中1例同时行肝动脉结扎,1例行肝动脉置管埋泵化疗,分别生存3个月、11个月.术后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癌肉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肉瘤依靠病理免疫组化确诊.手术治疗可能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原发性肝肉瘤 诊断 治疗 免疫组化 半肝切除术 无水酒精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分类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6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8例中良性16例(23.5%),以小肠腺瘤多见,其次为间质瘤.恶性肿瘤52例(76.5%),以小肠腺癌最多见,其次是间质肉瘤和恶性淋巴瘤.肿瘤位于十二指肠24例,空肠24例,回肠20例.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及肠梗阻.术前55.9%(38/68)不能明确诊断.结论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原发性小肠肿瘤 小肠肿瘤诊断 小肠肿瘤手术 误诊原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肿瘤误诊误治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6例小肠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例小肠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4例小肠腺瘤,1例小肠平滑肌瘤)良性肿瘤预后良好;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于术后2年肿瘤复发并转移,死于全身衰竭。结论重视小肠肿瘤的发生,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

  • 标签: 原发性小肠肿瘤 诊断 误诊误治
  • 简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1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类药物。

  • 标签: 治疗肝癌新药 碘131美妥昔单抗注射液 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 治疗 原发性肝癌
  • 简介:发性脾脏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文献也多以病例报告出现。近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广泛应用,其检出率明显增加。为提高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对我院在1990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 影像学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生存时间延长,继发性脑肿瘤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本文旨在评价继发性脑瘤放射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继发性脑肿瘤患者采用二或三阶段的放射治疗方式,第一段全颅放疗方法为每次1.8Gy,共5次;第二段全颅放疗每次2Gy,共18次,全颅总剂量45Gy;第三阶段对单发灶患者给予小野追加放疗总剂量10—16Gy。均为常规分割每天1次,每周5次,单发病灶者总剂量55—61Gy,多发病灶者总剂量45Gy。结果:完成放疗计划31例,中断放疗5例,都在总剂量10~30Gy时中断。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33例,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5%、5.6%,平均生存时间10.5个月。结论:继发性脑肿瘤放射治疗有效,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放射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 继发性脑肿瘤 全颅放疗 生存时间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