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创伤患者在手术中进行大量输血造成特殊并发症,对特殊并发症进行观察和进行护理。方法:查询2021年1月~2022年11月这11个月间由于发生创伤来我院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抽选100名患者。抽选完毕后发现这些患者中具有多处创伤的34名患者,脾破裂的有26名患者,肝破裂的25名患者,脑外伤的15名患者。其中有47名患者由于失血过多已经休克了,进行手术前,给这100名患者进行全身的麻醉。结果:给这100名患者在急救手术中进行大量输血,发现本组患者在大量输血过程中,有6名患者发生了出血的倾向,有9名患者出现了体温较低的现象,有5宁患发生了急性循环超负荷,还有2名患者因为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剩下的78名患者抢救成功,经过护理痊愈,已经出院。结论:再给创伤患者在外科手术中进行大量输血时,要注意患者的各项指标和患者的身体状况,不要盲目的进行手术,避免给患者进行大量输血的过程中出现特殊并发症,发生生命危险,做好手术中大量输血的有效护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外科创伤患者 术中大量输血 特殊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过程当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尽量降低出现安全隐患几率的对策措施。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院门诊以及病房工作的护理工作人员当中,随机无目的性地挑选100名参与到这一次实验研究当中,对所有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输血工作相关知识能力考查,分析护理工作人员在输血操作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对开展调查前以及调查之后护理工作人员输血操作不规范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本次调查研究以及培训教育之后,护理工作人员输血操作过程当中不规范的情况明显减少,这一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在统计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论:在临床治疗当中,输血操作主要的安全隐患发生在取血以及输血的过程当中,所以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输血过程 安全隐患 对策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零缺陷护理干预对血液科输血的影响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血液科收治的输血患者共96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48例患者,通过零缺陷护理干预,参照组48例患者,通过常规护理干预。通过相关统计学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中的不规范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规范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 < 0.05)。结论:运用零缺陷护理干预的方式对于减小血液科患者输血中的不规范事件发生率效果显著,所以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零缺陷护理干预 血液科输血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主要分析研究在血液科住院患者输血过程当中使用零缺陷护理的具体效果以及风险控制的应用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从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00名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组件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零缺陷护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不良情绪评分以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和不规范事件的出现几率和情况。结果:通过一段时间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超过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实验组SDS评分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输血不规范情况的发生率是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科住院输血患者临床治疗选择零缺陷护理干预方案,可以明显降低输血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全面缓解不良情绪的出现,全面提高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 标签: 零缺陷护理 血液科 输血风险 控制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追踪在安全输血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8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管理,观察组用系统追踪管理。结果:观察组输血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质量检查结果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输血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追踪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输血护理不良事件,提高输血质量。

  • 标签: 安全输血 护理管理 系统追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应用 PDCA 循环法的价值。方法:在血液科成立输血管理小组,采用 PDCA 循环理论,规范管理输血工作,并选取实施输血管理前后的输血病案,评估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比较实施管理前后输血工作中不规范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后,输血工作不规范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下降(P

  • 标签: PDCA 输血护理 血液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分析无线移动护理终端在血液内科安全数学当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方法:血液科患者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使用了传统护理的4196名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使用无线移动护理终端PDA的5124名输血患者,确定移动护理系统在输血过程当中的具体应用情况。结果:在使用无线移动护理终端之后,输血阶段当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结论:使用无线移动护理终端可以提高血液内科安全数学的应用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无线移动护理终端 血液内科 安全输血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情景模拟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100名进行安全输血培训的5年内低年资护士,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模式,观察组加入情景模拟训练。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培训合格率以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培训合格率以及满意度相比,观察组低年资护士更高,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情景模拟训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护士对于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培训效率,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情景模拟训练 低年资护士培训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用于小儿血液疾病输血护理中对于护理安全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需进行血液疾病输血治疗的患儿62例,采用掷硬币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给予风险管理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安全性及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护理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患有血液病在进行输血治疗时给予风险管理,可以使治疗期间的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得护理质量得到综合性的提高。

  • 标签: 风险管理 小儿 血液疾病 输血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论全过程护理模式在地中海贫血患儿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地中海贫血患儿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另50例实施全过程护理模式(研究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护理之后研究组患儿输血不良事件、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护理,在降低患儿护理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概率的前提下,确保其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