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绒毛取样产前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B超定位经腹绒毛取材法,采用绒毛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G显带进染色核型分析。结果934例绒毛标本中,其中85例为流产胚胎,培养成功率为99.46%。849例绒毛活检术中,异常核型75例,异常率为8.83%。其中多倍8例,12-三2例,13-三2例,16-三10例,18-三10例,21-三7例,22-三2例,标记染色2例,性染色异常9例,分别是1例47,XXY和8例45,X0。嵌合体3例,结构异常6例,染色多态性14例,涉及的染色有16、15、13。85例胚胎终止发育后,清宫术绒毛取材,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分析,检测出27例染色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1.76%。结论绒毛染色核型分析是孕早期产前诊断和胚胎停止发育原因分析常用的方法,是早期、快速、有效、安全的产前诊断方法。将绒毛染色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前诊断,有效避免染色异常儿的出生,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绒毛 染色体 核型分析 流产胚胎
  • 简介: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胎儿生长受限(FG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胎儿医学中心以FGR为指征行产前诊断的95份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行传统染色核型分析,68例行CMA检测。结果核型分析检测出8.42%(8/95)的异常,而CMA发现14.71%(10/68)的异常。在核型正常的FGR中,CMA额外检出8.33%的异常。CMA检测的异常包括2号染色单亲二和5q12.1、19p13.3p13.2和11p14.3等染色微缺失/微重复。相关基因包括PMP22、ERCC8和C3。结论CMA技术可以显著提高FGR遗传学病因的检出率。

  • 标签: 胎儿生长受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妊娠的血清瘦水平和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并探讨瘦是否介导了BMI和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74例子痫前期患者。对照组随机选取自同期在北京协和医院产检的孕期无合并症及并发症并最终足月分娩的孕妇,共79例。血清瘦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BMI的计算采用抽血时的身高和体重。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版。结果子痫前期组的BMI为(30.36±4.16)kg/m^2,明显高于对照组(25.92±2.65)kg/m^2,重度子痫前期的BMI高于轻度子痫前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子痫前期的血清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是血清瘦水平在轻、重度子痫前期之间并无明显差别(P=0.900)。随着BMI的升高,血清瘦水平也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arson相关性研究显示,血清瘦水平与BMI正相关(r=0.301,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瘦可能是潜在的BMI与子痫前期之间的介导者(P〈0.001)。结论瘦及BMI与子痫前期有明显的相关性,瘦可能成为子痫前期的有效的预测和筛查指标。

  • 标签: 子痫前期 瘦素 体重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左旋甲状腺治疗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ubclinicalhypothyroidism,SCH)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江苏盛泽医院产科诊断为妊娠期SCH患者54例为SCH组,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54例为正常组,同期经我院体检中心检测的育龄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女性54例为对照组。SCH组患者予以左旋甲状腺,其他各组不做处理。观察SCH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个月、3组的叶酸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并加以对比;比较SCH组和正常组的妊娠结局情况、新生儿情况以及子女随访至3岁时的智力发育情况。结果治疗后SCH组患者的叶酸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降低(P均〈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freethyroxine,FT4)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SCH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组(P〈0.05),而分娩周数和产后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中神经管畸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新生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组子女3岁时的智力发育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甲状腺激素治疗SCH,可有效增加叶酸水平,降低TSH含量,对妊娠结局产生积极影响,并可改善后代子女的生长发育情况。

  • 标签: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妊娠期 左旋甲状腺素
  • 简介: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超声提示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的遗传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4例因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取其羊水或脐血行染色微阵列分析,其中111例病例同时行染色核型分析。并根据单一心脏结构畸形、多发心脏结构畸形不合并心外畸形、心内合并心外畸形分为3组。结果154例行染色微阵列检测的胎儿中,37例结果异常,总致病性拷贝数变异的检出率为24.03%;111例核型分析结果中,共检测到13例异常结果,核型异常检出率为11.71%,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9)。单一心脏结构畸形组50例,多发心血管系统异常组57例,心内合并心外畸形组47例。3组染色微阵列分析结果异常率分别为2%(1/50)、31.58%(18/57)、38.30%(18/47),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染色异常率分别为0%(0/39)、10.53%(4/38)、26.47%(9/34),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与微重复/微缺失综合征密切相关。与常规染色核型分析技术相比,染色微阵列分析技术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染色畸变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风险评估及遗传咨询。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产前诊断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
  • 简介:染色微阵列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全基因组范围的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检测传统染色分析技术可以检测的绝大多数染色不平衡,而且能检出亚显微水平的拷贝数变异。本文针对该技术的平台分类、产前诊断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结果分类与解读,面临的挑战、临床适应证、伦理及遗传咨询方面做一概述。

