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Dynesys系统治疗单与多节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腰椎退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分为单组(32例)和多节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ODI指数术后3个月:单组(20.5±5.7)%,多节组(21.2±9.8)%;末次随访:单组(12.2±4.3)%,多节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VAS评分术后3个月:单组2.9±1.3,多节组3.2±1.4;末次随访:单组1.4±0.3,多节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ODI与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组(11.3±2.7)mm,多节组(11.1±2.0)mm;末次随访单组(10.8±3.1)mm,多节组(10.3±2.2)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组(4.3±2.4)°,多节组(4.6±2.7)°;末次随访单组(4.8±2.2)°,多节组(5.3±2.0)°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近端相邻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组(9.1±2.1)°,多节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组(10.3±2.7)°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组大于多节组(9.1±3.0)°(P<0.05)。结论单与多节Dynesys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脊柱疾病 Dynesys系统
  • 简介:临床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在保守治疗基础上,大多数需要通过外科干预达到长期缓解局部疼痛的目的.但由于椎间盘生物力学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如何在保持椎间盘完整性的基础上,促进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再生的生物治疗方法成为椎间盘退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热点.椎间盘髓核基质数量和成分的改变被认为是椎间盘退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引入各种外源性生长因子、种子细胞、基因以及基因转染的细胞,以期增加髓核细胞外基质含量,恢复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比例,逆转或延缓椎间盘退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生物治疗 临床研究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肥胖对腰椎间盘退的影响及规律。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腰腿痛就诊于我院脊柱骨科门诊的329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职业等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其腰痛程度。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根据BMI值分为正常组(BMI〉18.5kg/m^2-〈24.0kg/m^2)、超重组(BMI≥24kg/m^2-〈28kg/m^2)及肥胖组(BMI≥28kg/m^2)。所有患者均已行腰椎MRI检查,采用Pfirrmann椎间盘退分级分析腰椎每一椎间盘。统计分析腰腿痛患者中肥胖对腰椎间盘退的影响及规律。结果各组患高血压情况:肥胖组26例(40.6%),超重组27例(22.0%),正常组17例(12.0%),肥胖组与超重组、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高血压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的比例、抽烟的比例及职业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1-2)各组3级椎间盘,肥胖组为20例(31.3%),超重组为33例(26.8%),正常组为26例(18.3%),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1-2)的3级椎间盘比例显著增高(P〈0.05)。L(2-3)中3组之间不同分级的椎间盘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3-4)各组1-2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组分别为14例(21.9%)、18例(28.1%)、4例(6.3%),超重组分别为41例(33.3%)、27例(22.0%)、2例(1.6%),正常组分别为68例(47.9%)、20例(14.1%)、0例(0.0%),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及超重组L(3-4)1-2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肥胖组L(3-4)4级、5级椎间盘比例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各组3级、4级、5级椎间盘,肥胖�

  • 标签: 腰腿痛 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内镜治疗单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科应用经皮内镜治疗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7例,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4-78岁,平均(61.3±11.9)岁;手术方式:椎板间入路45例,经椎间孔入路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和各时间点评估,随访6-14个月,平均(10.2±2.2)个月;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83.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25ml。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别为(6.42±0.94)分、(3.76±0.53)分、(3.28±0.51)分、(2.88±0.62)分、(2.45±0.38)分、(2.21±0.39)分,腿痛VAS评分别为(6.23±0.87)分、(3.52±0.48)分、(3.27±0.61)分、(2.72±0.49)分、(2.43±0.31)分、(2.35±0.30)分,ODI评分分别为(70.48±7.61)分、(38.84±3.49)分、(35.67±2.33)分、(32.19±2.09)分、(31.34±2.31)分、(30.83±1.90)分,3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价:优49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1%。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感觉异常3例,未出现感染、神经根损伤、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可以实现对单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减压,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等优点。但须根据狭窄部位选择手术入路,并对手术设备及技巧要求较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索后路长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degenerativescoliosis,ADS)患者内科并发症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后路长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ADS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有和无并发症组,有和无感染组,有和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以及有和无心肺并发症组。使用单变量检验来确定不同内科并发症的患者和手术相关潜在的风险因素。多元Logistics回归用于评估医学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stiffnessdisabilityindex,LSDI)等功能评分。功能评分用多元重复测量混合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共纳入105例。患有内科并发症的患者发生率为30.1%。导致内科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吸烟、融合段数量和住院时间。导致感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融合段数量和住院时间。导致神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和融合段数量。导致心肺并发症包括:BMI,高血压和融合段数量。尽管出现内科并发症,但有无内科并发症患者功能评分ODI、JOA、VAS在术后随访有显著改善(P=0.0001),无并发症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S长融合术后内科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医疗成本。其中BMI和融合成为多个内科并发症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和住院期间患者管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spinalstenosis,LSS)包括发育性椎管狭窄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继发性椎管狭窄原因包括退变性椎管狭窄、椎管内骨化所导致的狭窄、肿瘤性狭窄和外伤性狭窄等。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骨化 异位性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颈椎髓核摘除术(cervical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CMED)治疗单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后路CMED治疗单CSR患者19例,18例获随访,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1~59岁,平均41.9岁;病变节C(4~5)5例,C(5~6)9例,C6-74例;均表现为单侧神经根卡压性根性疼痛,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首次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个月,末次随访28~51个月,平均32.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病变节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12±1.11)分降至出院时的(2.82±0.64)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4±0.76)分和(2.00±0.51)分;JOA评分由术前(12.58±1.06)分提高至出院时的(15.63±0.51)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是(16.12±0.72)分和(15.88±0.78)分;出院时、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的椎间高度为(5.55±0.52)mm,末次随访时为(5.39±0.51)mm,虽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只要选择好合适的适应证,后路CMED治疗单CSR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获得满意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继续观察。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 神经根病 椎间盘移位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Dynesys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32例,两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Dynesys螺钉后行病变节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PCU管,将PET绳索穿入PCU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P<0.05);VAS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P<0.05);VAS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

