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新型阿片类药芬太尼因化学结构独特而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与镇痛,然而其呼吸抑制的不良反应也同样倍受关注。本文将芬太民呼吸抑制的机理,特点,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时与镇静药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瑞芬太尼 呼吸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手术患者ASAⅠ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D诅)。硬膜外阻滞后麻醉平面达T6后开始手术,即静脉微泵注芬太尼。记录血压、心率、SPO2.VAS评分.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R组用药后血压、心率有轻微下降,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脉搏氧饱和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产妇安静程度,对手术牵拉反应抑制,麻醉效果的评价,R组明显优于D组,VAS评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芬太尼作为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辅助静脉用药,效果明显,能减轻手术带来的不适,提高麻醉满意度,且未发现对母婴有不良反应。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中 瑞芬太尼 新生儿Apgar评分 脉搏氧饱和度 VAS评分
  • 简介:芬太尼是一种短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它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麻醉后苏醒迅速,因而近年为全凭静脉麻醉所青睐,它与异丙本分联合应用于各种手术的麻醉,并与其他阿片类药物作了许多对比研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芬太尼应用于抑制插管反应,术后镇静和镇痛以及它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研究研究也颇多,使用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注意个体差异。

  • 标签: 瑞芬太尼 临床应用 静脉麻醉 普外手术 气管插管
  • 简介:鼻内镜手术要求术中麻醉平稳,出血少,术后病人苏醒迅速,安全平稳,常规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清醒延迟,意识恢复不完善,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出血,误吸的可能,并且延长了术后恢复时间,降低了手术台的周转率,术研究有杉静脉泵入芬太尼复合氧化亚氮吸入麻醉与常规异氟醚复合氧化亚氮吸入全麻对照,比较是否存在优越性。资料和方法:择期行鼻内镜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芬太尼组(R组)和异氟醚组(Ⅰ组),各20列,两组均以芬太尼,咪唑安定,阿曲库铵,异丙本分诱导麻醉;气管插管后均吸入氧化晋亚氮-氧气(氧化亚氨浓度为65%,气体流量为2.5L/min)维持,R组以芬太尼0.1-0.3μg/kg/min静脉磁入,异氟醚组以异氟醚.5%-3.5%吸入维持。于两组入室(T0),气管插管后5′(T1),术前填充鼻腔付肾纱条时(T2),填后5′(T3),手术开始5′(T4),30′(T5),停药时(T6),拔管时(T2),拔管后5′(T8)记录SBP,DBP,HR,手术结束后记录术中出血情况时间,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清醒程度和术后恢复情况,计算单位时间异氟醚和芬太尼的用量及费用。结果:芬太尼组术毕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异氟醚组(P<0.01),芬太尼组清醒程度明显优地异氟醚组(P<0.01);芬太尼组单位时间麻醉药费用低于异氟醚组(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时,芬太尼复合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和异氟醚复合氧化亚氮吸入麻醉比较,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芬太尼可使病人苏醒更快且安静平顺,清醒完全,性价比良好,提高了术后病人恢复的安全性和手术台的周转率。

