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问:医生你好.我今年32岁,男。近半年来常觉得一阵一阵的心慌.有时几秒.有时几分钟就自己好了.心慌时心律大概是每分钟160—170次左右。请问.我是什么问题呢?

  • 标签: 阵发性心动过速 原因分析 心律 心电图
  • 简介:<正>常见的阵发心动过速有两种:即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心动过速,它们的心电图表现是不相同的。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心动过速和交界心动过速,由于这两者的心电图图形很相似,有时比较难区别,所以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它的特点,我们在上一期已经作了介绍,这一期我们将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一帧阵发心动过速

  • 标签: 阵发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例1患者男,48岁.阵发心悸反复发作10年,多次治疗,予以异搏定、心律平等静脉注射均可恢复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2000年7月1日因心动过速发作来院记录心电图,P波频率36次/min,与QRS波无关,心室率111次/min,节律规则匀齐,宽QBS波,时限0.14s,呈RBBB型,电轴左偏-80°,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 标签: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心律失常 病例 右束支阻滞 电轴左偏
  • 简介:患者男性,72岁。咳、痰、喘20余年,加重1d入院。查体:血压120/85mmHg,心率83次/分,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Ⅲ/Ⅵ级收缩期杂音,元明显传导,心界不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哕音。临床诊断:肺源心脏病。心电图示基本节律为窦性,P—R间期0.16s,频率73次/分。QRS电轴左偏-68°,Ⅰ、avL导联呈qR型,RavL〉RⅠ-Ⅱ、Ⅲ、avF呈rS型,SⅢ〉SⅡ,V1导联QRS呈rSR′型,各联QRS波终末部粗钝。QRS波时限0.13s。并可见频发房期前收缩及期前收缩。

  • 标签: 房性期前收缩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QRS电轴左偏 QRS波时限 诱发 肺源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总结维拉帕米终止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方法观察42例22-73岁的PSVT患者,其中伴有冠心病3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预激综合征5例。结果42例PSVT经维拉帕米治疗终止36例,有效率为86%;36例PSVT经维拉帕米终止后出现心律失常6例,短阵房心动过速(AT)1例,短阵心动过速(VT)2例,交接心律1例,窦性停搏2例,其中3例出现在预激综合征(WPW)合并PSVT。结论临床工作者应对WPW合并PSVT要有足够的认识,从严掌握维拉帕米终止PSVT适应症。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征 维拉帕米 PSVT 疗效 WPW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ATP终止不同年龄组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时复律时间、长间歇及其副作用。方法以静脉给药,将56例随机分为青年组(A组)、中年组(B组)和老年组(C组)。结果56例PS—VT全部中止.各组复律时间无差异。结论C组长间歇延长、副作用和剂量有关,C组用量宜从最低剂量开始。

  • 标签: 三磷酸腺苷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复律时间 长间歇 副作用
  • 简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症之一。近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已逐渐成为PSVT治疗方法的研究热点之一,理论上其可操作和安全均优于射频消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然而如何降低冷冻消融术后复发率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难题。本文就目前治疗PSVT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冷冻消融的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动过速 阵发性 冷冻外科手术 复发
  • 简介:患者女性,44岁。因咳嗽1周,心累、气促2天,加重6h入院。查体:体温36.9℃,心率168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100/70mmHg。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房增大,二尖瓣轻度返流。查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635Iu/L,肌酸激酶同工酶67Iu/L,α-羟酸脱氢酶296Iu/L,乳酸脱氢酶394Iu/L,肌钙蛋白定性阴性。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宽QRS心动过速。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V1~V3为1/2mV)。

  • 标签: 室性心动过速 宽QRS心动过速 磷酸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病毒性心肌炎
  • 简介:目的探讨右基底段心室拖带时刺激心房(SA)间期与原心动过速时心室心房(VA)间期的差值,即SA-VA间期对房室折返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reentranttachycardia,AVRT)与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nodalreentranttachycardia,AVNRT)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67例体表心电图无明显预激波的窄QRS心动过速患者,在右基底段拖带心动过速。测量SA-VA间期、拖带后校正回归间期(即校正的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的差值)等电生理参数,并比较其鉴别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机制的有效。结果旁道介导AVRT共19例,其中游离壁旁道13例,间隔旁道6例;AVNRT共48例,其中典型35例,不典型13例。校正回归间期>95ms诊断AVNRT和AVR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0%、96%和78%;而SA-VA间期>80ms诊断二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84%、94%和85%。其中SA-VA间期≤50ms鉴别间隔旁道介导AVRT和不典型AVNRT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能达到100%。结论在右基底段心室拖带下,SA-VA间期能够简便、有效地鉴别AVRT与AVNRT。

  • 标签: 室房间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室拖带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发作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85例次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分别用机械刺激法、药物治疗、超速抑制法终止其发作的成功率分析.结果机械刺激法终止发作达71.2%,药物治疗终止发作达75.9%,超速抑制法终止发作达90.3%.三种方法终止发作成功率有显著(P<0.05).结论从终止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看,超速抑制法成功率最高,其次为药物治疗,再次为机械刺激方法.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机械刺激法 药物治疗 超速抑制法
  • 简介:目的总结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的资料,着重分析治疗方法,药物用量和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转复为窦性心律。静脉注射10mg三磷酸腺苷转复者5例;20mg转复者41例;40mg转复者7例,其中1例患者静脉注射40mg三磷酸腺苷转为窦性心律后,在2min内又转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后经加用胺碘酮静注成功复律。结论用三磷酸腺苷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要以小剂量为主,如果出现不能药复律且同时没有胸闷等不良反应时.应考虑三磷酸腺苷剂量不足或耐药,可考虑加大三磷酸腺苷的剂量。

  • 标签: 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三磷酸腺苷
  • 简介:患者男,34岁。因阵发心悸来院就诊。心电图示心率100次/min,P-R间期0.15s,QRS0.09s,Q-T间期0.34s。V3导正常窦性激动可见不明显的预激波,V1-a、V1-b为连续记录窦性激动未显示预激波。P′2、4、10、13、15、17、19为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不同,为房性早搏(PAS)。PAS的P′-R间期<0.12s,……

  • 标签: 房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心电图 窦性心律
  • 简介:患者男性,45岁。高血压史7年,双下肢无力10个月,加重20天入院。查体:血压160/110mmHg,心律齐,心率58次/分,心前区可闻及Ⅲ/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查CT示:左侧肾上腺囊肿。血钾1.5mmol/L。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0.15s,QRS波时限0.08s,Q—T间期0.32s,V2、V3导联U波高于T波,Q—u间期0.48s。图1示窦性T波后可见高大U波,在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之后的第1个窦性心律中U波振幅增大更明显,之后出现一阵多形性心动过速,心室率200次/分。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U波增大;③期前收缩;④短阵多形性心动过速

  • 标签: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低钾血症 室性期前收缩 窦性心律 高大U波 QRS波时限
  • 简介:分支型心动过速(FVT)是持发性速的1种,也是折返型心动过速中折返环位于束支及其分支内的心电图分型名称,现将收集的6例临床表现及对治疗反应等叙述如下。1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8~52(平均37),4例<35岁,2例>50岁。经体格检查、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具有3年以上反复发作心动过速史,并呈持续发作,发

  • 标签: 分支型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和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alrcontraction,PVC)可行、必要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