  • 标签: 临床疗效 变性疾病 治疗腰椎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技术治疗75岁以上高龄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全内镜技术治疗12例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75~88岁,平均(81.5±6.5)岁,其中经椎间孔入路7例,经椎板间入路5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或MRI评估椎管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顺利完成手术,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术后4天明显缓解;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45.5±14.5)ml,住院时间4~7天,平均5.5天。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8±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50±1.50)分,术后第1天为(2.50±0.50)分,术后3个月为(2.00±1.00)分,术后6个月为(1.80±0.50)分,术后12个月为(1.50±0.50)分;ODI术前为(54.50±15.50)分,术后第1天为(22.00±14.50)分,术后3个月为(19.50±10.50)分,术后6个月为(13.50±9.00)分,术后12个月为(10.50±8.50)分。术后各时间随访VAS及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4例(33.3%),良6例(50.0%),可2例(17.7%),无差评,总体优良率为83.3%(10/12),患者性别、年龄、术前VAS评分、ODI功能指数及全内镜入路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腰腿痛病程及临床症状特点与改良MacNab结果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经皮全内镜技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风险,维持脊柱稳定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治疗费用;是治疗75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 内窥镜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degenerativescoliosis,ADS)指成年后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不对称性退引起的椎体侧方滑移、旋转以及半脱位,形成冠状面Cobb’s角〉10°的脊柱畸形[1]。其好发于〉50岁的中老年人群[2],其多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患,围手术期风险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可能与停经后骨质疏松和女性腰背部肌肉力量薄弱有关。ADS的临床表现以腰背痛、下肢神经根性痛及间歇性跛行为主,患者常因疼痛、站立或行走困难等症状而就诊,这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不同,后者常为求改善畸形外观就诊。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总结动态中和系统(dynamicneutralizationsystem,Dynesys)作为融合或非融合器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应用Dynesys治疗DDD患者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单34例,双15例,三2例,使用方法包括非融合、融合和混合应用,其中单融合12例,非融合22例,双非融合5例,混合应用10例,三1例非融合,1例混合应用。共固定70个,其中融合23个,非融合47个。手术方法:融合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切除、PLIF(自体骨或混合骨粒),非融合仅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有限切除。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侧位X线片和CT二维重建评估融合的椎间融合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的运动功能保留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3个月。VAS腰痛评分术前5.9±1.7,术后2.0±1.5(P<0.05)。下肢痛评分术前7.3±1.6,术后1.6±1.5(P<0.05)。ODI指数术前(61±19)%,术后(22±13)%(P<0.05)。47个非融合固定中有31个(66%)保留有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6°,平均3.5°,但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23个融合均无椎间活动度,融合率56.5%。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植物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Dynesys治疗DDD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混合应用不同方式中个体化选择。作为非融合器械使用仅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作为融合器械使用,能够提供椎间足够稳定,但植骨融合率低于坚强固定。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管狭窄 腰椎 脊柱疾病 Dynesys系统
  • 简介:喜爱走步道的你,曾经在步道上面发现什么令人惊奇的事物?当你看远山看近物、认识动植物、解说给游客听的时候,可曾留意过脚底下踩过的步道有多少种类?步道在人为工程扰动前后,你所钟爱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当你走在不同铺面的步道上,