  • 标签: 瑞芬太尼 鼻内镜手术 氧化亚氮 吸入麻醉 异氟醚
  • 简介:芬太尼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血浆中快速代谢,可应用手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下降的患者.同其他阿片类相比较具有围术期心脏保护功能。用芬太尼进行镇痛及镇静治疗,可实现早期复苏,早期脱离呼吸机及早期拔管的目标,为避免由长期的机械通气所引发的并发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 标签: 瑞芬太尼.心肌保护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不同剂量芬太尼用於静吸复合全麻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75名择期脊柱手术患者,分为芬太尼组(F组,对照组)和芬太尼R1组及R2组.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4mg/kg、依托咪酯0.3mg/ks、维库溴铵0.1mg/kg和芬太尼2μg/kg,气管内快速插管.麻醉维持均吸入66%N2O—33%O2及0.6%-L2%异氟烷(0.5—1.2MAC),同时在丙泊酚2mg/(kg·h)泵注中,F组加用芬太尼1μg/(kg·h),R1组加用芬太尼5μg/(kg·h),R2组加用芬太尼10μg/(kg·h).分别观察诱导前、切皮前、切皮后、内固定、减压、停静脉药泵注6个时点的血压、心率、MAC、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呼唤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潮气量、频率和呼气末CO2分压;拔管后即刻、15min、30min的意识状态(OAAS)和疼痛VAS评分;苏醒期间寒战、肌颤、恶心、呕吐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与芬太尼组比较,芬太尼的起效、清除、呼吸和意识恢复的情况优於芬太尼组,镇痛效果不弱于芬太尼,安全性与芬太尼相似.不同剂量的芬太尼的作用效果也不同。结论:芬太尼是一种适合用于持续输注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可用于脊柱手术的静吸复合全麻中。

  • 标签: 瑞芬太尼 芬太尼 静吸复合全麻
  • 简介:芬太尼作为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药效强、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等优点,其副作用胸壁强直较为罕见,笔者目前遇见一例芬太尼引起的严重胸壁强直,经鉴别、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瑞芬太尼 强直 胸壁 病例 阿片类镇痛药 临床麻醉
  • 简介:对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选择恰当的镇痛治疗,是提高该类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笔者在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期间,对46例中重度癌痛病人在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中选择多吉(即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第三阶梯用药,收到持续72h镇痛的显着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多瑞吉 药物治疗 中重度癌痛 胃复安 维生素
  • 简介:芬太尼(remifentanil,REM)是一种新型μ受体激动剂,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苏醒快,作用可被纳洛酮拮抗,异氟醚具有麻醉诱导及苏醒快,致吐作用轻,循环稳定,扩张冠状动脉,肌肉松弛良好等优点。本文将芬太尼辅用于异氟醚吸入全麻,观察芬太尼与异氟醚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瑞芬太尼 异氟醚吸入 全麻 苏醒 效果观察 Μ受体
  • 简介:芬太尼(remifentanil)是哌啶衍生物,属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起效迅速、在体内1min左右即达到血-脑平衡等特点。静脉输注的镇痛作用满意,停药后10min内自主呼吸可基本恢复。芬太尼与各种麻醉药能产生协同作用,用于颅脑外科手术中,利于麻醉浓度的调整,便于神经外科医师评估颅脑手术后的病情。

  • 标签: 瑞芬太尼复合液 颅脑手术 维持麻醉 丙泊酚 芬太尼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同等剂量的芬太尼(10ug/kg)和芬太尼(10ug/kg)用于冠脉搭桥病人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术后拔管时间及镇静程度。方法:择期冠脉搭桥病人35例,分为芬太尼组(S组)17例和芬太尼组(F组)18例。术前一小时口服安定10mg,术前半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3mg,吗啡10mg。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3mg/kg,哌库漠铵0.15mg/kg,S组芬太尼5ug/kg,F组芬太尼5ug/kg,维持麻醉药间断给予哌库溴铵,在切皮前和劈胸骨前共给予S组芬太尼5ug/kg、F组芬太尼5ug/kg。两组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根据血压调节剂量。在切皮前和劈胸骨前根据情况追加咪达唑仑,两组术中持续泵入血管活性药多巴胺和硝酸异山梨酯,当血压小于术前30%时给予去氧肾上腺素,心率小于45次,分时给予654-2。用EdwardsVigilanceCCO记录两组术前,麻醉前,麻醉后1、3、5、10分钟,切皮前,切皮后,劈胸骨前、搭桥葡、搭桥后、关胸前及术毕的MAP、HR、CVP、MPAP、CCO,SVO2、CI、SVR、PVR、PCWP,并记录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的用量,术后记录拔管时间,镇静程度及麻醉药的用量。结果:诱导到诱导后10min,两组HR和MAP较入室都有明显下降(P〈0.05)。切皮后1min及劈胸骨前F组MAP组高较明显(P〈0.01)。但S组变化不明显(P〉0.05)。HR在开始搭桥后两组都较切皮前有明显升高(P〈0.05)。CO及CI两组都较术前有明显升高,但S组(P〈0.01)升高的较F组(P〈0.05)更明显(P〈0.01)。SVRS组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1),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维术中持续泵注多巴胺和硝酸异山梨酯的最无明显差异(P〉0.05),单次推注去氧肾上腺素和654—2的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的用量S组明显少于F组(P〈0.01)。两组术后拔�

  • 标签: 舒芬太尼 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 麻醉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 简介:肝功能衰竭常累及机体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如何保护好包括供肝在内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研究表明,乌斯丁作为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其广泛的器官保护作用使其成为肝移植麻醉的常规用药。本文就乌斯丁的药理作用以及近年来用于器官保护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乌斯他丁 器官保护
  • 简介:目的:探讨芬太尼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映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30~330g.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B组(n=6):假手术组(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CON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再灌注前5min单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缺血30min末行缺血10s.再灌注10s,重复3次后再灌注120min;芬太尼后处理组(0.1SpOStC组~10SpostC组):再灌注前5min分别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0.1.0.3,1、3.10ug/kg.5min后再灌注120min。于结扎线缝好后平衡30rnfn(T0)、缺血30min末(TI),后处理末(T2).再灌注120min末(T3)记录MAP-HR.并计算血压心率乘积(RPP)。计算心肌梗死面积(1S)与缺血危险区(AAR)比值(IS/AAR)。选取最佳剂量芬太尼后处理组.sham组.CON组.IpostC组于T3时取颈动脉血2ml。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ON组比较.IpostC组、0.3.1.3、10SpostC组IS/AAR降低(P〈0.05)。其中芬太尼后处理组中1SpostC组降低最为明显;与IpostC组比较.0.1SpostC组IS/AAR增加(P〈0.05)。芬太尼剂量-效应关系si9mOidal方程为:Y=0.3749+0.4872/。(1+10^1.502-x).ED50为0.03174ug/kg。与sham组比较,其余三组血清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CO嘲比较.IpostC.、SpostC组MOA降低.SOO话性升高(P〈0.05)。结论:芬太尼可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 标签: 舒芬太尼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
  • 简介: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在复合静脉麻醉中的作用,以及对异丙酚、芬太尼的影响。方法:60例鼓室成形手术的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利多卡因(RL)组,对照组不复合利多卡因(R)。观察利多卡因复合麻醉时异丙酚、芬太尼的用量,复苏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呼醒时间。结果:复合利多卡因能降低丙泊酚、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自主呼吸、唤醒时间不延长(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麻醉能降低异内酚、芬太尼的用量,且心率稳定,不影响麻醉苏醒。

  • 标签: 利多卡因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丙泊酚 瑞芬太尼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内手术采用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恒速输注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可行性.方法:46例ASAⅠ-Ⅱ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及芬太尼、丙泊酚静脉翰注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n=20),观察术中MAP、FIR、苏醒及拔管情况.结果:B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无躁动.结论: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适用于肺及食管手术,麻醉效果优,苏醒期质量优,术后恢复期稳定.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硬膜外腔阻滞 胸腔内手术
  • 简介:现代麻醉技术能最大程度地监测、调整和控制伤病员的各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但由于麻醉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麻醉处置的失误及困难、药物的相互作用、手术的不良刺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意想不到的情况,即麻醉意外。

  • 标签: 麻醉 麻醉意外 并发症 防范策略
  • 简介:目的:研究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芬太尼、丙泊酚对高血流动力病人,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血压控制。结果:麻醉效果好,麻醉手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易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循环剧烈波动发生率低,术毕病人苏醒及时、完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高血流动力病人的麻醉,使麻醉药物与血压控制融为一体、方法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高血流动力 麻醉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