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三孔法内结扎法腹腔胆囊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对23例患儿于全麻采用3个Troear技术进行腹腔胆囊切除,切开脐部皮肤戳第1个Troear置入腹腔,于右上腹区戳第2个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右腋前线肋缘戳孔作为辅助操作孔。应用7号线悬吊肝圆韧带,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切下的胆囊经脐部戳孔取出。结果23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同时行阑尾切除,1例行肠粘连松解,均手术顺利,痊愈出院。结论三孔法腹腔胆囊切除比常规腹腔胆囊切除损伤更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腔下手术治疗小儿肺隔离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实施的33例胸腔肺隔离症手术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个月至12岁1个月。患儿均经术前胸部CT增强明确诊断,手术采取三孔法,根据病变情况选择肺叶切除或不规则切除。结果33例患儿均在胸腔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19例行肺叶切除,6例行不规则肺切除,1例行肺段切除,7例行叶外型肺隔离症切除。结论胸腔手术治疗小儿肺隔离症安全、有效,提高手术技巧可减少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胸腔镜 支气管肺隔离症 肺叶切除术 治疗结果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二孔法儿童微型腹腔阑尾切除MLA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本组对3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行二孔法MLA.中在脐部和右下腹二孔置入微型腹腔器械,将阑尾自5.5mmTrocar孔拖出,体外结扎系膜,切除阑尾,再将阑尾残端回纳腹腔,腹腔观察腹腔无异常后,切口对合粘贴.结果本组31例患儿手术时间25~35min,平均30min,术后8~12h患儿开始饮水,10~12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5d均痊愈出院.无切口及腹内并发症.结论二孔法儿童微型腹腔阑尾切除方法简便,比三孔法腹腔阑尾切除LA更简单、经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切口更小,瘢痕更小,美容效果更好,适用于儿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 标签: 二孔法 儿童 微型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传统器械实施经脐单部位小儿腹腔阑尾切除的可行性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术前明确诊断为阑尾炎的患儿使用传统器械实施经脐单部位腹腔阑尾切除,手术于脐下缘做一长约1cm的切口及对称2点钟位置做长约5mm切口,置入3个5mmTrocar,于腔找到阑尾,用超声刀分离系膜,圈套线结扎阑尾,完成腹腔冲洗后更换1cmTrocar取出阑尾,完成阑尾切除。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加孔及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手术时间42—81min,平均(53.2+6.68)min,中出血约5—2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6—28h,平均(14.8+3.64)h,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传统器械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阑尾切除,具有创伤小、术后切口疼痛轻、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阑尾切除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阑尾切除治疗小儿化脓性及坏疽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及经腹行阑尾切除治疗化脓及坏疽阑尾炎病人各380例.每组均含242例化脓性阑尾炎及138例坏疽性阑尾炎.结果开腹阑尾切除组术后腹盆腔脓肿、围期机械性肠梗阻及伤口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1/380、19/380和24/380,均显著高于腹腔阑尾切除组的10/380、6/380和2/380,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腹腔阑尾切除较经腹阑尾切除可显著降低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外科治疗 小儿 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阑尾炎
  • 简介:目的总结二孔法腹腔阑尾切除的经验。方法实施二孔法腹腔阑尾切除56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慢性阑尾炎4例。采用脐窝上缘10mm和耻骨联合上缘4mm切口进行手术。结果本组均一期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d(3~6d),除1例脐部切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二孔法腹腔辅助阑尾切除适用于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化脓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

