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lowbacksurgerysvndrome,FLBSS)是指行一次或多次腰部手术后仍有长期的、导致腰部功能明显障碍的腰部疼痛,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根性疼痛。其中多数患者年龄〈60岁,因为椎间盘突出或侧隐窝狭窄(不同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中央型椎管狭窄),行一个或多个节段减压。老年患者因复杂的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则不在此例。除了接受减压手术,患者通常还进行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手术,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从L2至S1不等,部分FLBSS患者还接受过内固定取出或增加融合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

  • 标签: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退行性脊柱侧弯 内固定手术 SURGERY 患者年龄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比较易瑞沙和二线化疗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至2010年12月30日;同时辅助其它检索,纳入易瑞沙和二线化疗治疗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二线化疗组相比,易瑞沙组治疗有效率(OR=0.99,95%CI:0.51-1.92,P=0.98)和1年生存率(OR=1.06,95%CI:0.53-2.09,P=0.87)无明显差别,但化疗后骨髓抑制率(OR=0.07,95%CI:0.03-0.77,P〈0.00001)明显低于二线化疗组。结论:对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和经济能力选取易瑞沙治疗或者二线化疗,但对于体质较差或化疗药物耐受性较差的患者,选用易瑞沙治疗不良反应较小。

  • 标签: 易瑞沙 二线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鞘切开治疗复发性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复发性腱鞘巨细胞瘤术中采用全程鞘切开,对肿瘤彻底切除。结果全组肿瘤均彻底干净切除,对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疗效,术后无畸形发生,手指的外形及其功能没有影响。结论全程鞘切开治疗复发性腱鞘巨细胞瘤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对手指的外形及其功能没有影响。

  • 标签: 腱鞘巨细胞瘤 复发 全程鞘管切开
  • 简介:目的比较基于选择性神经封闭术的有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长节段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确诊为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且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有限减压融合组(A组)及广泛节段减压组(B组),A组:首先进行神经封闭术,按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判定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责任节段,对责任节段进行选择性神经减压,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B组:按常规进行广泛神经椎管减压,按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术中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进行统计,在术后1、12、24个月随访时,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同时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腰椎各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符合试验标准并获得随访的A组27例,B组29例。术中术后观察指标显示:在手术时间[A组(128±32)min,B组(152±28)min]、术中失血量[A组(220±52)ml,B组(320±68)ml]、切口引流量[A组(330±55)ml,B组(480±82)ml]及引流管放置时间[A组(2.8±0.8)天,B组(4.4±1.2)天]方面,A组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两组JOA评分在术后2年随访时[A组(21.7±6.1)分,B组(22.9±5.7)分]均较术前[A组(10.6±2.7)分,B组(11.2±3.8)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DI指数在术后2年[A组(21.3±7.2),B组(20.1±9.2)]随访时均较术前[A组(65.3±22.7),B组(71.1±18.2)]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至1年时,两组手术满意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腰部手术区相关不适抱怨比例(29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A组(27例中有6例)(P<0.01)。两组术后X线片均未见退变明显加重,MRI观察到两组腰椎进�

  • 标签: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神经根封闭术
  • 简介:目的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31例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n=7)或联合化疗(n=24)治疗。阿帕替尼初始剂量为425mg/d,联合化疗药物包括替吉奥、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采用RECIST1.1版标准和NCICTC3.0版标准分别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全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治疗4周后31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8例、进展(PD)8例,有效率(RR)为16.1%(5/31),疾病控制率(DCR)为74.2%(23/31)。治疗8周后30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获PR3例、SD18例、PD9例,RR为10.0%(3/30),DCR为70.0%(21/30)。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的中位PFS为3.5个月,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转移部位及是否联合化疗之间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毒性和乏力,以1~2级为主。高血压及蛋白尿发生率较高,均为16.1%。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的近期疗效显著,毒性可控,可作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结肠癌 甲磺酸阿帕替尼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颈椎髓核摘除术(cervical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CMED)治疗单节段神经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后路CMED治疗单节段CSR患者19例,18例获随访,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1~59岁,平均41.9岁;病变节段C(4~5)5例,C(5~6)9例,C6-74例;均表现为单侧神经卡压节段性根性疼痛,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首次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个月,末次随访28~51个月,平均32.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12±1.11)分降至出院时的(2.82±0.64)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4±0.76)分和(2.00±0.51)分;JOA评分由术前(12.58±1.06)分提高至出院时的(15.63±0.51)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是(16.12±0.72)分和(15.88±0.78)分;出院时、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为(5.55±0.52)mm,末次随访时为(5.39±0.51)mm,虽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只要选择好合适的适应证,后路CMED治疗单节段CSR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获得满意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继续观察。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 神经根病 椎间盘移位
  • 简介:目的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ormonerefractoryprostatecancer,HRPC)的治疗,在2004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TAX327研究证实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wk方案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从而确立了其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的地位。但是,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方案失败后的治疗选择仍然是一难题,为此,我们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及泼尼松三联方案在一线标准方案失败治疗HR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1月至2007年3月,6例HRPC在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wk方案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血PSA升高)时,用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及泼尼松治疗治疗方案:多西他赛75mg/m^2,d1,强的松5mgbid,d1起连续应用,雌二醇氮芥280mg,2次,d,d1起连用5d。21d为1疗程。病人平均年龄75.8a,血睾酮维持去势水平,WHO体力状态评分≤2,骨髓、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估计生存时间〉3mo。疗效及不良反应判断标准:①血PSA下降〉50%,且维持〉3wk判断为有效。②可测量病灶按RECIST实体瘤评价标准评价。③骨痛者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评价,评分下降1级为有效。④不良反应按WHO不良反应标准评定。结果6例共完成27个疗程。PSA有效5例,有效率为83.3%。有效病人PSA从治疗前的10.9~606.2(223.6±218.0)mg/mL下降到治疗后最低1.1~127.6(61.5±50.4)ng/mL。1例肺转移者,转移灶为稳定。1例骨痛者VRS疼痛评分从Ⅱ下降到Ⅰ。到分析日止,已死亡1例。此例从诊断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到死亡共53mo。5例存活者从诊断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起已存活14~36mo。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100%),脱发(100%),乏力(67%)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及泼尼松三联方案对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3wk方案治疗失败后的病人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激素难治性 多西他赛 雌二醇氮芥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神经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技术和术中监测手段的发展,大多数脊髓髓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现实。本研究旨在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室膜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组从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髓内室膜瘤173例,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肿瘤全切除163例(94.2%),近全切除8例(4.6%),大部分切除2例(1.2%),出院3-6个月门诊随访好转142例(76.3%),余随访不全。结论: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争取全切是髓内室膜瘤治疗的最佳选择,术前神经功能状况、肿瘤的性质与部位、手术技巧与切除程度等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脊髓室管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囊性颅咽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囊性颅咽瘤患者行CT立体定向Ommaya置入术结合^32P内放疗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32岁。CT或MRI显示均为单个囊性病变。结果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持续改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随访16~56个月,26例囊腔明显缩小,4例囊腔缩小。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Ommaya置入结合^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瘤安全有效,本方法应作为治疗囊性颅咽瘤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囊性颅咽管瘤 OMMAYA管 ^32P立体定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弓椎体截骨术(pediclesubtraction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术中大量出血(massivebloodloss,MBL)的预测因素。方法共收集147例PSO治疗AS后凸畸形的病例数据。其中106例资料完整,分为两组:A组(n=69)术中出血量≥估计血容量的30%,B组(n=37)术中出血量<估计血容量的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数据,应用单因素分析大量出血所有可能的预测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tic回归分析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全部106例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与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积累量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65%)中,GK角≥70°、固定节段数≥9、双节段截骨的例数比B组(35%)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固定节段数≥9以及双节段截骨是大量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出血的发生率随着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积累量的增加而下降,二者呈线性相关。结论PSO手术治疗AS后凸畸形的患者中,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为65%。术前GK角≥70°、双节段PSO截骨以及固定节段数≥9是大量出血的预测因素,后两者是独立预测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脊柱外科医生PSO手术量的积累,大量出血的发生率下降。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失血 手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矫形外科手术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 简介:目的总结25例鼻胃经瘘口引流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将鼻胃经瘘口置入能充分吸去脓液的最佳位置,持续负压引流;DSA下置鼻肠管用于鼻饲营养液;胸腔引流管按常规方法放置.术后加强对患者病情观察、经瘘口内引流管的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胸腔引流管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结果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24例痊愈出院.结论采用鼻胃经瘘口引流治疗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与传统的三治疗相比效果更显著.

  • 标签: 食管癌术后护理 吻合口瘘 传统胸腔引流 经鼻-瘘口胸腔引流 疗效比较
  • 简介:许多人,包括一些医务工作者,并不同意在生命尽头的选择中包括喂饲。他们态度非常明确,那就是:“总不能让病人饿死。”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女植物人泰利一案,以泰利父母为首的反对拔除胃饲的一方,最充分的理由也是“不能让泰利饿死”。

  • 标签: 喂饲 放弃 医务工作者 植物人 胃饲管
  • 简介:外毛鞘癌(Trichilemmo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毛囊漏斗部组织的恶性肿瘤,瘤组织主要向外毛鞘方向分化,临床常见于老年患者的曝光部位皮肤,表现为小肿块或呈菜花样,易与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基底细胞癌及角化棘皮瘤等混淆。