  • 标签: 产前诊断 微阵列技术 染色体不平衡 遗传咨询 临床适应证 染色体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神经系统畸形在染色异常产前诊断的价值,为临床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对入选的131例产前超声诊断为神经系统畸形且行产前介入性诊断的胎儿,回顾其染色核型分析及aCGH结果。根据是否合并神经系统外畸形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单纯性神经系统畸形组(84例)及合并神经系统外畸形组(47例)。结果单纯性神经系统畸形组和合并神经系统外畸形组染色G显带阳性率分别为2/84(2.4%)和15/47(31.9%),aCGH异常率分别为5/84(5.9%)和19/47(40.4%)。合并神经系统外畸形组染色G显带及aCGH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纯性神经系统畸形组。本研究染色异常的研究对象中,不同的神经系统畸形类型中阳性率最高的是Dandy-Walker综合征,为55.6%(5/9),其次为全前脑,为50.0%(4/8)。结论胎儿神经系统畸形染色异常率及aCGH异常率增高,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指征。当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时,染色异常率及aCGH异常率显著升高。当产前发现神经系统畸形时,都应建议其产前诊断,行核型分析及aCGH检查。

  • 标签: 神经系统畸形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染色体核型分析 产前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aCGH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胎儿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产前超声诊断为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胎儿的aCGH结果,所有病例行介入性产前诊断且染色核型正常。结果87例胎儿aCGH结果中,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为5.7%(5/87),VOUS的检出率为3.4%(3/87),良性CNVs的检出率为91%(79/87)。单独泌尿系统结构异常aCGH的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2.9%(2/70);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合并泌尿系统外超声结果异常CNVs的检出率为17.6%(3/17)。结论对于产前超声提示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胎儿,即使染色核型正常,aCGH也可能检出异常,对于产前超声提示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胎儿建议行aCGH检查。

  • 标签: 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染色体微阵列 产前诊断
  • 简介:面对当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医改措施,以期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的问题,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但仍然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就医需求和住院需求。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房 手术室 医业管理
  • 简介:染色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microarrayanalysis,CMA)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染色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现染色组的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检测技术。CMA以其高分辨率、高效率、高自动化操作等优点,不仅能有效检测传统核型分析技术所能检测的染色数目异常及非平衡性结构异常,还能检测染色组亚显微结构水平上不平衡重排引起的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variation,CNV),成为现代临床遗传学常规诊断工具,并被引入到产前胎儿遗传疾病检测中。本文将就产前胎儿遗传病、胎儿遗传病检测的技术回顾、CMA技术的发展及在胎儿遗传病检测中的应用、优势和面临的挑战等做一个详细的综述。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产前诊断 遗传病 遗传咨询
  • 简介:目的检测血管生成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protein,Angptl)3和Angptl4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2007—2009年手术切除浸润性乳腺癌标本70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Angptl3和Angptl4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蛋白在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是否具有表达差异性,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种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ngptl3和Angptl4两种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并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结果Angptl3在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53/70)和46.7%(14/30)(χ^2=8.014,P=0.005),Angptl4在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6%(48/70)和36.7%(11/30)(χ^2=8.837,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gptl3的表达在不同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表达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5.598、9.714、8.753,P〈0.050)。在7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Angptl4的表达在不同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6.526、5.701,P〈0.050)。Angptl3和Angptl4表达呈正相关(P=0.005,r=0.334)。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Angptl3和Angptl4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均优于阳性表达的患者(χ-2=9.376、7.628,P=0.002、0.006)。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ER、P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6.379、0.033、66.678、0.014、0.094,P均〈0.050,95%CI:1.380-29.482、0.002-0.598、5.433-818.294、0.001-0.183、0.012-0.724),Angptl3和Angptl4蛋白表达不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 标签: 乳腺肿瘤 血管生成素类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介入联合敏感抗生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乳腺病诊疗中心收治的88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n=44),试验组行超声引导下多向式负压引流联合敏感抗生冲洗治疗,对照组行传统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方面的差异,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级别、继续哺乳情况以及术后乳瘘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哺乳期乳腺脓肿病原菌的分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在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7±0.22)次比(15.43±0.55)次、(10.70±2.90)d比(22.70±6.55)d,t=-17.027、-11.102,P均〈0.050]。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术后乳瘘发生及能否继续哺乳方面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34、15.529、14.864,P均〈0.050)。哺乳期乳腺脓肿细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8/56,85.72%)。结论超声引导下多向式负压引流联合敏感抗生冲洗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好,能明显减轻患者创伤和痛苦,缩短愈合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乳腺脓肿的方法。

  • 标签: 乳腺炎 脓肿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负压伤口疗法
  • 简介:目的研究妊娠晚期D-二聚异常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1月-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正规产检并分娩的694名健康单胎孕妇的分娩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孕晚期(≥34周)检查的D-D值超过第95百分位点定义为异常升高,比较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第95百分位点的D-D值为908.25ng/ml,是非孕期正常女性D-D值的4~5倍,异常升高的孕妇的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0)。结论妊娠晚期妇女的D-D值应有其特定的参考范围,且D-D值异常升高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加,应加以重视。

  • 标签: D-二聚体 不良妊娠结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 简介:SNP-发现的微缺失微重复以及单亲二倍、染色杂合性缺失等拷贝数正常的染色异常,能够检测非整倍体和多倍,但无法检测平衡易位。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高分辨G显带核型分析,应用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检测了1例小脑发育不全的胎儿携带的5p部分单体合并17q部分三,分析其可能发生小脑发育不全的原因,报告如下。

