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医者有上工,有下工。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临证察机,使药和者,谓之上工。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

  • 标签: 医者 上工 谓之
  • 简介:品味生活栏目诞生一年有余,本栏目为您开启了一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谐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得到一些有益帮助。

  • 标签: 和谐共生 生活 品味 人与自然 自身健康 栏目
  • 简介:认识玛丽是通过学校和教堂。我只知道她是一位数学教师.其它方面就了解得很少了.所以根本没想到.当玛丽得知我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时会送给我一本关于癌症的书。我拿不准自己能不能静下心来看书.但是我很感激玛丽对我的关心。

  • 标签: 统计数字 数学教师 癌症
  • 简介:癌症患者确诊后,常常会走两极端。一是前后就诊数家医院,反复咨询十余名甚至数十名医生,治疗过程中不断托熟人咨询专家并不停地更换医院;另一类则是只认准一,对医生和治疗方法毫无质疑。那么,究竟怎样做才合理呢?

  • 标签: 就诊指导 治疗方法 癌症患者 就诊数 医院 医生
  • 简介:作者素黑是香港著名心性治疗师、作家、心灵启迪者。本书是素黑10多年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熔铸她多年专业治疗经验与灵修亲历体验的心性讲座结集。在这些闪烁着心性之光的文字中,素黑将生命中的根本性困境一一为我们揭开,引领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存在的核心,重新和内在本体建立深刻的连接,并精心教导了如何静心、自爱、自疗等诸多实用的自爱和灵修方法。

  • 标签: 治疗师 心理治疗 情绪
  • 简介:■一起走过的日子我是1989年2月被确诊为恶性脑胶质瘤的,这种复发率极高的脑癌,从此它就成为了我必须与之长期搏斗的病魔.当年3月手术时,我就有死在手术台上的思想准备,我想生癌的、不生癌的早晚都要死,所以我有视死如归的心理,从而抛却了一切精神上的负担.

  • 标签: 康复 恶性脑胶质瘤 脑癌 复发率 手术台 确诊
  • 简介:肢皮肤脱套伤是一种常发生于车祸和工业意外的严重的损伤,由于皮肤和皮下的肌肉、肌腱、筋膜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受损严重,有时还可能会损伤到骨、关节以及其它的组织。如果对伤情估计不足或者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虽然由于患者的损伤程度不同,并且在诊疗过程中外科医生的观念也有所差异。但是无论选择哪种处理措施,都是以尽可能恢复肢体功能,尽量减少残疾的发生为目的。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临床方案 四肢 脱套伤
  • 简介:背景与目的:第脑室肿瘤原发予第脑室或自小脑蚓部突人第脑室,易致脑干受压,手术切除有难度。本文探讨第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颅窝正中人路,骨瓣或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切除肿瘤12例。结果:肿瘤全切9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治愈10例,好转1例,1例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第脑室肿瘤,全切率高,可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第四脑室室 肿瘤 显微手术
  • 简介:《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也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告诉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长寿,能够活到100岁。《黄帝内经》又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

  • 标签: 《黄帝内经》 脏腑养生 张其成 中医理论 健康长寿 百科全书
  • 简介:神经肿瘤杂志。2011月;13(7):767-74。2011月8课件。增殖和代谢标记在不完全切除小儿毛星形细胞瘤——一评估3新的变量预测的临床结果。

  • 标签: 毛星形细胞瘤 变量预测 临床结果 增殖 代谢
  • 简介:目的:回顾总结28例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肢假性动脉瘤28例,其中采用瘤体切除及动脉壁修补术4例、瘤体切除及动脉端端吻合术8例、瘤体切除及血管移植术16例(其中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0例、头静脉移植4例、人造血管移植2例)。结果28例手术修复均获成功。3例伤口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中2例一期愈合、1例部分植皮坏死、经换药2周后再次植皮成活。随访1~10年(平均5年零8月),临床及超声波检查均显示修复动脉通畅且无假性动脉瘤复发。自体静脉移植的患者中有10例2年后超声波检查显示移植静脉轻度扩张,但无动脉瘤形成。有邻近神经发生受压症状的6例患者,在假性动脉瘤切除和动脉修复手术后6月左右症状均消失,未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结论外伤造成的动脉损伤是假性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医源性损伤所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假性动脉瘤要尽早治疗,尽可能进行血管修复。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对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帮助,MRI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四肢 诊断 治疗
  • 简介:预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可能性的方法除了组织病理学分级外,还需要分子标志物予以补充。B7-H3作为一种免疫调节蛋白,数种癌症病程中均可见其过表达,且常与疾病晚期和不良预后相关。本研究旨在考察B7-H3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结直肠癌预后标志物。