  • 标签: 阑尾炎/外科学 阑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先天性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B型患儿行腹腔结肠次切除、Soave和Duhame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接受腹腔结肠次切除的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患儿的随访资料。其中接受腹腔辅助Duhamel(直肠后拖出)28例,同期接受腹腔辅助Soave(直肠内拖出)34例。入选的62例患儿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术前影像学结果、直肠黏膜活检、中快检和术后病检报告。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排便频率、术后并发症及排便功能方面有无差异。结果腹腔Duhamel和腹腔Soave在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频率比较:腹腔Duhamel患儿术后2周内排便频率平均8次/d,明显少于腹腔Soave的15次(P<0.05);恢复到正常排便频率(1~2次/d)时间比较:腹腔Duhamel平均为(3.5±0.5)个月,腹腔Soave平均为(6.7±0.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Duhamel患儿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1例(3.6%),污粪1例(3.6%),粪石1例(3.6%);腹腔Soave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4例(11.8%),吻合口狭窄1例(2.9%),便秘复发2例(5.8%),污粪1例(2.9%)。肛周湿疹的发生率:Soave组明显高于Duhamel组(41.2%VS7.2%)。58例术后获功能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6个月(2个月至8年)。接受腹腔Duhamel的患儿其排便功能优良率为85.2%,腹腔Soave为8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结肠次切除的B型肠神经元发育不良患儿,腹腔Duhamel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低于Soave式,腹腔Duhamel术后近期排便频率少,且排便频率更快恢复正常,肛周湿疹发生率低。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结肠 外科手术 肠神经系统/畸形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法腹腔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脾相关血液病患儿28例,均行内结扎法腹腔切除。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探测脾蒂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与胰腺的关系,并将其与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与中记录脾血管分支类型(X^2=1,P〉0.05)及与胰腺的关系(X^2=2,P〉0.05)基本符合。28例腹腔切除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结论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可明确脾蒂血管解剖分支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弥补腹腔缺乏手部触觉功能和三维视觉效果的局限,指导实施腹腔切除

  • 标签: 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术 腹腔镜 结扎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 简介:患儿,男,9岁,因咳嗽、咳痰1个多月,在外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胸部CT检查发现纵膈有一占位性病变,予抗感染治疗后呼吸道症状明显缓解。门诊以"纵膈占位性病变"收住院。入院时查体:T:36.5℃,R:19次/分,P:80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或胸膜摩擦音。

  • 标签: 纵膈肿瘤 手术治疗 机器人辅助 胸腔镜 达芬奇 占位性病变
  • 简介:目的报告低位小切口内窥镜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8例甲状舌管囊肿患儿于颈前胸骨上窝处取2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悬吊技术,建立操作空间,在内窥镜引导,以超声刀为主要操作器械,进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结果8例均获得成功,随访3个月-2年,无明显疤痕,无复发。结论颈前低位切口内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 标签: 囊肿/外科学 内窥镜检查 舌骨/外科学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胸腔下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不同类型肺隔离症(pulmonarysequestration,PS)的疗效及优缺点,为肺隔离症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0月由本院收治的肺隔离症患儿208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70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19.70±48.82)个月;叶内型143例,叶外型62例,叶内叶外同时存在3例。将叶内、叶外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胸手术组和胸腔手术组,分别比较两型开胸手术组和胸腔手术组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留置胸腔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0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叶内型143例中,53例予开胸手术,90例予胸腔手术;叶外型62例中,10例予开胸手术,48例予胸腔手术,颈部手术2例,腹腔手术2例。叶内型病例中:胸腔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72.53±40.80)min,开胸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07.86±4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P〈0.001);胸腔手术组平均中出血量(4.86±7.76)mL,开胸手术组平均中出血量(36.53±38.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P〈0.001);胸腔手术组平均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12±2.46)d,开胸手术组平均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67±0.8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胸腔手术组平均胸腔引流量(310.16±265.96)mL,开胸手术组平均胸腔引流量(315.50±120.9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98);胸腔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42±3.04)d,开胸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50±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叶外型病例:胸腔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9.28±20.06)min,开胸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57.50±15.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胸腔手术组平均中出血量(2.26±1.41)mL,开胸手术组平均中出血量(9.13±7.38)mL,差异有统计学

  • 标签: 支气管肺隔离症 外科手术 治疗 胸腔镜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行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6.5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8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例,坏疽并穿孔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加基础麻醉,进行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结果41例手术成功,1例改腹腔手术,手术时间15~70min,平均37min。术后住院3—7d,平均4.1d。30例切口轻微红肿,10例脐窝有积液,2例切口感染换药,所有切口愈合后外观满意,无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安全有效,适应证宽,损伤小,费用低,且美容效果好。

  • 标签: 经脐 ”形切口 阑尾切除术 儿童
  • 简介:膈疝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先天性膈肌发育异常.手术修补缺损是治疗本病的最终有效手段.但由于先天性膈疝常伴有其他畸形的高发生率,尤其是肺发育不全和潜在可逆性肺高压,对治疗和预后有较大的影响,也给手术修补膈疝的时机和途径带来困惑.

