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2例急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49例和观察组25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注射液0.5mL/kg静滴,每日1次,疗程7~9d。结果观察组253例中,痊愈139例,显效90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显效率为90.51%。对照组249例中,痊愈105例,显效95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显效率为80.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01,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91,P〈0.01)。同时在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缩短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标签: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应用 肺炎/药物疗法 呼吸道疾病 咳嗽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患儿随机分为清组100例,对照组8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利巴韦林、双黄连注射液,清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清注射液0.5~1.0mL/(kg.d),用药1周,观察两组患儿体温、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清组治愈68例,好转25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治愈47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8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应用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桑菊饮治疗前后肺炎支原体感染咳嗽患儿诱导排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咳嗽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予以3%高渗盐水雾化诱导排,观察组加用桑菊饮口服7d。治疗前及治疗7d后测定患儿诱导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诱导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桑菊饮可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咳嗽患儿诱导上清液中IL-6和IL-17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桑菊饮 诱导排痰技术 IL-6 IL-17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肺脾气虚侯标准。方法根据前期文献研究结果及专家回馈意见先后制定4轮问卷,共向全国45位专家发送问卷调查。结果问卷回收率在75%以上,大部分专家认定的必备标准有23项。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肺脾气虚侯评分高度一致。结论肌肉松软、多汗、睡眠不宁、头发稀疏、囟门宽大、纳呆少食、易感冒等23项指标为必备候标准。

  • 标签: 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 肺气虚 脾气虚 数据收集
  • 简介:产后发热是新手妈妈常见的产后病症之一,一般称为“产褥”。妈妈在刚生过孩子的24小时内,可能发烧到38℃,但这以后,体温都应该处在正常值以内。如有发烧,必须查清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

  • 标签: 产褥热 产后病症 产后发热 正常值 发烧
  • 简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认为,多动症实证病位主要在心肝,虚病位主要在脾肾,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可贯穿疾病始终。发病原因主要是家长期望甚高,学业负担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身心得不到放松,积怨在心,久郁于肝,以致肝失调达,疏泄失常,疾病由生。加之患儿饮食多喜荤厌蔬,挑食偏食,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浊内生,郁而化,热胶结,扰动心肝,久之则肝之阴阳失调,疾病乃生。

  • 标签: 轻微脑损伤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风盛 痰盛 火盛 热盛 中医辨证
  • 简介:肺隔离症(pulmonarysequestration,PS)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肺组织发育畸形,是胚胎期肺发育过程中部分肺芽组织与支气管树分离产生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PS由PryceDM于1946年首次报道,约占先天性肺发育畸形的0.15%~6.4%,其主要特征是肺组织不与气管、支气管树相通,但接受体循环供血。

  • 标签: 肺隔离症 手术适应证 术前干预 手术时机 先天性肺发育异常 先天性肺发育畸形
  • 简介: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中医治特点。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7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7d,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积分评定,记录咳喘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喘、止咳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能更好的改善咳喘等临床症状。

  • 标签: 支气管炎 哮喘 医学 中国传统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 阳虚痰阻
  • 简介: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经肺俞靶向给药对支气管哮喘(哮证)患儿的疗效.方法对100例支气管哮喘(哮证)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超声电导仪经肺俞穴靶向给予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葶苈子、桑白皮、黄芩等组成)治疗,疗程为6周.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免疫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介素5、末梢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等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经肺俞穴靶向给药对支气管哮喘(哮证)患儿有治疗作用,优于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

  • 标签: 哮喘 热哮 肺俞穴 中药离子透入 外治法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浴净搽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外感高热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35%乙醇擦浴;观察组予小儿浴净搽剂擦浴治疗,观察两组患儿降温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使用1h后观察组降温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3h后对照组体温有回升趋势。观察组体温呈渐退状态,维持时间长;对照组体温呈骤降状态,维持时间短。结论小儿浴净搽剂降温效果较好,患儿体温呈渐退状态,维持时间长,副反应小,给药途径适宜。

  • 标签: 热证 外治法 浴热净/治疗应用 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汗病各候的影响因素,更好地规范小儿汗病候诊断。方法以上海市5家医院的中医儿科符合汗病诊断的2~13岁患儿为研究对象,行5种候(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两虚、湿热迫蒸和气阳不足)诊断。问卷调查汗病患儿的个人史、主要临床表现和饮食情况。分为2~5岁、~9岁和~13岁组。以Logisitic回归分析各候的影响因素。结果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共收集313例汗病患儿,男171例(54.6%)。2~5岁组100例,~9岁组160例,~13岁组53例。肺卫不固104例(32.2%),营卫失调38例(12.1%),气阴两虚65例(20.8%),湿热迫蒸44例(14.1%),气阳不足62例(19.8%)。12~5岁组气阳不足占32.0%(32/100);~9岁组肺卫不固占37.5%(60/160),~13岁组湿热迫蒸占35.8%(19/53)。2小儿汗病5种候与个人史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是影响肺卫不固、气阳不足小儿汗病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92(95%CI:1.074~4.073)和1.636(95%CI:1.086~2.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卫不固汗出时间、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及其95%CI分别为3.212(1.067~9.665)和4.182(1.280~8.405),以整昼日和颈部汗出为主;营卫失调汗出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10,95%CI:1.296~14.331),以前胸和手足心汗出为主;气阴两虚在汗出时间、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及其95%CI分别为7.799(1.050~57.921)和4.978(1.086~7.414),以手足心汗出和上下半夜出汗为主;湿热迫蒸在汗出部位、饮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及其95%CI分别为9.925(1.106~14.366)和2.590(1.029~6.522),以肘部和腹股沟处汗出为主,喜食海鲜和油炸食品为主;气阳不足在汗出季节、时间、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冬季、白天出汗和项背部出汗为主。结论早产是影响小儿汗病肺卫不固、�

  • 标签: 小儿汗病 影响因素 个人史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中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按随机分层设计,6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被分为轻、中、重度发作组,3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液,以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中IL-5水平,同时进行诱导中嗜酸细胞(EOS)计数,测定用力呼气比值(FEV1).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中EOS计数、IL-5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组,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轻、中、重度各组间诱导中EOS逐渐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IL-5水平随发作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轻、中、重度发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重度哮喘患儿FEV1低于轻、中度哮喘(P<0.05).液中IL-5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5),与FEV1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7,P<0.01).结论诱导中IL-5水平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哮喘⒆魇钡牟∏槌潭?,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和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的指标.

  • 标签: 急性发作期 哮喘 小儿 白细胞介素-5 临床意义 诱导痰
  • 简介:常克教授治疗小儿多动症心火上炎表现者从心有余立论,认为心火上炎也是当前小儿多动症形成的重要原因,以心火上炎为主者治以清心泻火,凉营养血,方用玉女心经汤;治疗多动症者需谨记“衰其大半而止”;此法标新立异,使本病辨证更详细,治疗更明确,在临床上获得颇多好评,为多动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参考。

  • 标签: 多动症 心火上炎 儿童
  • 简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结合临床从“、瘀、虚”3个方面着手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探讨及辨证论治。翟文生教授认为邪是诱发和加重ITP的始发因素,瘀血贯穿于ITP的始末,虚是ITP的根本原因,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上应虚实并重,祛邪为标,治病求本,同时灵活运用中药的药性,辨证施治,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疗效确切。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辨证论治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6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5~7d,观察患儿发热、头痛、抽搐、呕吐、意识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1%(34/35),对照组有效率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毒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具有较好疗效,未见副反应。

  • 标签: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应用 病毒性脑炎 病毒唑注射液/治疗应用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不同程不明原因发热儿童严重细菌感染(SBIs)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获得PCT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SBIs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4年7月,按照QUADA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MetaDisc1.4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不同平均热程(<24、~48和>48h)PCT、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诊断SBIs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进行汇总,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使用Stata12.0软件判断发表偏倚并绘制漏斗图。结果初检到442篇文献,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进入Meta分析(中文1篇,英文10篇)。1平均热程<24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95%CI:0.69~0.80)和0.80(95%CI:0.77~0.83),SROCAUC为0.870(95%CI:0.817~0.923);WB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8(95%CI:0.41~0.55)和0.54(95%CI:0.51~0.58),AUC为0.484(95%CI:0.440~0.663);AN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30(95%CI:0.21~0.40)和0.78(95%CI:0.73~0.83)。2平均热程24~48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95%CI:0.79~0.91)和0.63(95%CI:0.60~0.67),AUC为0.857(95%CI:0.761~0.953);WB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4(95%CI:0.44~0.65)和0.46(95%CI:0.41~0.51),AUC为0.558(95%CI:0.479~0.636);ANC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47(95%CI:0.28~0.66)和0.12(95%CI:0.08~0.17)。3平均热程>48h对SBIs的诊断价值:PCT的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95%CI:0.75~0.90)和0.55(95%CI:0.50~0.59),AUC为0.816(95%CI:0.596~0.996);2篇WBC文献的敏感度分别为0.69(95%CI:0.41~0.89)和0.34(95%CI:0.28~0.41),特异度分别为0.81(95%CI:0.69~0.91)和0.29(95%CI:0.24~0.35);AN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7(95%CI:0.75~0.95)和0.40(95%CI:0.34~0.46)。结论对不明原因发热儿童诊断SBIs的价值,发热<24h检测PCT有较高的特异度;发热24~48h检测PCT有较高的敏感度。

  • 标签: 降钙素原 不明原因发热 热程 儿童 严重细菌感染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常见病原的流行情况以及儿童肺炎的中医候演变规律,同时探讨中西医内外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儿童肺炎的疗效。方法按照最佳临床试验原则开展规范化临床试验研究,通过840例儿童肺炎的ROT研究,对患儿血清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ELISA法检测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病毒抗体。跟踪观察患儿在入院当天(基线点)、用药后第3、5、7和10天的临床表现,确定各观察点中医型。应用候的演变概率法对儿童肺炎中医候在不同观察点和不同地域的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做总体疗效、候疗效及临床各单证改善情况对比。结果共测得病毒感染阳性病例303例,支原体肺炎在3~7岁儿童中阳性率最高,〈3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东北、成都地区在不同季节的病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海、广州地区在不同季节的病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病原在中医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肺炎初期以闭肺闭肺为主;中期是由实证向虚转移的关键时期;肺炎初期,南方与北方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后期,南方与北方肺炎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内、外综合治疗法可明显提高儿童肺炎总体疗效及候疗效,对临床各单证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支原体肺炎在3~7岁儿童中患病率最高,病毒性肺炎患病率在1~3岁儿童最高;病毒阳性检出率南方略高于北方。儿童肺炎中医候在不同观察点、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演变规律。同时证明,本研究采用的中西医内、外综合治疗法可缩短儿童肺炎疗程,是治疗儿童肺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肺炎 病原学 证候 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