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术与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年龄28~50岁,平均3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粘膜下子宫肌瘤全部为O型(带蒂粘膜下肌瘤)及Ⅰ型(向肌层生长<50%),肌瘤最大径≤6cm。术前均经彩超筛选。仪器使用美国产SonoSite180便携式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MHz。日本产蛇牌官腔镜。

  • 标签: 宫腔镜 电切手术 粘膜下子宫肌瘤 超声监测 妇科手术 宫腔
  • 简介:随着治疗内镜迅速发展,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可根据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热活检、微波、激光、套扎等,但对术后并发症出血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自2001-06/2003-07采用金属钛夹对大肠息肉经电子肠镜高频术后出血者52例(68颗)止血,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标签: 大肠息肉高频电切术 出血 并发症 治疗方法 金属钛夹 治疗效果
  • 简介:Barrett食管(BE)是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胃食管连接处(GEJ)以上出现的鳞状上皮被伴肠化生(即含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现象。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欧美报告反流性食管炎中BE检出率为10%~15%,国内报道BE的检出率为2.21%。BE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和逆转BE的肠化,

  • 标签: 疗BARRETT食管 氩离子凝固术 胃食管连接处 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 病理组织学
  • 简介:内镜下高频切除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息肉最简便、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且病人痛苦小。是当今应用最普及和技术最成熟的一项技术,这一方法已基本取代了外科开腹手术。本文总结124例内镜下高频切除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 大肠息肉 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 癌变发生率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但致病机制尚未清晰。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是I型却的主要毒力因子,在印诱导的疾病特别是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的研究发现,胁,作用后人胃腺癌上皮细胞(AGS)的钙离子相关蛋白钙网织蛋白CRT以及钙离子结合蛋白CALNUC磷酸化程度发生改变,提示坳可能会影响AGS细胞的钙稳态,通过钙离子通路影响细胞的增殖或凋亡。目的研究却作用于人胃腺癌上皮细胞后,AGS细胞内钙离子的时序性变化,以及CagA对AGS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却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钙离子荧光标记示踪法,AGS细胞以Fluo-3/AM荧光指示剂负载,特异性地活体标记AGS内的钙离子,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Hp26695及其CagA缺失株(Hp26695ACagA)分别作用于AGS细胞1h、2h、3h、4h、5h、6h后,AGS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幽门螺杆菌与AGS细胞相互作用1h,胞内Ca^2+部分流失.5h胞内Ca^2+大量流失。1-6h内,Hp26695与Hp26695ACagA作用的AGS细胞荧光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He作用会导致AGS细胞内ca喇夺,且与CagA的存在无明显关联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人胃腺癌上皮细胞 荧光标记 Ca2+时序性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BC)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BC治疗疣状胃炎及息肉的疗效观察。结果ABC治疗息肉150例计212枚息肉均予以切除。其中直径>1cm者50枚用高频脉冲圈套器+ABC法治疗,而另100枚较小息肉(直径<1cm)仅使用ABC直接灼除。结果证实,ABC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AB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80例,病灶数共计422枚。3月后随访,70例(87.5%)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10例(12.5%)病人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再次行ABC术治疗。结论ABC为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控制的内镜下治疗胃肠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治疗 息肉 临床应用 病灶 疣状胃炎 病人
  • 简介:胆汁酸在脂类的消化、吸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ASBT)位于回肠刷状缘侧,发挥重吸收胆汁酸的作用,对于维持机体胆汁酸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ASBT的表达调控及其与肠道炎症、肿瘤、肠道分泌、运动和感觉功能、肠道微生态、肠-肝轴等关系的研究提示其在一些消化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这些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胆酸类 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 炎症 肿瘤 微生态 肠-肝轴
  • 简介:胃肠动力障碍所致的消化系统症状,如早饱、腹胀、嗳气等,是病人就诊的常见原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依赖促胃肠动力药物进行治疗。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部分病人的疗效不满意,故开发和应用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2004-08引进胃肠起搏器,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胃肠动力障碍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生物电反馈 胃肠动力障碍 治疗 胃肠起搏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多孔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血浆吸附在慢重肝救治中的应用,探讨其在重肝退黄及改善症状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30例慢重肝(乙型)病人均经3次多孔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血浆吸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及反弹、血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等。对照组30例同类病人,仅给予一般内科综合治疗。结果多孔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血浆吸附治疗,对改善症状部分有效,且无因治疗而引发新的不适。每次治疗对胆红素的吸附效能高,虽然治疗后反弹幅度较大,但总体退黄作用较好。对血白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多孔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血浆吸附治疗在慢重肝(乙型)病人的救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重肝治疗方案中的新选择。

