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生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新生期由于宫内窘迫、新生窒息引起的脑损伤性疾病,轻者可治愈,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将CT和MRI技术应用于HIE的研究是儿科神经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分支。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影像学诊断 MRI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损伤性疾病 新生儿窒息
  • 简介:目的:观察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缺血的疗效。方法:将87例缺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加用ILIB治疗,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B治疗缺血可提高疗效,减少病残率。

  • 标签: 低能量HE-NE激光 血管内照射 ILIB 缺血性脑病
  • 简介:目的探讨抚触护理新生游泳在新生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母乳性黄疸新生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新生。两组新生均给予静脉滴注酶诱导剂、注射胆红素拮抗剂、蓝光照射等临床治疗。在此期间,观察组新生由产科护理人员给予抚触护理新生游泳干预。结果观察组新生的黄疸持续治疗时间、光疗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胎粪排尽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新生短,各项治疗指标之间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1d两组新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从治疗第3d开始,到治疗第7d时,观察组新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母乳性黄疸新生在常规临床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新生游泳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新生的各项临床治疗指标,促使血清胆红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下降。

  • 标签: 抚触护理 新生儿游泳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 简介:缺血脑血管的重要发病机制在于血流中断所引起的组织缺血.传统的CT和MRI检查仅能显示已经发生梗死的组织,而不能显示梗死前脑组织的一段时间长短不等的缺血状态.灌注成像检查作为一项正在普及的检查手段,可以及时的捕捉到脑梗死前的这段缺血时期,从而对指导临床诊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脑缺血 脑梗死 诊断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心肌(ICM)的诊断方法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患者22例,分别给予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彩色心超检查,部分患者行^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检查。结果6例核素心肌显像中5例有较大的完全缺损,1例均匀减低,无花斑样缺损。结论核素心肌显像对于诊断ICM有重要意义,诊断ICM在经双核素或正分子发射断层检查(PET)明确有存活心肌后,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可挽救冬眠心肌。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核素显像
  • 简介:目前,国内缺血脑卒中诊治及预防指南,对于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建议:(1)建议在急性缺血脑卒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提及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剂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应用;(3)推荐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近年来研发出很多新型抗凝剂,我们拟对新型抗凝剂在缺血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药 卒中 因子Xa 维生素K
  • 简介:缺血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约占75%,具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溶栓治疗缺血脑卒中虽疗效确切,但受患者发病时间等诸多条件限制,影响该疗法的开展。而传统的抗凝、降纤、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治疗,疗效又不甚理想。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缺血脑卒中,取得较好疗效[2~4]。但高压氧的疗效取决于治疗时机和剂量而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高压氧治疗 治疗依从性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总结2例新生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完善术前检查,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尽早采取介入手术方法.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尿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温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结果病例1术后2个月院外死亡,考虑死亡原因为动脉导管支架再狭窄后的低氧血症.病例2半年后顺利进行2期外科手术.结论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新生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护理的关键.

  • 标签: 动脉导管 新生儿 支架 护理
  • 简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150万,而缺血脑卒中占80%.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缺血脑卒中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均与一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缺血脑卒中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基因的调控来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已经成为缺血脑卒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脑缺血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患者男性,40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6个月,加重2d就诊。活动后出现的胸骨后压榨性闷痛,伴有气短、头晕、全身乏力,无明显大汗及肩部放射痛,持续约10—20min,休息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多次发作。门诊以“冠心病”收入,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85次/分,生化标记物正常。查心电图(图略)示:V4—V6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05mV,V2导联ST段水平上移0.10mV。临床诊断: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高血压Ⅲ期;③高脂血症;④糖尿。建议患者行冠脉造影,患者不同意此项检查。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平板运动试验。

  • 标签: 缺血性猝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作性胸闷 导联ST段 心肌 急性
  • 简介:达纳康(Tanakan)是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从银杏叶中提取的一种多环节对抗脑缺血及继发性损伤的药物。为观察其对缺血脑血管的疗效,我们从1995年12月~1996年10月用达纳康加常规方法(简称治疗组)治疗缺血脑血管42例,并用常规方法作对照,治疗36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组 达纳康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疗效观察 继发性损伤 抗脑缺血
  • 简介:缺血脑血管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不仅适于急性期,也包括恢复期及康复阶段,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改善循环和保护组织,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全程到位。

  • 标签: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循证医学 脑梗死
  • 简介: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IPC)可使组织对随后缺血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AMP)诱导蛋白激酶(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保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min),然后检测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IPC后24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h后检测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卒中中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细胞自噬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损伤 卒中模型 SD大鼠
  • 简介:日的探讨Rho激酶对缺血白质损害的影响及Rho激酶抑制剂对缺血白质损害的干预效果。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治疗组,每组20只。缺血组和治疗组给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对照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术后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腹腔注射,对照组和缺血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手术1个月后评价测定各组大鼠深部白质纤维密度、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以及Rho激酶mRNA表达水平。结景缺血组大鼠深部白质纤维密度较对照纽明显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Rho激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深部白质纤维密度较缺血组明显增高,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激酶异常活化与缺血白质损害相关,Rho激酶抑制剂可改善慢性低灌注状态下大鼠白质损害。

  • 标签: 脑白质疏松症 RHO相关激酶类 干预性研究 脑缺血 星形细胞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持续肺动脉高压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均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接受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时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住院时间、脱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经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后,其脱机时间、出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仅提供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经本次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数据对比P〈0.05。结论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持续肺动脉高压基础上,对患儿提供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后,有利于提高其病情康复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护理
  • 简介:心脏疾病是引起缺血卒中的重要来源,心源性脑栓塞占缺血卒中的25%.在动脉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脏疾病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诱发脑梗死.在对隐源性卒中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发现这类患者中卵圆孔未闭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小于55岁的年轻患者.为此,卵圆孔未闭与缺血卒中的关系受到关注.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缺血性卒中 心脏疾病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随着MRI技术的快速进展,它在心脏疾病尤其缺血心脏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不仅能提供缺血心脏的形态学信息,还能用于评估心肌活力、心肌灌注以及心脏功能,而且冠状动脉MRI还能用于评价血管近段病变.所以,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有望成为缺血心脏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诊断
  • 简介:患者女,64岁。因突然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0h,于2007年6月17日以“脑梗死”收入院。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2年,否认高血压、糖尿、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病史。体检:表情淡漠,意识清楚,血压140/90mmHg,面部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光反应灵敏,双眼睑下垂,伸舌受限;全身轻度水肿,以眼睑略重;甲状腺无肿大、结节。严重构音不清,颈抵抗阴性,克氏征阴性,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 缺血性脑血管病 面部水肿 眼睑下垂 言语不清 肢体活动
  • 简介:干细胞移植为治疗缺血心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但是,移植后干细胞的低存活率、低分化率限制了其在治疗缺血心脏病中的应用,为此,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预处理干细胞,改善其性能,从而提高干细胞移植后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心肌缺血
  • 简介:他汀类药物(以下简称他汀类)因具有降脂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应用于临床。它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甲羟戊酸和其他甲羟戊酸通路的中间产物生成。以往用于临床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血脂,尤其是降低胆固醇。迄今为止,很多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在心血管事件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有显著作用。其中,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4S试验和胆固醇与复发性血管事件研究(CARE)试验证实,他汀类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的同时,对卒中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他汀类药物 药物预防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降低胆固醇 甲羟戊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