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关键危险因素及其对胎盘及胎儿的影响。方法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自2009年至2015年纳入的42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进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动态监测婴儿HBV DNA及HBsAg定量评估宫内传播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宫内传播的高危因素,分层分析判断母亲HBV DNA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透射电镜观察HBV对胎盘组织的影响。结果HBV宫内感染率为2.6%(11/4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HBV DNA是婴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母亲HBV DNA>106 IU/ml组较HBV DNA<106 IU/ml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明显升高(12.2%比1.8%;χ2=11.275,P=0.006),宫内窘迫率也升高(24.4%比16.0%,χ2=3.993,P=0.046)。透射电镜检测显示母亲HBV DNA>106 IU/ml时,胎盘组织线粒体水肿及内质网扩张明显,基底膜较母亲HBV DNA<106 IU/ml时增厚(960 nm比214 nm,Z=-2.782,P=0.005)。结论母亲HBV DNA>106 IU/ml不仅与宫内感染有关,还和宫内窘迫发生率升高及胎盘亚微结构改变相关。为此类人群的孕期阻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及组织学证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胎儿窘迫 胎盘
  • 简介:布鲁菌病是一种动物传染病,可以通过未灭菌的奶制品或肉制品感染人类。目前该病在南美洲、中东地区、地中海沿岸国家仍有流行。尽管目前治疗布鲁菌感染的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更优的治疗方案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患者的布鲁菌DNA是目前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在希腊Thessaly地区,该病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8-12例/10万人)。

  • 标签: DNA载量 布鲁菌病 布鲁菌感染 三联疗法 动物传染病 中东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炎症分级慢性乙肝(CHB)患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136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病理学检查,根据其炎症活动程度分为轻度组(n=29)、中度组(n=51)、中-重度组(n=38)、重度组(n=18),比较各组患者HBV-DNA、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滴度、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及肝纤维化标志物[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蛋白(IV-C)、III型前胶原N端肽(PIIINP)]水平。结果:各组患者的血清HBeAg滴度、HBV-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慢性乙肝 炎症分级 HBV-DNA 肝功能 肝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孕妇血清乳汁HBV-DNA及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选我院的2014年10月—2015年10月HBV携带的孕妇108例进行研究。分为两组,检查两组乳汁、血清中的HBV-DNA、婴儿感染率。结果研究组乳汁阳性率和含量均低于血清阳性率和含量(P<0.05)。参照组的乳汁阳性率和含量均低于血清阳性率和含量(P<0.05)。两组间乳汁、血清阳性率和含量、HBV感染率对比不显著(P>0.05)。结论乳汁HBV含量低于血清,采用母乳喂养不会造成婴儿感染率升高。

  • 标签: 血清乳汁 HBV-DNA载量 母乳喂养
  • 简介:目的探讨父亲血清HBv—DNA和孕母HBsAb对乙肝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发生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以HBsA异及HBV—DNA为指标筛检父亲HBs鲰阳性、孕母HBvM全阴或者仅HBsAb阳性及HBV—DNA均为阴性的121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将HBv—DNA检测阳性23例作为病例组,阴性9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①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19.0%(23/121);②父亲血清HBv—DNA与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x2=60.108,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父亲血清HBv—DNA10^6拷贝/mL是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较好的分界点;③孕母HBsAb阳性组与HBsAb阴性组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99,P=0.000),当父亲血清HBv—DNA≥10,拷贝/mL时,两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亲血清HBV—DNA阳性和孕母HBsAb阴性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父亲血清HBV—DNA10^6拷贝/mL是较好的垂直传播发生的预测指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父婴垂直传播 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常见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和荧光定量PCR255例患者,统计HBV–DNA检测含量值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HBV–M模式值,进行对比。结果53例大三阳标本中,HBV–DNA阳性47例平均拷贝数为2.25×107/ml;在7例HBsAg、HBeAg标志物阳性的标本中,HBVDNA阳性5例,平均拷贝数5.40×106/ml;在57例小三阳标本中,HBV-DNA阳性者为24例,平均拷贝数为7.69×10/ml;而在122例HBV-M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有3例检出HBV-DNA阳性,平均拷贝数为4.54×10/ml。结论在各种HBV标志物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可表达HBV感染和复制状态。

