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手术室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的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1月~12月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90例,对出现压疮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压疮的可能原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8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压疮,压疮发生率为29.66%,其中Ⅰ期41例,Ⅱ期27例,Ⅲ期18例,Ⅳ期压疮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O岁、BMI≥25kg/m^2、手术时间≥2.5h、合并症如糖尿病、气管内全麻、侧卧/俯卧、出血量≥80ml/h的患者压疮发生率较高(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压疮形成呈正相关(P〈0.05)。结论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合并症如糖尿病、麻醉方式、术中体位均为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手术室护理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83例,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是否合并糖尿病、Chld-Pugh分级、手术时间、脾脏大小、术后是否抗凝、术后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门静脉内径、手术方式、凝血酶原时间、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分析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调查的283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中,79例术后形成血栓,血栓形成率为27.92'.经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Chld-PughC级、脾脏≥150mm2、术后未抗凝、术后血小板计数〈350×10^9/L、D-二聚体≥280ng/ml、门静脉内径≥15mm、手术方式为脾切十断流术、术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较重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均可引发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VT),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PVT的发生率.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手术后血栓形成/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估结果的分级护理模式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11年7月~2016年7月肝病科收治的9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分级护理实施前后将患者分为2组,2011年7月-2013年7月实施分级护理前的患者分入对照组,共46例,2013年7月-2016年7月实施分级护理后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共44例。以2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死亡率、SF-36量表得分及护理满意度为评价指标。结果干预组的再出血18.1%和死亡率4.5%低于对照组36.9%、19.5%(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5.4%高于对照组78.2%(P〈0.05),干预前2组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F-36得分(87.2±5.O)分高于对照组(75.0±6.3)分(P〈0.05)。结论基于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估结果的分级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Rockall危险性积分 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并实施相关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法分析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经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时间、低血压、穿刺次数、贫血及静脉内膜增生是影响患者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影响患者发生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针对性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减少内瘘血栓的发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肾透析 内瘘 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