  • 标签: 银屑病 多发性巨大外毛根鞘癌 治疗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0岁,反复头昏、健忘伴失眠一年。入院当日晨,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检查表现为远近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理解力略差及双眼右侧偏盲。头颅CT示左侧枕叶颞叶巨大占位,左侧侧脑室后角受压;MRI显示:左侧顶枕部见大小约7cm×4cm类椭圆形肿块、边缘尚清晰,呈低T1WI高T2WI信号影,内见小结节样T1WI更低T2WI更高信号影,增强后内见斑片状强化。

  • 标签: 脑肿瘤 室管膜下瘤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确认,Action处置)循环的4个阶段10个步骤,对食管癌术后住院患者鼻胃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工作责任心,在进行规范置鼻胃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率从30.4%下降至7.8%,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论通过PDCA循环方法查找护理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规定具体的护理操作流程、方法及质量追踪,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食管癌 品管圈 PDCA循环 脱管率 护理管理 鼻胃管
  • 简介:目的探讨mimics软件设计的经颈椎前路椎弓螺钉理论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1-4月,我院门诊选择30例健康非脊柱疾病志愿者行C(2-7)CT轴向扫描,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73岁,平均41.2岁。用dicom格式导出,在个人计算机上用mimics软件对C(2-7)各椎体进行蒙板、分割,行三维重建。利用MEDcad模块和测量模块,置入虚拟经颈椎前路椎弓钉,然后测量其在椎体前缘的入口点位置及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夹角,确定经颈椎前路置入椎弓螺钉是否存在可行性。结果C2椎弓无法行前路手术。经颈椎前路椎弓钉的投影点从C3至C7,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是形成一个S形的曲线,上往下逐渐从对侧转向同侧,前路椎弓钉在椎体前壁上的投影点与椎体前表面上缘的垂直距离波动于(6.56±1.02)mm与(8.97±1.13)mm,与椎体前表面中心线的垂直距离,从C3至C7,波动于(1.53±1.43)mm与(3.92±2.50)mm,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除C2外,经颈椎前路椎弓螺钉按测量所得置入点及角度能实现置钉技术,临床操作可行,但因交叉碰撞,同一椎体不能实现双侧同时置入。

  • 标签: 颈椎 椎弓根钉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软件 可行性研究
  • 简介:目的:报道利用椎管内残留神经修复臂丛神经损伤10例的随访结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13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仍存在椎管内神经前后;而探查锁骨上臂丛神经时,在椎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正常结构的神经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留的神经,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术后至少随访3年者10例,分别为C54例,C5~63例,C61例,C71例,C8~T11例。结果10例均在其椎管内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近端,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腋神经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6修复上干前股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C5~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上干前股1例,C5~6分别修复肩胛上神经、上干前股1例,C8~T1共同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术后随访45~68个月,平均54个月。10例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均达3~4级,且肩外展、屈肘活动自如,不须进行特别锻炼。结论通过椎管内壁丛神经探查,可将传统手术放弃的椎管内残留神经找到打开椎管对损伤神经的近端进行修复,这将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且通过打开椎管依据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进行修复,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 标签: 臂丛 创伤 神经系统 脊神经根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无法进行时中转为中心静脉置(CVC)的效果。方法:组建PICC补救小组,对上肢外周静脉障碍致PICC无法进行时中转为彩超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CVC进行补救。结果:中转为CVC,置成功率100%。结论:PICC无法进行时中转为CVC的置成功率高,补救效果满意。

  • 标签: PICC CVC 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治手术的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安全切缘,评估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治手术的肿瘤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363例腹腔镜远端胃癌D2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412例开腹胃癌D2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肿瘤安全切缘距离以及围手术期资料.结果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患者年龄、性别、BMI以及肿瘤T分期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3.5±8.4)枚,开腹手术组为(24.7±9.3)枚;腹腔镜手术组肿瘤近切缘距离(6.95±1.92)cm,远切缘距离(4.89±1.80)cm;开腹手术组肿瘤近切缘距离(7.28±2.01)cm,远切缘距离(4.05±1.77)cm;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肿瘤远近端切缘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开腹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10.6±35.2)ml和(420.5±112.2)ml,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5±2.6)d和(11.5±2.9)d,腹腔镜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D2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安全可行,同时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胃癌 D2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 肿瘤安全性
  • 简介:脐尿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脐尿中下部与膀胱顶部交界处。由于肿瘤发病位置隐匿、潜伏期长、易于膀胱外浸润和局部复发,故预后较差。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2017年3月收治脐尿癌1例,作者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原则及预后。

  • 标签: 脐尿管 诊断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