  • 标签: HBV-DNA载量 荧光定量PCR HBV &ndash M模式 标志物
  • 简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血清HBVDNA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HBeAg状态将31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常规进行肝活检术和病理学观察,分析血清HBVDNA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结果224例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以G0(42.0%)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8.0%)为主;86例HBe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以G0(29.1%)、G1(30.2%)、G2(34.9%)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0(51.2%)为主;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无明显相关(r=-0.098,P>0.05),与纤维化分期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9,P<0.01);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306,P<0.01),与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0.112,P>0.05)。结论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别,应区别分析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HBV DNA载量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对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HBV DNA阴性)、低组(<104 copy/ml)和高组(≥104 copy/ml)。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三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并按照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将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的肝癌患者分为0/A期、B期和C期三个亚组,比较各亚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共有1 18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 024例,女性156例,年龄(48.6±10.8)岁。对照组(n=258)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5%、79.3%、74.9%;低组(n=289)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2%、68.6%、61.6%;高组(n=633)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4%、68.9%、60.7%。对照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优于低组和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1、2、3年无复发生存率(60.5%、43.1%、31.0%)高于高组患者(54.0%、36.3%、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在BCLC 0/A期亚组(n=786)中,对照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95.1%、84.5%、82.0%)优于高组患者(92.2%、80.3%、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CLC B期亚组(n=181)中,对照组患者的1、2、3年无复发生存率(62.7%、38.0%、28.5%)高于高组患者(42.9%、19.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CLC C期亚组(n=214)中,三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及1、2、3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其生存预后越差。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乙型肝炎病毒 DNA 总生存率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STING)和I型干扰素(IFN)α、βmRNA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未经治疗的CHB患者88例(CHB组),以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4例(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ING,IFN-α和IFN-βmRNA表达,用2-ΔΔCT的方法计算相对表达,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B组患者外周血中STING,IFN-α和IFN-βmRNA的表达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2.95、3.14、2.01倍,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2,-3.41,-2.31,均P<0.05);CHB患者STING相对表达HBVDNA病毒≤104IU/mL组分别是HBVDNA病毒104~105IU/mL组、105~106IU/mL组和>106IU/mL组的2.98、3.76、3.9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患者STING与IFN-α、IFN-β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75、0.503,均P<0.05)。结论CHB患者体内STING表达升高,且STING高表达影响HBV复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刺激基因 病毒载量 I型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EB病毒DNA、VCA-IgA及EA-IgA在鼻咽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经我院病理确诊的120例鼻咽癌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浆EBV-DNA,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VCA-IgA及EA-IgA。比较分析三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时对鼻咽癌的阳性检出率。结果VCA-IgA、EA-IgA、EBV-DNA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及约登指数分别为98.33%、84.04%,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及约登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248、13.561,P均<0.05);在鼻咽癌各分期中EBV-DNA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对各临床分期鼻咽癌的阳性率均可达100.00%。结论EB病毒DNA、VCA-IgA及EA-IgA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各临床分期鼻咽癌的阳性率,且检测结果互补性较强,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鼻咽癌 VCA-IgA抗体 EB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疱疹病毒4型(EBV)DNA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进行外周血PBMCs及血浆EBV DNA检测的456例EBV感染住院患儿以及2 306例健康儿童的病毒,并分析其与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EBV感染组中,男253例,女203例,年龄在8个月至16岁;健康对照组中,男1 267例,女1 039例,年龄在8 d至16岁。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率的变异,Mann-Whiteny秩和检验比较拷贝数组间,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EBV DNA拷贝数对数的相关性。结果EBV感染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占73.68%(336/456)。EBV感染组中EBV DNA在血浆中检出率为91.89%(419/456),在PBMCs中检出率为99.34%(453/456),在血浆或PBMCs至少1种标本中检出率为100%(456/456);健康对照组血浆检出率为1.13%(26/2 306),PBMCs检出率为30.01%(715/2 306)。儿童EBV感染相关各疾病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肺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均有显著差异(血浆Z值分别为-47.18,-34.41,-33.40,-31.71,-24.38,-20.86和-20.59;PBMCs Z值分别为 -33.17,-16.45,-11.33,-9.45,-5.57,-5.16和-5.45;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治疗缓解期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显著低于感染期(Z值分别为-11.45和-8.53,P<0.05);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组血浆在感染期和缓解期EBV DNA有显著差异(Z=-4.13,P<0.05),而PBMCs中EBV DNA则无显著差异(Z=-0.817,P>0.05)。结论EBV感染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血浆和PBMCs中EBV DNA可作为EBV感染相关疾病有诊断价值的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升EBV感染的诊断能力。

