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按照卫生部卫办发[2002]116号关于《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通知,医院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为采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患者医疗信息及相关的管理信息而建立的人机系统。数据的管理是医院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信息 输血 管理 质量管理
  • 简介:如今大型医院的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少,因此在管理模式上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也就成了必然趋势。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住院或门诊患者输注血液的总量和次数也是与日俱增。

  • 标签: 输血科 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网络 信息化管理 安全用血
  • 简介:Duffy抗原,是Cutbush在1950年发现一名叫Duffy的输血后产生了溶血反应患者,在该患者血浆中发现了抗Fya抗体,之后确认了Fya抗原的存在。到1993年,确认了Fy基因的位点。1991年Daybomme等证实了Duffy抗原是红细胞膜上CC家族和CXC家族趋化因子的杂项趋化因子的受体,是红细胞上的趋化因子受体,也称为达菲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Antigen/ReceptorforChemokines,DARC)2010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了Duffy血型系统有5个抗原,命名为Fy1,Fy2,Fy3,Fy5,Fy6(传统名:Fya,Fyb,Fy3,Fy5,Fy6)。

  • 标签: Duffy血型系统 CC家族 CXC家族 趋化因子受体
  • 简介:目的:保证采集血液的质量安全有效。方法:分别收集管理前(2008、2009年)、管理后(2010年)采血现场空气、物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其合格率,观察加强对采血现场环境、材料、人员、过程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成效。结果:加强管理前空气合格率为95.8%,物面合格率为97.9%,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100%,加强管理后空气、物面、医务人员手合格率均为100%。结论:严格加强采血现场各个环节的管理,能减少细菌污染,对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 标签: 控制 细菌污染 采血现场
  • 简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血液中心(血站)以及各科室都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但大部分是局域网络,彼此之间独立和封闭,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机整合,无法进行沟通和协作,血液成分具体数据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血液成分制备管理水平,

  • 标签: 成分血 制备 临床输血 数据化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次数与Rh系统抗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不同妊娠次数的妇女标本,进行抗体筛选和抗体鉴定,分析抗体性质。结果: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分别为:初次妊娠0.09%;2次0.28%;3次1.63%;4次3.96%;5次及以上6.86%。结论:Rh系统的抗体检出率随妊娠次数的增长而增长。

  • 标签: Rh系统的抗体 妊娠次数 抗体筛选 检出率
  • 简介:目的:比较ML/FAME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ELISA检测结果一致性。方法: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使用相同厂家的同批号试剂,分别采用XANTUS加ML/FAME组合与URANUSAE150两种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质控品标本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四项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对同批次连续20个质控品和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四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厂家的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同时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免疫项目的检测。

  • 标签: 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 质控品 无偿献血者 HCV HIV TP
  • 简介:目的:评价同一种国产试剂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7034人份ALT及酶免双试剂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分为A、B两组进行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定性检测,试验均采用上海浩源生物试剂进行8人份混样核酸检测。A组:采用全自动加样仪、核酸提取仪和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B组:利用CHITAS及实时荧光PCR仪检测系统。分析比较两组的操作性、运行时间及阳性检出率。结果:A,B两组从操作上比较,A组的手工操作步骤多于B组,B组的自动化程度高于A组。如当天混样/单样测试数不大于48,则B组快于A组。如大于48且不大于96,则两者运行时间基本一致。两组的NA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30%,0.0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种国产检测试剂,分别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试验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在使用性能、检测结果方面均较稳定;国产检测试剂质量和检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和部分进口产品相比仍有些许差距,我们期待其可以进一步加强,以更好地提高检测效率。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筛查 国产试剂 检测系统
  • 简介:对大型关键仪器设备进行确认以保证其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是《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条款之一,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实验可靠进行、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将STAR全自动液体样本处理系统启用前确认的部分资料整理汇总,作如下报告。

  • 标签: 自动 检验仪器 样本处理 确认
  • 简介:2012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以下简称《规程》)。新版《规程》在可经输血传播感染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中规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方法,除现行的2种ELISA试剂检测外,还可选择1种ELISA试剂检测与1种试剂检测核酸的方法。

  • 标签: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实验室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迅速的发展,人们对血液质量、输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直以来,我国血液供应短缺,但每年过期报废的血液却高达十几吨,这主要是血液库存管理不善导致的。要实现安全输血,即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血液库存的安全必不可少。本文就血液在库存时的标签、性质、入库信息

  • 标签: 血液库存 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 实施过程
  • 简介:随着我国在安全输血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安全输血已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血站都实现了站内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从血源招募、献血者体检、血液采集、成分血制备、血液出库等采供血全过程微机网络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保证了血液的安全性。

