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新生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自1997年3月~2002年3月采用新式复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冲洗及给药等措施治疗156呼吸心跳骤停的新生,并与1990年3月~1997年2月178例患儿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短期存活、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35(86.5%)、121(77.5%),与对照组110(61.8%)、98(55.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新式复苏、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气管内冲洗及给药等措施能显著提高新生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心肺复苏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窒息新法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四年实施新法复苏,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产科密切协作抢救946例高危新生与未实行新法复苏抢救的563例高危新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复苏成功率为95.2%,其中生后5分钟、10分钟分别为80.9%、14.4%;旧法组复苏成功率为76.9%,其中5分钟、10分钟分别为43.4%、50.1%.新法组仅需A步复苏者851例,B步35例,C步8例.ABC三步为894例,占94.5%.新法组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1.8%、31.7%.旧法组分别为84.5%、50.1%.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X2分别为115.7、74.5、50.3,P均<0.01).新法组窒息病死率为3.92%,旧法组为10.9%,丽组差异显著(X2=4.73,P<0.05).结论:新法复苏抢救新生窒息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苏 抢救 新生儿 窒息 成功率
  • 简介:我院地处珠江三角洲之南,担负着七万人口的社区医疗服务的任务,近10年来,尽管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重症新生的救治工作仍未改善,导致此类疾病新生转运至有条件大医院后,仍可能失去最适治疗时机,针对本地区在救治重症新生时存在的问题,我院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群策群力,从"软""硬"件等方面入手,设立新生专科,使新生的救治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既改善了人口素质,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基层医院开展 工作体会 开展重症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新生病区新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统计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新生病区新生细菌感染患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001年以前新生细菌感染检出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随着年代推移,CNS、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呈增加趋势。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和诺氟沙星对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等耐药率相当高;大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诺氟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卡那霉素的敏感率较高,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的耐药率较高;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钠等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呈现耐药。结论:CNS、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机会致病菌成为新生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新生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抗感染是有效治疗新生感染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 感染 抗菌药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出生低体重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出生的545例低体重(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发生和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体重母亲妊娠期并发症如流感、中重度贫血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明显增高;低体重死亡率为15.72%,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P〈0.01);其主要死因是新生肺炎、致死性畸形、败血症和颅内出血等。结论:母亲孕期并发症是低体重主要原因,积极治疗和护理孕期母亲疾患和低体重是减少低体重和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低体重儿 死亡率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纳洛酮与东莨菪碱联合应用佐治小儿重症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在传统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品化"+纳洛酮3天,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11%(31/36).结论:联合应用纳洛酮与东莨菪碱佐治小儿重症性肺炎有显著疗效,未见副作用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重症性肺炎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吸痰管直接插入气管吸引法和气管插管吸引在羊水粪染新生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出生羊水粪染需要气管吸引的新生93例的临床资料,将行吸痰管直接插入气管吸引的52例作为观察组。行气管插管吸引的41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其窒息复苏成功率、胎粪吸入综合症(MAS)、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神经行为测定(NBNA)异常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窒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异常、MA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IE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普通吸痰管直接插入气管吸引法优于气管插管吸引。

  • 标签: 气管吸引 羊水粪染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治疗新生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66例新生窒息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应用维持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辅酶A、维生素B6、肌苷、三磷酸腺苷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基础之上应用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结论新生窒息后心肌损害应用磷酸肌酸钠联合维生素C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在临床中不断推广和运用。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心肌损害 维生素C 磷酸肌酸钠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中29例治愈,13例好转,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临床症状(颈肩痛、上肢麻木、腱反射、感觉)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继发性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各不相同,所以其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者双侧脊神经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引起的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是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1。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按摩、牵引、神经根组织、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0.23±7.73)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3.15±2.33)年;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患者13例,中症患者22例,重症患者10例;C3-C4逐渐盘突出者10例,C4-C5突出16例,C5-C6突出13例。C6-C7突出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颈项僵痛,上肢麻醉,并伴有单侧或者双侧肢体放射性疼痛麻木;X线片、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以及构椎关节法神骨质增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SIRS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我院急诊创伤中心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多发伤患者258例,所有患者入院进行了SIRS评分和ISS评分,SIRS定义为SIRS评分≥2。按照有无感染依据将病人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间ISS评分、年龄以及SIRS四个变量的差异。统计分析入院SIRS评分与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感染患者ISS评分、白细胞计数、平均年龄均比非感染者高、而体温则比非感染者低(所有P〈0.01)。统计发现,共有88例(34.11%)诊断为SIRS,当作了年龄和ISS变量调整后,低体温和白细胞增多最能预示感染(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SIRS评分≥2能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而且随着SIRS评分增高,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增加。结论:入院SIRS评分≥2能独立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每日SIRS评分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从而早期给予干预。