  • 标签: PRO 人性 动植物 栖息地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肩峰指数与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MRI检测或肩关节镜确诊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48例为实验组,平均年龄66岁;选取同期因其它肩关节疾病(冻结肩或肩关节不稳)就诊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3岁。将两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由同一名放射科医生采集所有患者的肩关节标准前后位X线片,由2名独立的骨科医师测量所有患者的肩峰指数结果,对比两组之间肩峰指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肩峰指数值:肩袖撕裂组平均肩峰指数0.71,对照组肩峰指数0.6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肩峰指数为0.70,男性肩峰指数为0.69,二者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结论肩峰指数可有效预测老年人群中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发生。

  • 标签: 肩关节 回旋套损伤 肩损伤 创伤和损伤 肩峰指数
  • 简介:研究腰骶椎管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以防止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病例。结果:椎管造影和MRI检查明确诊断22例,CT检查诊断9例,其中误诊4例;肿瘤全切22例,大部分或部分切除8例,肿瘤活检1例;术后所有病例自觉症状均有改善,其中腰骶部及下肢疼痛消失或减轻100%,排尿排便改善75%,下肢肌力改善60.9%。结论: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合适的辅助检查可避免误诊的发生;MRI检查是诊断腰骶椎管肿瘤的首选方法;腰骶椎管肿瘤以手术治疗为唯一最有效的方法,但对于部分不能全切的病例,适当辅以放、化疗,仍能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椎管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2例,L4~59例,L5~S1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手术.L3~4、L4~5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手术椎间隙高度、手术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 标签: 腰椎 前路 融合术
  • 简介:关节突关节(facetjoint,FJ)是脊柱中惟一的滑膜关节,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和滑膜组成,其与椎间盘构成了脊柱的三关节复合体。FJ在指导和限制脊柱运动上有重要作用,这与FJ解剖特点有关。FJ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改变必然会对脊柱的运动与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从而与某些脊柱病变产生联系。

  • 标签: 腰椎 椎关节突关节 脊椎滑脱 椎间盘移位 骨关节炎 脊柱 脊柱侧凸
  • 简介:目的总结15例第Ⅷ肝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采取选择性肝血流阻断,对15例第Ⅷ肝癌进行肝或联合肝切除.结果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手术死亡.其中13例行第Ⅷ肝切除,2例行联合第Ⅶ、第Ⅷ肝切除.术中肝血流阻断1-2次,时间12~25min,平均(17.3±5.2)min,切肝时间(阻断肝血流至肝脏肿块切除时间)10-23min,平均(18.3±4.7)min.出血量约(50-700)ml,平均(186±78)ml,2例患者需输血.术后有2例合并胸腔积液,1例胆漏并发膈下感染.结论使用PMOD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下,安全快捷地行第Ⅷ肝的切除是完全可行的.

  • 标签: 第Ⅷ肝段 刮吸解剖法 第二肝门
  • 简介:DNA甲基化是抑癌基因失活的第三种机制,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一些抑癌基因甲基化与CIN的相关性。提出这些抑癌基因甲基化在CIN诊断、治疗以及预测病情发展方向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 标签: CIN 甲基化 RARβ ESR1 CDH1 NKX6-1
  • 简介:WHO工作小组自应用“高级别上皮内瘤(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这个诊断术语以来,给临床及病理科医师带来了很大困扰,目前仍没有一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和循证医学检验了的统一处理方案标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把握结直肠HGIN的临床诊断及采取何种处理策略值得研究。现将结直肠HGI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上皮内瘤变 结直肠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肝脏少见肿瘤或肿瘤样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8例肝脏少见肿瘤或肿瘤样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8例患者中,纤维瘤2例,腺瘤3例,局灶结节性增生4例,癌肉瘤2例,错构瘤2例,梭形细胞瘤1例,原发性肝恶性间质瘤1例,肝结核1例,炎性假瘤2例。8例影像学诊断出现误诊,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50%。1例炎性假瘤术前CA19-9为246.4kU/L,其他病例肿瘤标志物均正常。除1例肝结核因术中见胃小弯多发肿大淋巴结和膈肌硬结未行肝脏肿块切除及1例腺瘤患者行射频消融外,其他病例均行肝脏病灶完整切除(包括局部切除、肝叶肝切除)。结论肝脏少见肿瘤或肿瘤样术前难以确诊,检查误诊率较高,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肝少见肿瘤 肿瘤样变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