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缺氧缺血(HIE)早期诊断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32例HIE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分析;并针对吸氧、保暖、病情观察、合理喂养、基础护理护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生后12h以后仍出现兴奋、激惹症状;出现嗜睡、迟钝且持续时间长;产后出现哭声弱,持续24h以上;肢体张力减弱和拥抱、吸吮反射弱,且持续时间长可作为早期诊断HIE的参考依据;性尖叫、昏迷、脑干症状、抽搐、前囟张力增高可作为早期HIE的诊断依据;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治愈96例;好转31例;自动出院5例。总有效率为96.2%。结论:早期诊断、治疗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缺氧缺血治疗成功的保证。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诊断 护理
  • 简介:新生缺氧缺血(HIE)是围产期新生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新生期重要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造成永久功能损害,是威胁新生生命及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严重疾病,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疗效分析 纳洛酮 神经系统后遗症 治疗 新生儿脑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新生缺氧缺血的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种参考。方法:我院2011年4月至7月,共发生32例新生缺氧缺血(HIE)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一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检测所有患儿的血小板(PLT)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过7天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小板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儿血小板升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指数随着患儿缺血缺氧病情的加重而呈不断下降趋势,舒血宁注射液具有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而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指数,达到提高患儿血流量,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损伤,保护脑神经组织的作用。

  • 标签: 舒血宁 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小板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脐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共2356例中的38例(1.61%)新生脐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脐部感染与脐粗大、脐带结扎位置太高、剪脐不净、脐断端处理及护理不当有关,又加之新生抵抗力低,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个别护理人员对脐部处理重视不够,使细菌经脐部残端侵入繁殖而引起脐炎。结论:正确掌握断脐的方法和技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脐部的观察、护理和宣教,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针对脐端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这是避免脐部感染、预防新生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新生儿 脐部感染 原因 护理方法
  • 简介:目的:根据导致新生出现呕吐现象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分析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80例出现呕吐症状的新生,针对导致呕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改进护理措施,对比护理措施改进前后新生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进护理措施后,新生呕吐症状明显减少。结论:针对导致新生出现呕吐现象的具体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新生呕吐症状的发生,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新生儿 呕吐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简称GMs)的不安运动对新生神经发育结局的早期预测。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新生科随访,在GMs不安运动阶段(足月后9~22周)至少记录了一次GMs的新生病患儿为对象,随访至半岁以上采用婴幼儿发育量表或神经系统检查等评估神经发育结局。结果:GMs的不安运动评估结果正常者组的预后正常率明显高于评估结果异常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MS评估中的不安运动能够早期预测新生病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

  • 标签: 新生儿脑病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 不安运动
  • 简介:探讨对新生幽门狭窄为围手术术期实施舒适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

  • 标签: 幽门狭窄 手术 舒适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新生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新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6.1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在新生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 穿刺疼痛 临床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蛋白水解物在防治新生病理性黄疸中的作用。方法:将180例高危新生新生吸入性肺炎、新生窒息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保暖、防治感染、支持、指脉氧饱和度≤85%给予吸氧,达到光疗指标给予间断光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长春富春制药有限公司)2ml/d.观察黄疸出现时间、黄疸严重程度、黄疸持续时间。结果:蛋白水解物有防治新生病理性黄疸作用。

  • 标签: 脑蛋白水解物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1例新生溶血的检测,探讨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在新生溶血症的诊断、治疗、输血等方面重要性。方法:采用血型抗体的吸收和放散试验、抗体鉴定试验等血型血清学方法。结果:母血清和新生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测出抗-e。结论:为了优生优育,所有产妇都应做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对于产前就发现问题的,可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对防止新生溶血的发生及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RH血型 IGG类抗体 抗-e产前血型 血清学检测
  • 简介: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1]。而新生出生断脐后,脐带残端却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新生命的危险通道[2]。残端脱落愈合越早,新生脐部感染机会就越小,故作为脐部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断脐,就显得尤为重要[3]。

  • 标签: 新生儿脐部 断脐方法 脐带残端 病原微生物 物质交换 营养代谢
  • 简介:近年来院感事件的增加,让院感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MDRO(微生物实验室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培养鉴定阳性结果、药敏试验对两种及以上类别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1]感染新生的干预管理,探索预防NICU院感的有效措施,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消毒隔离,贯彻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结果成功预防了院感的发生,保障了医护人员和其他患儿的安全,由此得出加强对MDRO感染者的干预管理能有效的预防院感。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新旧两种复苏方法对新生窒息复苏的效果及新法复苏成功率,普及新法复苏方案,以减少窒息新生死亡率及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12月与2005年1月至12月间采用不同方法复苏成功率的比较。尤其对新法复苏的建通气道方面,形成了操作的常规。结果:两组新旧复苏窒息新生的成功比较,以阿氏评分≥8分为复苏成功。比较新旧两组生后5分钟成功率2005年94%明显高于2000年67%(旧法)。结果显示,采用新法复苏方案优于旧法复苏,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结论:新生窒息的轻重及并发症可对新生产生永久性神经损害,致精神神经发育异常。因此,对所有高危因素的胎儿要加强监护,减少胎儿宫内窘迫,选择适当分娩方式,尽快结束分娩。对窒息新生积极普及、有效正确实施ABCDE复苏方案,降低新生窒息病死率和围产新生死亡率。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新法复苏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窒息的产科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115例新生窒息的产科资料,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3进行方差分析。结果:①脐带因素和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式并发症为窒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21.7%和20.87%;母亲妊娠合并症或早产为重度窒息主要原因。②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新生窒息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臀助产和产钳助产的窒息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两者(P〈0.05)。结论: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加强孕期保健及产时监护,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提高接产技术,可降低新生窒息的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产科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