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生物芯片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其高度并行性、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独特优势,使得药物筛选、靶基因鉴别和新药测试的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在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域展示着无穷魅力.

  • 标签: 生物芯片 药学 药物筛选 药物毒性
  • 简介: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食品卫生问题,及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发现率越来越高,本研究通过对甲状腺微小结节鉴别诊断的最佳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筛选,为临床对甲状腺微小结节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甲状腺微小结节 超声检查 声像图特征
  • 简介:目的:筛选与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Gankyrin)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构建诱饵(Bait)质粒pGB-Psmd10-1,采用β-半乳糖苷酶滤膜分析检测其自身转录活性,以Bait质粒筛选人Hela细胞MATCHMAKERcDNA文库,共转染重复验证阳性克隆,并测序鉴定。结果:成功构建Bait质粒,经验证对报告基因LacZ无自激活作用。以Bait质粒筛选人Hela细胞cDNA文库,获得83个克隆,其中5个克隆经重复验证确定为阳性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cDNA为Psmc4的3段不同剪接体(NM_006503.2,NM_153001.1)。结论:在人Hela细胞中,Psmc4为与Cankyrin相互作用的蛋白。

  • 标签: 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 酵母双杂交 Psmc4 HELA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国内外关于应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诊断原发性醛固酮症(PA)的文献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62—2007.12)、PubMed(1970—2007.12)、VIP(1989—2007.12)、万方(1982~2007.12)、CBMdisc(1978—2007.12),纳入应用ARR诊断PA的所有诊断性研究文献,按QUADAS(QualityAsse—ssmentofDiagnosticAccuracyStudies)质量评价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如遇分歧,讨论解决。结果共纳入14篇相关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献与QUADAS质量评价标准符合率不高。其中9篇病例谱未包含各种病例及易混淆病例,8篇未清楚描述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3篇金标准不能准确区分有病无病状态,13篇均没有采用盲法比较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的结果。结论国内外关于应用ARR诊断PA的诊断性研究文献质量在病例选择、金标准选择、盲法比较、偏倚控制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症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 诊断性试验 QUADAS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筛选并鉴定HT29结肠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基筛选结肠癌细胞系肿瘤于细胞相关亚群。应用克隆形成实验、表面标志检测、双苯酰亚胺(Hoechst)33342染色检测来确定培养细胞中肿瘤十细胞比例及其培养后的肿瘤干细胞含量变化。结果:结肠癌细胞系HT29中约50%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南飘浮的细胞球。细胞球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分化后细胞与培养储存的HT29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HT29细胞系中CD44+细胞含量为(44.18±2.18)%.而细胞球中CD44‘细胞含量为(83.41±11.21)%:双苯酰亚胺33342染色检测提示HT29中侧群(sidepopulation,sp)细胞含量为(3.82±0.08)%.而细胞球中含量明显增高。结论:结肠癌细胞系HT29可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并维持细胞系。该细胞系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结肠癌干细胞样细胞亚群。表面标志以及双苯酰亚胺33342检测差异提示细胞球中仅部分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功能。

  • 标签: 结肠癌 肿瘤干细胞 侧群细胞 无血清培养
  • 简介: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肿瘤宿主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的治疗方法。它主要包括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近10年来,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生物治疗有望成为继肿瘤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三大常规治疗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Survivin于1997年由美国耶鲁大学的Altieri研究小组发现.其在成人除了在胸腺细胞、CD34^+骨髓造血干细胞、结肠基底部上皮细胞等日少数组织细胞外.在大多数终末组织中均无表达.而选择性在大多数人类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细胞耐受放疗、化疗,与肿瘤病人的总体存活率、肿瘤的复发率有关。这些特性使Survivin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本文就近年来Survivin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靶向SURVIVIN 肿瘤生物治疗 现代分子生物学 骨髓造血干细胞 宿主防御机制 基因工程技术
  • 简介:本报告系消除结核病顾问委员会,关于在高危人群中筛选结核病人及结核病感染者的最新建议,以取代过去的建议。其中重点是:a)强调对TB感染者筛选的重视,不能超过对TB预防及控制工作,特别是对所有活动性TB的确定及完整的治疗,以及对接触者进行快速有效的调查;b)提供筛选高危人群更为详细的建议;c)提供结核菌素皮试详细步骤;d)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修订过去关于对结素呈无变态反应者的建议。本报告是为公共卫生策略制订者、行政管理人员、规划制订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及其他为结核病(TB)感染高发危险者提供服务的人员所制订的。

