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康唑自2002年问世以来已成为治疗侵袭性曲霉病的首选药物,并常作为移植后高风险患者预防用药。伏康唑是氟康唑的衍生物,具抗菌谱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伏康唑主要在肝脏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因此同时应用的其他药物可能影响该药的体内代谢。不同患者该药的药动学特点可有很大差异,因而影响临床疗效或使毒性增加。

  • 标签: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伏立康唑 细胞色素P450酶系 口服生物利用度 侵袭性曲霉病 体内代谢
  • 简介:10余年前在一项侵袭性曲霉病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已证实伏康唑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因此前者被公认为治疗曲霉病的首选抗真菌药。此后相继研发了对曲霉及毛霉有效的新的唑类药物如泊沙康唑、艾沙康唑。Maertens和他的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非劣性试验,在527例侵袭性曲霉病(占75%)和其他丝状真菌感染患者中比较艾沙康唑和伏康唑的疗效。

  • 标签: 伏立康唑 侵袭性曲霉病 随机临床试验 两性霉素B 三唑类药物 非劣性试验
  • 简介:培南(doripenem,S-4661)是一种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与美罗培南相似,含有一个1-β-甲基链。其溶液在室温下稳定,5mg/mL多培南保存在0.9%氯化钠中12h或在5%葡萄糖4h,多培南浓度仍为初始浓度的90%以上,降解产物和杂质含量低于5%。多培南已在日本、美国、欧盟被批准上市,适应证有复杂性腹腔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等。

  • 标签: 碳青霉稀类 多立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 癫痫
  • 简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与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密切相关。在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中临床上普遍接受的伏康唑目标治疗浓度为谷浓度1~2mg/L,谷浓度≤5.5mg/L可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由于不同患者伏康唑的生物利用度有较大差异,故目标血药浓度较难达到,尤其是谷浓度。Boyd等报道1例额叶曲霉病患者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使伏康唑达到目标治疗浓度。

  • 标签: 伏立康唑 血药浓度 谷浓度 治疗浓度 侵袭性曲霉病 治疗药物监测
  • 简介: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对人和动物致病的青霉。PM为条件致病菌,常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AID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继发感染,引起播散性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表现为咳嗽、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其流行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泰国、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南方地区都有PSM发生。

  • 标签: 艾滋病 马尼菲青霉 败血症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伏康唑对北京和我国其他地区临床分离的常见病原真菌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分别参照CLSIM27-A2和M38-A方案测定伏康唑对144株酵母和82株产孢丝状真菌的抗菌活性。受试菌株包括念珠菌114株(含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20株、阿萨希毛孢子菌10株、曲霉62株(含伊曲康唑耐药曲霉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曲霉)、镰刀菌10株、尖端赛多孢菌10株。结果伏康唑对念珠菌(不包括氟康唑耐药和剂量依赖敏感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阿萨希毛孢子菌的MIC50≤0.5mg/L、MIC90≤1mg/L;而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MIC50和MIC90均〉16mg/L。对曲霉、尖端赛多孢菌的MIC50≤1mg/L、MIC90≤2mg/L,对镰刀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4mg/L和〉16mg/L。结论伏康唑对多数酵母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尤其是对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氟康唑天然耐药菌株。该药对多数产孢丝状真菌也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包括伊曲康唑耐药及两性霉素B不敏感的曲霉以及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尖端赛多孢菌;但其对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白念珠菌有一定交叉耐药。

  • 标签: 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 伏立康唑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两性霉素B 病原真菌
  • 简介:目的观察伏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侵袭性曲霉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使用方法为:伏康唑第1天400mg/次,12h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次,12h静脉滴注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10~15d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剂量200mg,每天2次,疗程4~12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使用伏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平均退热时间为4.5d,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伏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的一线用药,或用于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补救治疗。

  • 标签: 血液病 曲霉 伏立康唑
  • 简介:生物膜是附着于受感染组织或植人物表面,由微生物及其自身产生的多聚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构成。念珠菌属尤其白念珠菌是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真菌,很多念珠菌感染与医疗植入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有关。存在于生物膜的念珠菌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且传统的抗真菌药难以清除生物膜,很多情况下不得不移除医疗植入材料,因此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 标签: 生物膜形成 念珠菌属 抑制作用 伏立康唑 获得性真菌感染 菌种
  • 作者: 杨有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30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穿刺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叉神经痛疾病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叉神经痛疾病患者,随机选取86例,其治疗时间在2019.1-2021.2之间,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叉神经半月节脉冲射频、经皮穿刺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95.34%),优于对照组(79.0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症状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数据中,两组患者表现出显著差异,观察组(6.98%),低于对照组(23.2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未见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疗效较为理想,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
  • 简介: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主办的"第期不明原因发热诊治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6月6日(星期六)在北京友谊医院召开。我们诚挚邀请您前来参加此次学习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是临床难题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诊治过程涉及临床各科,是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诊治疑难疾病能力的巨大挑战。本次学习班将围绕不明原因发热诊治的最新进展和疑难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对不明原因发热诊治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讲解,促进各位同道的交流,促进中西医结合。

  • 标签: 疑难疾病 北京友谊医院 疑难病例 现代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临床难题
  • 简介:布鲁菌病是一种动物传染病,可以通过未灭菌的奶制品或肉制品感染人类。目前该病在南美洲、中东地区、地中海沿岸国家仍有流行。尽管目前治疗布鲁菌感染的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更优的治疗方案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患者的布鲁菌DNA载量是目前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在希腊Thessaly地区,该病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8-12例/10万人)。

  • 标签: DNA载量 布鲁菌病 布鲁菌感染 三联疗法 动物传染病 中东地区
  • 简介:目的了解磷霉素氨丁醇对尿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ATB系统对中段尿标本分离的1185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和ESBI.S的检测,结果按CLSI2012年版标准判断;应用WHONET5.6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1185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磷霉素氨丁醇的敏感率为90.8%,其中大肠埃希菌929株(78.4%)、肺炎克雷伯菌124株(10.5%)和奇异变形杆菌69株(5.8%)对磷霉素氨丁醇的敏感率分别为93.1%、88.7%和79.7%。住院患者尿标本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磷霉素氨丁醇的敏感率低于门诊患者(87.0%对92.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4.4%、38.7%和23.2%。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磷霉素氨丁醇的敏感率分别为89.5%和87.5%。结论尿标本培养获得的肠杆菌科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磷霉素氨丁醇对尿标本分离的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肠杆细菌科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作为临床经验用药之一。

  • 标签: 尿路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 磷霉素氨丁三醇
  • 简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第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于2008年4月12日在扬州京华大酒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大省市的33位编委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主编汪复教授致欢迎词,感谢各位编委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本次会议,感谢大家对杂志的一贯支持。2006年《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改名为《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使载文内容的范围扩大,覆盖面更广。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听取各个专业专家对我刊发行、内容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争取把杂志办得更好。

  • 标签: 编委会 抗感染 杂志 化疗 中国 二次
  • 简介:目的了解2010-2015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所在地区新生儿感染细菌的变迁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该期间检出病原菌的构成和前几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BDPhoenix100仪器结合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2010-2015年检出病原菌105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540株,占80.8%;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9.3%、16.7%、9.9%、8.6%、3.3%。革兰阳性菌1490株,占14.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7.8%、2.2%、1.8%。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10%,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0%,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均〉20%;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比例分别接近8.4%和2.9%。未检出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菌。结论该医院所在地区新生患儿感染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居多,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余细菌未见趋势性变化。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较多。

  • 标签: 新生儿感染 细菌变迁 细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