  • 标签: 部分三体 部分单体 小脑发育不全 染色体异常 技术检测 全基因组芯片
  • 简介:一直以来,人们致力于开发一种早期、安全、准确的产前筛查方法以排查胎儿染色异常,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传统的介入性产前诊断方法有0.5%~1%的流产风险。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准确又无创的产前诊断途径。研究至今,在孕妇外周血中发现了胎儿有核红细胞、胎儿游离DNA、胎儿游离RNA等新兴的研究物质,为非介入性产前诊断提供可能,

  • 标签: 胎儿染色体异常 无创产前诊断 染色体结构异常 介入性产前诊断 胎儿有核红细胞 胎儿游离DNA
  • 简介:目的分析孕早期超声发现的单纯性淋巴水囊瘤胎儿的绒毛染色及微阵列结果,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孕14周前超声诊断为单纯性淋巴水囊瘤并行绒毛穿刺产前诊断的单胎妊娠胎儿。回顾性分析其染色及微阵列结果。结果29例胎儿中,共有21例(72%)胎儿染色异常,其中18例为染色非整倍体异常,1例为环状染色,1例为染色易位,1例为染色部分重复。微阵列结果中,共有22例(76%)异常。结论早孕期超声诊断为单纯性淋巴水囊瘤胎儿染色异常率较高,array-CGH检查有助于明确染色异常中的具体片段及可能包含的致病基因。染色核型分析仍是单纯性淋巴水囊瘤胎儿查找病因的重要方式。

  • 标签: 淋巴水囊瘤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微阵列
  • 简介:目的评估胎儿NT增厚的染色异常风险,为临床咨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诊断NT增厚或临界增厚胎儿的染色核型分析及aCGH结果。结果1例绒毛染色体细胞培养失败。G显带结果发现染色异常胎儿47例(21.2%),其中致病性异常35例(15.8%);aCGH检出37例(16.6%)异常,其中致病性异常35例(15.7%)。按照NT值分组,2.5mm≤NT〈3.0mm者共67例,G显带分析及aCGH共检出致病染色异常5例(7.5%);3.0mm≤NT〈3.5mm者共62例,共检出致病染色异常6例(9.7%);3.5mm≤NT〈4.0mm者共36例,共检出致病染色异常6例(16.7%);4.0mm≤NT〈5.0mm者共29例,共检出致病染色异常9例(31.0%);NT≥5mm者共29例,共检出致病染色异常11例(37.9%)。NT增厚合并其他超声异常者共29例,G显带核型及aCGH分析发现有8例(27.6%)存在致病性染色异常。结论胎儿NT增厚与染色异常关系密切,且染色异常风险随NT值增高而增高,aCGH技术能提高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建议NT增厚胎儿应同时行传统染色核型和aCGH分析。

  • 标签: NT增厚 产前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ACGH
  • 简介:目的探讨染色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无明显表型异常成年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进行的,无明显表型异常成人外周血CMA病例,共计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染色G显带核型分析及CMA检测。结果33例因产前诊断胎儿CMA阳性进行外周血CMA检测,外周血CMA检测结果阳性有10例,占总病例的30.3%,占家庭数的52.6%;76例因不良生育史进行外周血CMA检测,外周血CMA检测结果阳性有9例,占总病例的11.8%,占家庭数的16%;25例因夫妇一方染色异常进行外周血CMA检测,外周血CMA检测结果阳性有3例,占总病例的12%;2例因特殊家族史进行外周血CMA检测的,外周血CMA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对于无明显表型异常的成年群体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CMA检测,可以明确其遗传学病因,从而提供更全面详细的细胞遗传学信息及遗传咨询。

  • 标签: 无表型异常成年人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孕龄12~32周的3711例单胎妊娠高危孕妇,记录临床指征、年龄、孕周等数据。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对其外周血游离胎儿DNA进行分析。检测结果为高危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或脐血穿刺术进行胎儿染色核型分析。结果3711例孕妇中游离胎儿D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出74例染色体高风险胎儿,羊水/脐血核型分析证实其中59例为染色异常,分别为41例21-三和8例18-三,4例13-三,5例性染色异常,1例其他常染色异常,1例21-三和7例其他染色异常证实为假阳性。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胎儿13、18、21染色非整倍体异常,其敏感性、特异性与染色核型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对于其他染色异常准确性还有待技术完善来进一步提高,对于染色微缺失、微重复的检测也日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 标签: 游离DNA 染色体非整倍体 无创 产前诊断
  • 简介:染色17q12缺失综合征(chromosome17q12deletionsyndrome)呈常染色显性遗传,表型可为特殊面容、发育迟缓、多囊肾、肾功能异常、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diabetesoftheyoung5,MODY5)、自闭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生殖和骨骼系统发育异常等。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微阵列分析 产前诊断 微缺失 应用 成人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