  • 标签: B7-H3 结直肠癌 不良预后 预测 结肠癌 核定位
  • 简介:常有一些患者,特别是确诊为乳腺癌的病人,一旦触摸到腋窝淋巴结,就以为是癌转移而惊恐万分.诚然,提高防癌的警惕性是必要的,但那种草木皆兵的惶恐大可不必.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腋窝扪及的淋巴结多为良性,即使是乳腺癌患者,当临床医师疑为是腋窝转移淋巴结中,也约有1/3病理学证实是良性的.

  • 标签: 腋窝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炎 淋巴结核 癌症 恶性淋巴瘤
  • 简介:为提高骨肿瘤的诊断水平,普及骨肿瘤穿刺活检的意义,规范和标准化骨肿瘤穿刺活检的设计和操作,提高骨活检的成功率,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拟定于2012年11月2—3日举办“第届全国骨肿瘤穿刺活检学习班”。本次学习班招收学员20名,通过专家授课、实物操作演练、活检标本即时病理评测等方式,集中讲授与骨肿瘤穿刺活检相关的临床和病理知识,培训演练穿刺活检的设计、操作技巧。欢迎相关医生踊跃参加。本次活动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2—04—07—065),授予Ⅰ类教育学分。

  • 标签: 穿刺活检 骨肿瘤 学习班 继续教育项目 北京积水潭医院 病理知识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60例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60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86.7%),次全切除8例(13.3%)。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缄默症2例,头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4例,1例出现术区血肿致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脑室肿瘤接近脑干或直接来源于脑室底,手术解剖部位特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并发症十分常见且严重。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脑肿瘤 手术 第四脑室 并发症 显微外科
  • 简介:这是最近我与一位老同学(A)的对话,话题是:对他罹患胃癌的妻子,告诉不告诉关于癌症发展的实情。考虑这是一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我(B)将这个谈话的梗概记录下来,供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参考。

  • 标签: 癌症康复 治疗方案 化疗 癌症患者
  • 简介:背景和目的:听神经瘤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是目前被关注的一课题。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大型听神经瘤的患者进行术中面神经、三叉神经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监护。结果:术后仅1例出现轻度面瘫,并很快恢复,余颅神经和脑干功能保存良好。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护对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听神经瘤 手术治疗 神经电生理 心电监护 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肉瘤的中期疗效,探讨瘤段骨的病理学转归。方法对1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进行了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保肢治疗,术后随访43月。末次随访时,拆除内固定,术中取股骨(原瘤段骨)中部、远端骨质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手术后53月无瘤生存,肢体功能MTST评分30分。组织病理提示:瘤段骨中部见少量板层骨小梁、脂肪组织及再生的血管组织;瘤段骨远端骨质可见部分退变坏死及新生骨组织;股骨远端周围软组织镜下可见退变的横纹肌组织、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所有镜下均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该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中期无瘤生存;术后43月,原瘤段骨中仍有死骨存在,再血管化没有全部完成,仍有再骨折风险。

  • 标签: 微波 消融技术 骨肉瘤 病理学 外科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倒刺线对儿童肢骨折皮内缝合速度和瘢痕的影响是否优于传统可吸收线。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我院小儿骨科收治的肢骨折患者128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36例,女92例;年龄4~12岁,平均(7.3±2.1)岁;缝合部位:上臂35例,前臂29例,大腿24例,小腿40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6~30,平均22.1±4.3。所有患者按住院号奇偶分为倒刺线组和传统可吸收线组,其中倒刺线组58例,采用4-0双向倒刺线(强生STRATAFIX)进行皮内缝合;传统可吸收线组70例,采用4-0可吸收线(强生ETHICON)进行皮内缝合。术后3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价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进行瘢痕评价。记录切口缝合速度(切口长度/缝合时间)与温哥华瘢痕评分。结果倒刺线组切口缝合速度和缝合时间分别为(9.37±1.22)cm和(5.06±0.93)min;传统可吸收线组分别为(9.58±1.40)cm和(10.77±2.72)min,倒刺线组均优于传统可吸收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倒刺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77.65%,可吸收线组瘢痕评分优良率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线缝合高效、张力分布均匀、组织刺激小、瘢痕轻微,在小儿骨科肢骨折皮内缝合中,缝合效率和瘢痕控制优于传统可吸收线。

  • 标签: 儿童 骨折 伤口缝合技术 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