  • 标签: 高危人群 预防性治疗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结核病人 感染者 结核菌素皮试
  • 简介:抗微生物药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治疗药物的特征。它们主要针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表现出选择性抗菌毒性。感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因此治疗药物必须以适当浓度广泛分布。危险/效益比值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用于预防的抗生素不良反应要少。除了作用于感染的微生物外,抗生素经常影响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导致重叠感染和偶尔耐药,这可以影响到患者及生态环境。

  • 标签: 药物治疗 抗微生物药 重叠感染 耐药性 实验室检查 抗生素
  • 简介:抗微生物药物具有区别于其他治疗药物的独特特征。它们主要针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对其有选择性抗菌毒性。感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因此治疗药物必须广泛分布,并具合适的组织浓度。风险/效益比值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预防用药需采用不良反应低的抗生素。除了作用于致病微生物外,抗生素经常会影响皮肤和粘膜的正常菌群,可导致重叠感染,有时产生耐药,可影响患者及生态环境。

  • 标签: 抗微生物治疗 抗生素 耐药性 氨苄西林 甲氧苄啶
  • 简介:便秘为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慢性便秘尤为突出,其在老年人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为缓解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的痛苦,我们对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科2009年至2011年60岁以上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给予了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 标签: 生物反馈治疗 老年人:便秘 疗效
  • 简介:在心室收缩期心肌的同步收缩产生将血液泵出心脏的力量。与之相反,在舒张期肌细胞的松弛和心室的被动运动(主要由胞外基质的性质决定)决定了心跳间期心脏的充盈。许多相互影响的调节机制保证了心脏可以很好地工作并满足循环的需要。本文对心肌收缩的调节机制、以及该调节机制功能失调在疾病状态(如心力衰竭)中的意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心肌收缩 调节机制 生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结构 兴奋收缩偶联
  • 简介:系统生物学是一门学科紧密交叉的学科。它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利用高通量实验技术获得的海量数据,整合不同类型的信息构建生物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揭示生命的本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系统生物学为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本文主要介绍系统生物学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系统生物学 高通量 心血管疾病 网络模型
  • 简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反复发作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知晓,但目前认为自身肠道黏膜免疫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IBD的传统疗法。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治疗 生物制剂
  • 简介:近十年来,尽管我们对病理学的了解是突飞猛进,但许多疾病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基因组研究通过基础实验和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工具发现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分子异常,从而为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时机.本综述将举例说明基因组研究提高了我们对分子病理学的理解,并对一般复杂性疾病的研究具有潜在的优势.

  • 标签: 疾病发展过程 基因组医学 生物学 分子病理学 探针 复杂性疾病
  • 简介: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明显的异质性为特征。基于临床、超声、基因检测的HCM病情评估仍然不完善。需要有其它的方法来指导病情评估和临床管理。近年来,反映HCM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生物标志物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HCM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危险分层、治疗策略、预后分析等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生物标志物 危险分层
  • 简介: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最初作为一种肝细胞有丝分裂原是从肝部分切除大鼠的血清中分离得到的。1931年,英国学者Higgens等发现部分切除后的残存肝脏可迅速增殖,其体积和功能较快恢复正常。20世纪60年代,Barcher等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与正常大鼠之间建立交叉血循环,发现在肝大部分切除大鼠肝再生期间,正常大鼠肝细胞也有增生现象。

  • 标签: 肝细胞生长因子 生物学 实验研究 综述
  • 简介:甲壳素是1811年法国学者Braeonno发现.1823年由Odier从甲壳类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TTIN.又名:几丁质,几丁聚糖。化学名称:聚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式:(1,4)-2-乙酰胺基-2-脱氧-β-D-葡萄糖fC8H13N05)n。2002年在山东召开咿中国化学会甲壳素专家研讨会”上.采肘甲壳素”作为统一命名。主要以资源丰富的虾蟹壳为原料,经脱钙、脱蛋白、脱色等工艺加工而成,是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等产品的基础原料。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得到的产物.是线性高聚物,其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具有生物活性,可生物降解.粘合性及成纤成膜性能良好.目前它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第六大生命要素。对人体具有强化免疫。抑制老化,预防疾病,促使疾病痊愈和调节生理机能等五大功能。

  • 标签: 甲壳素 疾病研究 消化道 衍生物 乙酰葡萄糖胺 D-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