  • 标签: 膈疝修补术 新生儿 先天性膈疝 腔镜 手术修补 肺发育不全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4年作者收治的12例ITP行脾切除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7.1(3~12)岁,病程1.5~7年,平均3年。10例术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平均为29.4×109/L,最低5×109/L。术前对7例血小板<30×109/L的患儿采用激素联合输血小板治疗,其中4例输注后血小板无法提升,联合大剂量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后,再次输血小板,当血小板>60×109/L时急诊行脾切除。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的患儿分别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小板降至正常值以下。术后随访10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5年,8例完全有效,2例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在完善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脾切除是治疗儿童慢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ITP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抗血小板抗体应作为ITP患儿脾切除前常规检查项目,对抗体阳性患儿行脾切除更需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 脾切除术 手术期间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经后腹腔手术治疗小儿肾上腺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作者收治10例腹部肿物患儿,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3~54个月,平均年龄37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8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肿物直径3~4cm,平均32cm。均接受后腹腔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后对所有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患儿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130~160min,平均137min,中出血少,无一例输血。术后第1天进食水,术后住院时间5~9d,平均6d。无腹膜后血肿或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结果:1例为神经节细胞瘤,9例为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所有患儿获随访2~94个月,平均48个月,均存活,生长发育正常,B超、CT等检查无复发。结论应用后腹腔手术治疗小儿肾上腺肿瘤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肾上腺肿瘤/外科学 腹腔镜检查 腹膜后间隙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改良腹腔小儿疝囊高位结扎的方法,探讨进一步减少创伤,防止复发,扩大适应范围,美容效果更好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方法.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收入本院的392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取既往两孔法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为未改良组,另一组采取镜头拨挂线单孔及皮下间隔进针法完成腹腔疝囊高位结扎,为改良组.两组患儿均随访半年至5年,比较两组中及术后多项临床指标.结果改良组和未改良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脐旁戳孔例数,巨大疝转开腹手术例数,术后复发例数等方面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镜头拨挂线单孔及皮下间隔进针法行疝囊高位结扎,较两孔法疝囊高位结扎创伤更小,适应范围更广,复发率更低,美容效果更理想.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 结扎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幽门环肌切开围手术期CO2气腹对患儿细胞免疫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随机分为腹腔组和开腹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3d监测围手术期CD3、CD4、CD4/CD8的变化。结果开腹组CD4术后1d轻微下降,术后3d明显升高,术后1d与3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开腹组CD4/CD8术后1d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3d升高,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腹腔组CD4术后1d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3),术后3d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两组比较CD4/CD8腹腔组较高,差异有显著性(F=3.961,P〈0.05)结论新生儿及婴儿腹腔手术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腹腔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幽门/外科学 外科手术 腹腔镜/方法 围手术期护理 二氧化碳 气腹
  • 简介: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辅助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辅助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睾丸鞘膜积液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吸吮棒棒糖对促进小儿阑尾切除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6例阑尾切除后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术后6h麻醉清醒后即开始肢体的被动和主动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于术后12h开始早期下床活动;试验组除上述处理以外,术后6h开始吸吮草莓味棒棒糖,每4h吸吮1次,每次20~30min,直至恢复进食为止。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了临床观察,试验组患儿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阑尾切除后患儿早期吸吮棒棒糖有助于恢复肠蠕动,缓解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标签: 阑尾切除术 胃肠活动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治疗儿童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对6例Ⅱ-Ⅲ型直肠脱垂患儿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治疗t。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3h,平均2.5h。中元大出血、副损伤,术后无肠瘘、感染、大便失禁等并发症。术后住院6~8d,平均7d。6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腹泻、便秘及排便不畅,排便控制功能正常,无复发。结论对儿童Ⅱ-Ⅲ型直肠脱垂采取单纯经肛门乙状结肠直肠切除悬吊手术,可针对性地消除复发因素,创伤小,疗效确切。

  • 标签: 直肠脱垂/外科学 结直肠外科手术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