  • 标签: 人疱疹病毒4型,EBV 儿童 DNA载量 血浆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微小RNA-223(microRNA-223,miR-22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表达水平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CHB患者为CHB组和7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HBV-DNA并分析CHB患者miR-223、HMGB1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CHB发生的因素。结果CHB组miR-223、HMGB1、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组miR-223、HMGB1高于HBV-DNA组、HBV-DNA组(P<0.05)。CHB患者miR-223与HMGB1呈正相关(P<0.05),二者与ALT、AST、GGT、TBIL均呈正相关(P<0.05)。miR-223、HMGB1、HBV-DNA是影响CH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iR-223、HMGB1可一定程度反映CHB患者HBV-DNA及肝功能。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微小RNA-223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浆不同EB病毒(EBV)DNA和诱导化疗+放疗、同步放化疗两种治疗方式对Ⅲ期鼻咽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以治疗前EBV DNA1 000拷贝/ml为界,将患者分为高病毒组(EBV DNA≥1 000拷贝/ml,n=53)和低病毒组(EBV DNA<1 000拷贝/ml,n=125),其中高病毒组14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低病毒组30例患者接受了辅助化疗;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诱导化疗+放疗组(n=105)和同步放化疗组(n=73)。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复发率、5年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率。结果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复发34例,占19.10%;死亡29例,占16.29%。诱导化疗+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P=0.01)。高病毒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33.96%(18/53),低病毒组为12.80%(1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P<0.01)。高病毒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复发率[(9.43%(5/53) vs. 1.60%(2/125),χ2=4.15,P=0.04]、远处转移率[18.87%(10/53) vs. 5.60%(7/125),χ2=7.59,P=0.01]明显高于低病毒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14%(18/105),同步放化疗组为21.91%(16/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P=0.43)。178例Ⅲ期鼻咽癌患者5年OS率、DFS率、LRFS率和DMFS率分别为84.68%、72.80%、79.68%和79.54%。高病毒组患者5年OS率(79.25% vs. 92.80%,χ2=6.86,P<0.01)、DFS率(73.58% vs. 88.00%,χ2=5.67,P=0.01)、LRFS率(73.21% vs. 89.24%,χ2=8.32,P<0.01)、DMFS率(65.24% vs. 78.00%,χ2=4.15,P=0.02)均明显低于低病毒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化疗+放疗组患者5年OS率(89.52% vs. 87.67%,χ2=0.15,P=0.70)、DFS率(84.76% vs. 82.19%,χ2=0.21,P=0.65)、LRFS率(80.38% vs. 79.84%,χ2=0.00,P=1.00)和DMFS率(79.52% vs. 81.78%,χ2=0.05,P=0.83)与同步放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4例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7.49%)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2)。高病毒组中,接受辅助化疗患者的5年OS率(93.77% vs. 84.13%)显著高于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3)。结论诱导化疗+放疗能达到与同步放化疗相同的疗效。高病毒与较高的复发率和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对于这些高病毒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强度。