  • 标签: 多孔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血浆吸附 慢重肝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纯硬外麻醉在子宫全术中的应用与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例ASAⅠ~Ⅱ级子宫肌瘤病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Ⅱ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监测BP、HR、SpO2、ECG和手术牵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两组病人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腰硬联合麻醉组下降幅度明显,HR、SpO2、ECG没有明显改变,Ⅰ组部分病人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Ⅱ组病人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反应。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神经阻滞完善,肌松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阻滞平面 骶神经阻滞 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88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疗程为4周,对两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者,同时应用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治疗,疗程为7d。4周后复查胃镜,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内镜病灶消失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p根除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PC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疣状胃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疣状胃炎 胃镜 氩离子凝固术
  • 简介: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凝加PPI治疗岛型及舌型SSBE的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岛型及舌型SSBE病例39例,随机及自愿结合分组。23例治疗组患者在内镜下对岛型及舌型SSBE病灶施行高频凝治疗,同时口服雷贝拉唑,20mg,bid,疗程4周。16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予雷贝拉唑口服,20mg,bid,持续抑酸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行胃镜随访,对照原内镜图片,观察各组岛型及舌型SSBE病灶的变化,并在原病灶处取活组织检查其病理改变。对治疗组中复查内镜未达显效者,再次行镜下凝治疗并予雷贝拉唑口服,20mg,bid,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随访病例平均显效率87.6%,总有效率100%;未出现出血、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对照组平均显效率6.6%,平均总有效率26.5%,平均无效率73.5%。结论经内镜下高频凝加PPI治疗岛型及舌型SSBE安全,近期疗效明显。

  • 标签: BARRETT食管 SSBE 岛型BE 舌型BE 内镜电凝
  • 简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山东威海农民。因胸骨后梗噎感伴呕吐8d于2015年4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d食用生海螺肉时,因牙齿不全未经咀嚼整体吞入食管,随后出现胸骨后梗噎感,自觉食物堵塞不能下行,少量饮食水后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吞咽的食水,呕吐后梗噎感无缓解;无呕血黑便,无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不适。

  • 标签: 海螺肉 胃镜检查 食管痉挛 呼吸困难 胸痛 山东威海
  • 简介:内镜下摘除消化道息肉的方法有多种,但在摘除直径>2cm的息肉时易造成摘除不全、活动性出血甚至穿孔等,使其普遍开展受到限制,不少患者只能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消化道息肉 内镜 金属夹 高频电治疗
  • 简介:背景:局部刺激下食管括约肌(LES)作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理念正处于起步阶段。目的:探索局部刺激的理想参数,并初步探讨抑制LES收缩的局部神经反射通路。方法:构建抗胃食管反流的刺激活体动物模型。观察胃食管反流量变化,探索刺激抗胃食管反流的理想参数。在理想参数刺激下,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干预,观察对胃食管反流量的影响。结果:频率10Hz和脉冲0.4ms时,电压10V或15V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脉冲0.4ms时,频率10Hz的胃食管反流量明显减少(P<0.001);电压10V和频率10Hz时,脉冲0.4ms的胃食管反流量显著降低(P<0.001)。食管壁局部浸润筒箭毒碱或辣椒素可显著提高胃食管反流量(P<0.05);给予NK1受体阻断剂L-732,138或NO合酶抑制剂L-NAME后,胃食管反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考虑到电能对组织的损伤,理想刺激参数为电压10V、频率10Hz和脉冲0.4ms。食管壁内TRPV-1阳性的初级传入速激肽类神经元与肌间氮能神经元组成的局部反射通路可削弱电刺激诱发的LES收缩。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电刺激 食管括约肌 下段 反射通路 辣椒素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和微波切除胃十二指肠息肉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对130例胃十二指肠的204枚息肉进行了内镜下高额或/及微波灼除术。结果切除成功率100%、有效率95.1%,4例并发出血,出血率3.1%。胃息肉好发部位为胃窦和胃体.以〈2.0cm的广基息肉为主:十二指肠好发部位为球部,以〈1.0cm为主。回收率为63.5%。其中腺瘤性息肉8例8枚,占6.15%;炎性息肉82例156枚,占76.4%;增生性息肉40例40枚,占19.6%。多发息肉均为炎性息肉。1年后其中95例胃息肉和6例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复查了胃镜,共发现5例复发,复发率为4.9%,且均非原位复发。结论无痛内镜下高频切除术和微波灼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损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两者合理使用,不失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无痛内镜下 高频电 微波 息肉切除术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肌间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刺激(GES)对胃慢波的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的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