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置换关节脱位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实施的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性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每组各30例,于术后第3个月末,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30例观察组患者中,22例优,7例较好,1例良;30例对照组患者中,9例优,12例较好,8例良,1例差。与对照组相比(70.0%),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升高(96.7%),卡方值为6.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置换关节脱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干预 关节脱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特征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或院外接受诊断且出现误诊的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20例患者中,误诊情况后循环供血不足63例,颈椎病23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8例,前庭神经炎6例,其他10例;确诊情况后半规管BPPV68例,前半规管BPPV26例,外半规管BPPV14例,混合型12例。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之间有直接关系,对于此类患者要常规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减少误诊出现。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误诊 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又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是梗死灶内出现继发性脑出血,可成分散状瘀点,也可融合成大片瘀斑,甚至形成血肿,常有梗死区血管再通、血管重建而引起;方法对5例梗死后出血病人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诊断之后,患者一例死亡,余病情均有好转;结论梗死后出血与单纯脑出血不同,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对该问题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改善患者治疗状况,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出血转换 危险因素 影像学特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增强护理,包括家庭护理干预、出院随访、头部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DR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的HDRS和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護理中,采取系统、持续的护理对策,能够取得更有效的临床护理效果。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效果 汉密顿抑郁量表 汉密顿焦虑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老年白内障患者54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70例,观察组选择散光轴做透明角膜切口,对照组选择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切口修复以及上皮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周、4周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散光轴做切口的因矫正了或者部分矫正了角膜散光,术后视力较常规透明角膜切口恢复好。

  • 标签: 老年白内障 散光轴 超声乳化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肥胖与围生期保健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有538例小儿在本院接受体格检查,肥胖组纳入诊断为肥胖的小儿,对照组纳入其余非肥胖小儿,以问卷方式收集两组小儿及其母亲围生期保健资料,分析小儿肥胖与围生期保健的关联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组孕期参加过孕妇学校、产后接受过喂养宣教课程、早产占比低于对照组,巨大儿、孕期增重15kg以上、新生儿期增重过速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孕期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黄疸、早期泌乳、产后乳腺炎、产后糖尿病占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期参加过孕妇学校、产后接受过喂养宣教课程、早产、新生儿期增重过速属于危险因素,其中,前三个属于保护性因素,最后一个属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肥胖密切相关于围生期保健,要在围生期积极宣传保健知识,给予孕产妇的个体化教育,预防小儿肥胖的发生。

  • 标签: 小儿肥胖 围生期保健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05 月收治的 96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传统一般护理措施 +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完成;就组间眩晕护理总有效率以及 HAMA 评分展开对比。 结果: 最终发现,护理前,实验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HAMA 评分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 >0.05 );护理后,实验组 HAMA 评分低于比照组明显( P <0.05 )。 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临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利于眩晕护理效果提升以及 HAMA 评分降低,最终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疾病转归。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64例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93.75%,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耳穴压豆、手法复位联合治疗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越,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耳穴压豆 手法复位 急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以为后期临床研究做参考,尽量减少复发率,保证患者的健康。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试验法、对比法以及文献法等,针对我院的已经确诊并且进行复位治疗的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进行随机电话随访,然后将出现复发现象患者的双温试验结果以及高血压病、失眠症等进行对比,随后在利用二值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以探寻导致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失眠和糖尿病是BPPV再次复发的危险因素,而颈椎病、高血脂症等与复发危险因素没有较大关联。结论导致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再次复发的因素与高血压、失眠症和糖尿病有关,可以作为依据供临床研究作为参考。

  • 标签: BPPV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性激素及关联抗体在诊断不孕不育中的检测价值 。 方法:选择我院自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75 例不孕不育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 ( 设为研究组 ) , 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 75 例健康女性作为参照对象 ( 设为对照组 ) ,两组受试对象均行 性激素及关联抗体 检测,对比两组雌二醇 (E 2 ) 、孕酮 (P) 、睾酮 (T) 、黄体生成素 (LH) 、泌乳素 (PRL) 等性激素水平及抗精子抗体 (AsAb) 、抗心磷脂抗体 (AcAb) 、抗卵巢抗体 (AoAb) 、抗子宫内膜抗体 (EmAb) 等免疫性抗体阳性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 E 2 水平 (50.24 ±3.1 )pg/mL 显著低于对照组 (66.27 ±4.09 )pg/mL ,研究组患者 P (1.69 ±0.37 )ng/mL 、 T (1.24 ±0.22 )nmol/L 、 LH (19.72 ±3.06 )mIU/mL 、 PRL (30.06 ±4.42 )ng/mL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43 ±0.25 )ng/mL 、 (0.92 ±0.13 )nmol/L 、 (11.05 ±2.24 )mIU/mL 、 (16.72 ±1.18 )ng/mL ,研究组 患者 AsAb 、 AcAb 、 AoAb 、 EmAb 等免疫性抗体阳性率 (26.67 % )、 (14.67 % )、 (13.33 % )、 (24.00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0.00 % )、 (0.00 % )、 (0.00 % )、 (2.67 % ),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不孕不育患者 与健康女性性激素及免疫性抗体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提示 性激素 联合相 关抗体 检测 有助于 女性不孕不育症的诊断。