  • 标签: 鼻咽肿瘤 疱疹病毒4型,人 化放疗
  • 作者: 唐玉秀 蒋世海 吕永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8例行肝癌根治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血清HBV DNA量差异,分为高拷贝组30例与低拷贝组48例。比较肝细胞癌患者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HBV DNA阳性率的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处理两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肝功能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3 d、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60.25±28.22)、(201.35±69.12)、(250.52±74.76) U/L,低拷贝组分别为(57.24±20.83)、(144.50±49.25)、(200.21±51.66) U/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20.429、P<0.01,F组间=7.119、P<0.01,F交互=27.547、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53.14±24.23)、(300.30±63.85)、(352.36±60.38) U/L,低拷贝组分别为(57.74±23.13)、(232.56±53.08)、(254.56±58.78) U/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41.476、P<0.01,F组间=50.211、P<0.01,F交互=8.736、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血浆白蛋白分别为(38.13±13.14)、(24.22±8.56)、(20.31±5.37) g/L,低拷贝组分别为(37.93±12.54)、(29.77±9.32)、(25.32±6.43) g/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12.836,P<0.01;F组间=3.608,P<0.05;F交互=16.444,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总胆红素分别为(27.56±6.12)、(37.78±9.45)、(46.56±10.22) %,低拷贝组分别为(25.82±6.38)、(31.11±8.65)、(38.26±9.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10.281、P<0.01,F组间=8.832、P<0.01,F交互=19.114、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高拷贝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3.22±2.21) d,低拷贝组为(10.34±2.5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P<0.01)。高拷贝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 %(14/30),低拷贝组为16.67 %(8/4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在手术前、后HBV DNA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高拷贝HBV DNA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术后的肝功能恢复能力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预后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DNA载量 肝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HIV-1 DNA的动力学变化及影响因素,为HIV-1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德宏州CDC建立的2009-2018年HIV新发感染队列,构建HIV-1 DNA随抗病毒治疗时间动力学变化曲线图。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最近1次随访的HIV-1 DNA量值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发队列113例HIV感染者中,HIV新发感染者占49.6%(56/113),男性、性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分别占53.1%(60/113)、80.5%(91/113)和19.5%(22/113)。抗病毒治疗前,HIV-1 DNA量值较高(>800 拷贝/106 PBMCs);抗病毒治疗1年后,HIV-1 DNA量值迅速下降至<400 拷贝/106 PBMCs;随着抗病毒治疗的持续进行,HIV-1 DNA量值下降不明显,第6年量值仍维持在269 拷贝/106 PBMCs。进行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最近1次随访HIV-1 DNA量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8、基线CD4/CD8和基线HIV-1 DNA量值OR值(95%CI)分别为1.00(1.00~1.00)、0.30(0.09~1.05)和1.01(1.00~1.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HIV-1 DNA量值的OR值(95%CI)为1.00(1.00~1.01)。结论在抗病毒治疗后第1年内,HIV-1 DNA量值下降显著,随后下降到一定水平之后保持稳定,该水平与HIV-1 DNA量值基线密切相关,基线越低,HIV-1 DNA量值水平越低。感染HIV后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控制HIV-1 DNA量值。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抗病毒治疗 脱氧核糖核酸 载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以及与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例健康人,分离出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其分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对患者和健康人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患者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HBV-DNA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而且乙肝患者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HBV-DNA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NK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增加。提示肝脏内的NK细胞能通过分泌IL-10作用于其它免疫细胞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从而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无法有效清除病毒。

  • 标签: 乙型肝炎 自然杀伤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HBV-D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了解乙肝患者HBVDNA与性别、年龄相关性。方法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定量检测乙肝患者HBV-DNA。结果(1)2741例阳性患者中,男1801例,4.82±1.86;女940例,4.79±1.96。(2)2294例患者中,从小到大七个年龄段病毒分别为6.26±1.94、5.85±1.68、5.38±1.97、4.43±1.80、4.44±1.77、4.27±1.61和4.19±1.49。结论男性患者极显著多于女性,病毒也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毒逐渐降低。

  • 标签: 肝炎 乙型 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