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近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增多趋势,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收治的81例老年AMI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男、女老年AMI的异同。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1例AMI患者为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年龄≥60岁的住院病人,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所公布的诊断AMI的标准。其中男性60例,女性21例,男∶女=2.9∶1。男性平均年龄69.3±6.8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心源性休克 老年男性 回顾性分析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的原因及其教训,以便减少AMI的误诊误治.方法:对1996~2002年8月间两院收治的168例AMI老年患者中被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结果:本组168例老年AMI患者被误诊32例.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和抢救老年患者AMI的关键.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 AMI 临床资料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情明显好转且无明显后遗症者7例,有轻微后遗症者18例,有明显后遗症者2例。结论:尽早救护脑梗死患者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 标签: 急性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我科在临床中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30例,并与静滴血栓通注射液30例作比较,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皆为我科1999年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58±8.4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0~72岁,平均57±9.3岁。全部为首发,并经CT证实,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纳洛酮治疗 血栓通注射液 住院病人 分析报告 对照组
  • 简介: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年龄也相应提前,并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为探讨青年人AMI发病规律,作者收集了我院1990~1998年23例住院的青年AMI病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年龄30~40岁,平均37岁;其中男21例,女2例。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或心肌酶变化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AMI诊断标准。病因:嗜铬细胞瘤1例,其余均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所致。危险因素:高血压6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青年人 危险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 心室晚电位
  • 简介: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诊治的56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诊时表现为异位痛29例(52%),无痛性21例(37%),非典型胸痛6例(11%)。误诊8例(14%)。结论: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症状的认识,观察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是减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误诊的关键。

  • 标签: 不典型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 误诊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大承气汤治疗里热实证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70例脑梗死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予血栓通、胞二磷胆碱及酌情给予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加味大承气汤,疗程均为两周.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2例、显效28例、好转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4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加味大承气汤结合西医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西医治疗.

  • 标签: 大承气汤 治疗 脑梗死 里热证 临床资料 医学
  • 简介:为了观察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剂量对疗效的影响,我院自1998年8月~2000年12月,应用大剂量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并与常规量组对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剂量曲 曲酶 治疗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统计学原理的指导下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展开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评估病情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和病情评估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可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急诊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7例,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事件,并比较。结果两组的临床事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副反应量表评分,分别为(4.58±0.21)分和(13.80±0.47)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出血、寒战,提示为“很可能”,因果评价恶心、血小板升高,提示为“可能”。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疏血通治疗时,可能出现寒战、血小板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控制频率及用量。

  • 标签: 脑梗死 不良反应 疏血通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眩晕病因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眩晕病例中脑血管疾病占63例(70%),其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41例(46%)。结论:老年眩晕最主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应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 标签: 眩晕 临床特征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对39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结果:①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ST段压低I<avL和ST段抬高Ⅱ<Ⅲ以及合并右室心梗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非ST段压低I<avL和非ST段抬高Ⅱ<Ⅲ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LCA);前壁和广泛前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者梗塞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观测值均较高.②前间壁AMI时,STI、STavL抬高,STⅡ、Ⅲ、avF下降均不能提示梗塞相关动脉为LAD或RCA(P均大于0.05).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时体表的心电图与梗塞相关动脉及其闭塞位置有明显相关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 ST移位
  • 简介:目的:探讨精制消栓灵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消栓灵治疗组60例,对照组52例,治疗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精制消栓灵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并可降低纤维蛋白尿、血浆粘度。

  • 标签: 脑梗死 降纤 疗效 精制消栓灵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心房纤颤(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状态。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在人院时抽取静脉血送检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与单纯房颤组(对照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APTT、PT虽短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发病时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反映了这些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紊乱,同时也间接预示凝血、纤溶指标增高的慢性房颤患者有可能出现脑梗死

  • 标签: 慢性房颤 纤溶 凝血 脑梗塞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0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130例经手术证实的60岁以上的急性肠粳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中肿瘤68例,占52.3%;肠粘连34例,占26.2%;腹外疝14例,占10.8%;肠扭转10例,占7.7%;其它4例,占3%.术后并发症27例,占20.5%.死亡5例,占3.8%.结论:(1)老年人急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为肿瘤,肠扭转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术后死亡率;(3)一经结肠灌洗后再行肠吻合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 急性肠梗阻 病因 治疗 围手术期 结肠灌洗
  •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急腹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间收治的123例老年人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中治愈101例(占82.1%),好转10例(8.1%),死亡12例(9.8%).结论:高龄急腹症病变迅速,手术治疗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高,年龄并非老年人手术治疗禁忌证及致死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重要脏器储备功能、急腹症严重程度、就诊时间及有效的治疗.

  • 标签: 高龄 急腹症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120-CCU模式救治AMI患者69例,分为溶栓组(n=51)和非溶栓组(n=18);溶栓组使用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入,12h后给于肝素钠6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续5~7d,每天口服阿斯匹林300mg,3d后改服每天150mg,1周后改为每天50mg,并静脉滴入硝酸甘油7~10d。非溶栓组除不使用尿激酶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溶栓组。结果:69例中溶栓组51例的总溶栓再通率为74%;在4h内获溶栓治疗者35例;溶栓延迟时间为3.1±2.0h;4h内溶栓再通率的80%(28/35)明显高于4~6h内的44%(7/16),P〈0.05;溶栓组的住院病死率12%(6/51)显著低于28%(5/18),P〈0.05。结论:120-CCU溶栓模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尽早实施溶栓治疗,显著提高溶栓再通率和降低住院病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120-CCU溶栓模式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时间溶栓分为0~3h,〉3-6h,〉6~12h三组。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96%、74.51%、61.91%。早期治疗(0-6h)组血管再通率(78.38%)与延迟治疗(〉6~12h)组的61.91%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五周病死率、反复心绞痛和反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发病后6h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住院病死率最低,但发病时间〉6-12h的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疗法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征,总结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自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42例在我院内科病房住院和急诊留观的老年病人急性左心衰竭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误诊和漏诊17例(占40.5%);所有病人均接受综合治疗,有效率达92.9%.结论: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易误诊或漏诊,及时正确的综合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左心衰竭 诊治体会 漏诊 综合治疗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