  • 标签: 性激素 关联抗体 不孕不育 诊断 检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采用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采用Semont法进行复位治疗,评价本组患者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44例患者治疗1周后,治愈26例,占59.09%;有效15例,占34.09%;无效3例,占6.82%;总有效率为93.18%(41/44)。本组44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愈22例,占50.00%;有效15例,占34.09%;无效5例,占11.36%;总有效率为88.64%(39/44)。结论改良Semont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半规管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种生化指标与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的关联性。方法同期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实验组)和2型糖尿病无痛风患者(对照组)各一组,每组均为52例,对两组患者的多种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GLU、hs-CRP、LPL、LDL-C、TG、TC、UA等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与hs-CRP、LPL、LDL-C、HDL-C、TG、TC、UA等生化指标密切相关,医生在控制和监测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的发生与发展时,可以充分参考GLU、hs-CRP、LPL、LDL-C、HDL-C、TG、TC、UA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值。

  • 标签: 多种生化指标 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 关联性探讨
  • 简介: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者进行齿残根拔除前可不停药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合理的停药天数。方法:选取需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年龄50~80岁,服阿司匹林100mg/d,服药〉2周);根据患牙牙位分为前牙组、前磨牙组和磨牙组(每组术前不停药、停药3d和5d病例各10例)。拔牙术前以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行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由正常至出血较多分为I~Ⅲ级),评价并比较创面出凝血情况:分析阿司匹林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与不同残根拔除后出血风险的联系:对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探究采用AA诱导值判定术后出血风险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①前牙组病例均为I级:②前磨牙组中3例不停药病例为Ⅱ级,其余病例均为I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为11.5%;③磨牙组中4例不停药和1例停药3d病例为Ⅱ级,其余病例均为I级,AA诱导值的最佳出血诊断界值为16.5%。结论:接受单颗上颌牙残根拔除的服用阿司匹林者,前牙拔除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当前磨牙和磨牙组的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可估计拔牙后出血风险较低,术前可不停药;而AA诱导值分别〈11.5%和〈16.5%时,预计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停药3d。

  • 标签: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率 拔牙 出血 光学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于胎龄儿与胎盘病理学异常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的82例小于胎龄儿母亲胎盘为试验组,正常胎龄儿母亲胎盘8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胎盘情况和胎盘组织学观察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的胎盘情况(如胎盘质量、胎盘体积、脐带附着异常、脐带螺旋增多)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胎盘组织学观察(如合体结节增多、无血管绒毛、绒毛梗死和慢性绒毛炎)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病理学异常是小于胎龄儿出现的原因之一,也能为小于胎龄儿的病因分析提供辅助依据。

  • 标签: 小于胎龄 胎盘病理学 异常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内耳磁共振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进行内耳磁共振水成像、颅核磁共振及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内耳磁共振水成像对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为89.29%,颅核磁共振的诊断阳性率为53.57%,颞骨高分辨率CT的诊断阳性率为62.50%,内耳磁共振水成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结论内耳磁共振水成像能够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提供较为客观的诊断信息,诊断的准确率高,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内耳磁共振水成像 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早期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6~2017.6期间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34例主观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4例同期诊断为典型BPPV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X2=11.715、P=0.001),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X2=6.673、P=0.01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耐受情况上,研究组患者耐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609、P=0.003),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典型性BPPV患者与主观性BPPV患者病理生理基础相同,早期手法复位治疗对主观性BPPV患者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耐受性,具备临床意义与运用价值。

  • 标签: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早期 手法复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性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形成梭形的肿瘤细胞,以及梭形的卵巢癌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选择浆液性卵巢癌组织50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染色较深、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的肿瘤细胞及其分布,连续切片进行细胞角蛋白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54%的低分化(8/13)和18.75%(6/32)的中分化的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染色较深,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其细胞核形态明显不同于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且多分布于细胞密集区域近血管处。而5例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这些梭形的肿瘤细胞。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这些梭形的、细胞核染色较深的肿瘤细胞CK染色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K和vimentin染色可以表现为同时阳性,表明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可表达间叶组织标志物,肿瘤细胞呈间叶细胞分化。结论细胞密集排列区域中央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适应局部缺氧状态,并获得侵袭转移能力。

  • 标签: 浆液性卵巢癌 上皮间充质转换 细胞角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对ESR1和ESR2基因遗传变异和妇女产后抑郁症关联性进行探讨。方法以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分娩,且产后出现抑郁症的9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血液建立数据库,对ESR1、ESR2基因进行SNP搜寻,同时与产妇产后抑郁症表型进行分析,探寻关联性。结果分别在ESR1基因第1外显子以及ESR2基因第6外显子上发现SNP,同时对两个SNP进行基因型判定,用R软件分析关联性,发现ESR1、ESR2与妇女产后抑郁症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ESR1、ESR2基因遗传变异均不是妇女产后抑郁症的主要基因。

  • 标签: ESR1 ESR2 产后抑郁症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14d实验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发生抗抑郁、抗焦虑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够使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鉴于临床应用。

  • 标签: 残余头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剖宫产产妇应用一体化护理后对改善其心理状态以及角色转换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2015年9月~2018年3月时段到我院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根据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划分为对照组(n=50)、观察组(n=50),分别行常规护理、一体化护理,对两组产妇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以及角色转换情况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干预前,比较两组产妇焦虑以及抑郁评分(P>0.05);干预后,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抑郁平更更理想(P<0.05);观察组产妇角色转换的适应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行剖宫产的产妇,在产后实施一体化护理能够有效帮助改善焦虑以及抑郁负面情绪,并促使其尽快转换到母亲的角色,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价值。

  • 标签: 角色转换 心理状态 剖宫产 一体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