  • 标签: SIRS 多发伤 院内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记录和血生化测定两种方法对低血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低血钾患者同时记录心电图和测定血清钾浓度,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心电图检出低血钾症的准确性高于血生化测定(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能更准确地反映机体缺钾状况.

  • 标签: 心电图 生化测定 诊断 低血钾 准确性 比较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血清前白蛋白(SPAB)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入急诊ICU的48例危重症患者24h内采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S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脂,进行APACHEⅡ评分。≥20分的21例为Ⅰ.组;≥10分但<20分的27例为Ⅱ组;追踪二周,死亡的15例为死亡组,存活的33例为生存组。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APACHEⅡ评分、SPAB、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有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生存组高(P<0.05),而SPAB和HDL-C则较生存组低(P<0.05)。PAB、TC和HDL-C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入院后24h内SPAB和血脂可作为判断危重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性指标。APACHEⅡ评分和SPAB及血脂水平之间有相关性。更多还原

  • 标签: 危重病 前白蛋白 血脂 代谢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心房纤颤(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状态。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在人院时抽取静脉血送检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与单纯房颤组(对照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APTT、PT虽短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发病时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反映了这些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紊乱,同时也间接预示凝血、纤溶指标增高的慢性房颤患者有可能出现脑梗死。

  • 标签: 慢性房颤 纤溶 凝血 脑梗塞
  • 简介:目的:比较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四种评分方法对颅脑外伤病人病情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4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比较病死组与存活组之间各评分分值的差异;比较每种评分各分值段之间病人病死率的差异;以ROC曲线下面积的大小衡量各评分系统区别该类病人病死与存活的能力.结果:存活组病人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分别为10.6±4.4,7.2±5.9,25.6±21.4,1.3±0.0;病死组分别为4.9±2.5,17.7±6.1,60.8±20.9,2.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评分系统各分值段病人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随APACHEⅡ、APACHEⅢ、SIRS各评分系统分值增加,GCS评分系统分值降低,病人病死率相应升高.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84,0.847,0.649,其中以GCS评分最大,SIRS评分最小.结论:四种评分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颅脑外伤病人的病情,预测其预后,其中仍以GCS评分效力最大,SIRS评分效力最小,临床应用宜以GCS评分首选.

  • 标签: 颅脑外伤 GCS APACHEⅡ APACHEⅢ SIR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清感口服液中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以DiamonsilC18柱(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4%磷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327nm,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绿原酸进样量在0.0393~0.98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0.4%(n=9)。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普法 绿原酸 清感口服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极低出生体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1~2015.3新生科NICU住院极低出生体重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80例极低出生体重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新生采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对照组早生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两组早生恢复出生体重、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辅助灌肠排便天数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出院时间和出院后新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护理后发现,实验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新生的辅助灌肠排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新生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出院时间与对照组出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随访至12个月,头围、身长、体重发育及智能发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胃肠功能成熟,降低新生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几率,促进极低出生体重的生长发育,且出院后新生生长发育情况同早产儿奶粉喂养的新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深度水解蛋白奶粉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临床喂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0例颅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占66.67%;有效7例,占23.33%;无效3例,占10.0%;临床治疗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早期诊断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视力永久性减退或者失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颅脑外伤 视神经损伤 诊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胆碱脂酶(CHE)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测定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比分析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组(A组,n=120)和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组(B组,n=329)静脉血清CHE水平和PLT计数。结果:A组血清CHE水平均低于正常,B组仅8%低于正常,分别为2762.9±849.5u/L和9762.4±562.4u/L,差异明显(P〈0.001)。A组PLT计数(52.5±21.7)×10^9/L明显低于B组(213.2±40.9)×10^9/L,差异显著(P〈0.001)。结论:血清CHE水平和PLT计数的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破裂出血及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简单有效方法。

  • 标签: 血清胆碱脂酶 血小板计数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消化性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D-二聚体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