  • 标签: 血站 Znternet 信息共享
  • 简介: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的稀少和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的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严重流失的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的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 标签: 稀有血型 献血者 信息化 管理
  • 简介:目的:构建柳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红细胞稀有血型库。方法:根据JK(a-b-)血型人的红细胞对2mol/L尿素的溶解有抵抗性,使用2mol/L尿素试验筛查JK表型阴性样本。用微量板法检测Kidd血型系统中JKa或JKb抗原。结果:未能筛选出JK(a-b-)样本。2365例无偿献血者Jk(a+b+)的表型频率为46.72%、Jk(a+b-)的表型频率为24.27%、Jk(a-b+)的表型频率为29.01%;将ABO不同构成人群中JK(a+b-)、JK(a-b+)、JK(a+b+)表型构成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柳州地区1611名汉族人群JK(a+b-)的表型频率23.28%、JK(a-b+)的表型频率29.80%、JK(a+b+)的表型频率46.93%;柳州地区603名壮族人群JK(a+b-)的表型频率25.70%、JK(a-b+)的表型频率28.69%、JK(a+b+)的表型频率45.61%。柳州汉族人群Kidd血型基因频率:JKa=0.4668、JKb=0.5332;柳州壮族人群Kidd血型基因频率:JKa=0.4832、JKb=0.5168。柳州汉族和壮族人群的JKa、JKb基因频率比较接近。结论:Kidd血型存在多态性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群中,Kidd血型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可为建立稀有血型库提供参考。

  • 标签: 柳州地区 无偿献血者 KIDD血型
  • 简介:临床输血管理是连接医院、患者、血站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式已成为输血科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准确的临床输血全过程和输血科日常工作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网络平台不仅加快了实验数据的传送速度,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同时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为避免发生争议提供了记录和科学依据。在医院业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手工记录已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本院自2010-01-2013-08利用该软件管理临床输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 标签: 计算机软件 输血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病房输血的环节质量管理,降低输血风险,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细化血液病房输血管理组织和制度,制定血液品种的输注流程,加强薄弱环节的风险控制。结果:通过加强对临床输血的管理,最大程度地保证输血的安全、有效。结论:要重视输血过程每一环节的安全管理,加强输血流程中的风险控制,有助于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有效。

  • 标签: 血液病房 输血安全 环节控制
  • 简介:目的:观察绍兴市ABO、RhD(+)、RhD(-)血型住院患者发病率和疾病状况,为我市中心血站和我院输血科提供采血和急用及常规用血数据。方法:ABO血型用正反定型鉴定;Rh(D)用纸卡法快速试验对RhD抗原初筛,可疑者用盐水试管法进行鉴定,用间接抗人球蛋自试验对初筛RhD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确认。结果:统计2009年39553例住院患者的血型,A型占31.35%,B型占26.05%,O型占33.92%,AB型占8.67%。RhD(+)患者39479例,占99.56%;RhD(-)患者174例,占0.44%;1~4季度中同一系统疾病,除妇科系统住院患者4种血型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各大类系统疾病中,不同血型发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O、RhD(+)血型患者发病规律与血型人群分布情况有一定差异,RhD(-)血型结果与相关文献基本一致;我们统计显示,不同季度血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系统疾病的血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需合理调配血源为临床服务,快速提高我市输血技术水平。

  • 标签: RH-HR血型系统 输血 ABO血型系统 疾病
  • 简介:冷沉淀凝血因子中主要含有F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临床适应证为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以及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导致的出血、外科大手术及大出血,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差异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 标签: 冷沉淀凝血因子 FⅧ:C 质量控制
  • 简介:医院输血科行政管理上多半隶属于医院检验科,两者工作性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输血科是医院储存血源,检测血型、交叉配型、分离急用血细胞和成分输血供血、为亟待营救生命的患者提供血源的重要学科,该学科已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由于输血每个环节的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关系到国民的血液健康,因此医院输血科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输血方式感染的传染性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除了受血者可能由于输入了携带某种病毒的血源引起感染之外,实验操作中密切接触血源的输血科人员也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1]。据报道,由于输血感染的HIV和HBV都来自于“感染窗口期”的供血人群的血液[1];张雪花等[2]报道,某市无偿献血人群中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6%。因此,输血科员工和医院受血患者都面临着血源病毒感染的严重威胁[3]。为了达到安全输血的目标,笔者对医院输血科亟待改进的工作环节和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进行了调查与归纳。

  • 标签: 输血科 生物安全 隐患 干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