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认识的逐渐深入,营养支持已由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肠内支持为主[1]。多项临床研究[1-2]认为,肠内营养无论在营养支持效果、费用、安全性还是可行性上都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鼻胃管在临床管饲的应用中最为普遍。鼻饲术(nasogastricgavage)是通过鼻胃管经鼻腔插入胃肠道,从管内输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

  • 标签: 鼻胃管 位置判断 喂养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传统置入法存在失败率高、易导致并发症等问题;鼻胃管插入后,对其位置的确认是胃管置入术的重要环节,其置入深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后期的营养、给药能否成功,误入气管则会导致其他并发症。本文对改良胃管置入法、胃管位置的确认法进行综述。

  • 标签: 胃管置入术 位置确认 改良法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鼻胆管套取方法与留置时间对患者生理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某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X线透视下分别采取导丝套取导丝法及导丝套取尿管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比较两组导丝或尿管进入口咽部及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导丝圈套取导丝或尿管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导出鼻胆管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操作时间、刺激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62例,导丝进入口咽部的一次成功率93.55%(58/62)、平均置入1.06±0.25次,进入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95.16%(59/62)、平均置入1.05±0.22 次,一次套取成功率98.39%(61/62)、平均套取1.02±0.13次,导出鼻胆管一次成功率100.00%(62/62),平均操作22.56±4.43s,刺激程度评分1.18±0.43分,并发症发生率9.68%(6/62),包括:恶心6例,呕吐1例,黏膜出血1例。对照组54例,尿管一次置入成功率72.22%(39/54)、平均置入1.35±0.62次,进入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81.48%(44/54)、平均置入1.22±0.50 次,一次套取成功率87.04%(47/54)、平均套取1.13±0.34次,导出鼻胆管一次成功率96.30%(52/54)、平均导出1.04±0.19次,平均操作52.96±13.60s,刺激程度评分1.44±0.66分,并发症发生率18.52%(10/54),包括:恶心6例,呕吐3例,黏膜出血2例。两组相比,研究组导丝进入咽喉部的置入次数、进入导丝圈的置入次数、套取导丝的次数、操作时间、刺激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鼻胆管导出次数低于对照组,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方法对83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术,观察导管终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与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的留置时间分别为(25.32±17.98)d和(5.60±3.10)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时,1.37%的患儿发生导管终端周围皮肤肿胀发红,而终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时,发生率为7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导管终端位于上述2位置时,患儿在静脉炎、堵塞、败血症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的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置管时应尽量使导管终端置入上腔静脉。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终端 留置导管
  • 简介:摘要:新生儿行为与神经发育的关联一直是神经科学和发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新生儿行为与神经发育之间的关系。我们分析了新生儿行为表现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密切联系,包括出生时的自主行为、感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运动技能的习得。我们重点关注了环境因素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探讨了母婴互动、早期刺激以及社会环境对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作用。我们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行为与神经发育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新生儿行为 神经发育 环境因素 母婴互动 早期刺激
  • 简介: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1]。这一工作模式,使护理人员的角色由传统的生活照顾和治疗的协助者,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者。建立新的护士角色,实施新的护理模式,已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系统化整体护理 护士角色 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护理观 护理工作者 护理程序
  •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的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和P/R比值的平均数及95%的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的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的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的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图 导管尖端定位 筛检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置管体位在PICC导管尖端中对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妇瘤外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不同置管体位干预方式随机分为进行抱头法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传统外展平卧位置管患者为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的置管导管异位率、生理应激反应、留置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实施PICC置管后,导管的异位率0例(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20.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感染等发生率1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例(18.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瘤外科肿瘤患者,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抱头法干预的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明显提升导管复位成功率,改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导管 尖端位置 置管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68例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3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眩晕程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眩晕残障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SF-36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改善BPPV患者的眩晕程度,提高生活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BPPV患者 综合护理 眩晕程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组,普通组采取常规护理,探索组采取综合护理,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康复情况(BBS、DHI)。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BBS、DHI对比对比,p>0.05;护理后,探索组BBS、DHI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探索组护理满意度比普通组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BPPV患者的干预效果好,患者眩晕病症有一定改善,进一步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BPPV 满意度 康复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把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时间段本科收治的50例行PICC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X射线胸片定位PICC尖端位置,观察组B超引导下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对比两组定位效果。结果:观察组定位时间、定位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至临床。

  • 标签: B超引导 腔内心电图 PICC尖端定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的眩晕患者共40例,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用心理护理,将两组眩晕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眩晕状态评分优于参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心理护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 眩晕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并探讨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定期变换对减少气道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及对症治疗、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不进行定期变换,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均进行定期变换。观察并评估气管插管后第5d、第10d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周边气道黏膜红肿、破溃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相关标准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第5d、10d的气道粘膜红肿、破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气管插管 套囊位置定期变换 气道黏膜损伤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系统护理干预对于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康复的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1月的53例BPPV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纳入27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纳入26例,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评价组间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HI、VSI更低,P<0.05。结论:对BPPV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尽快减轻眩晕程度、残余症状,有临床借鉴意义。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三高”因素与冠心病发作之间关联,为冠心病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研究时间: 2018.4-2019.4 ,观察组为 100 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为 100 名健康志愿者,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水平以及生活习惯。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血脂以及血糖水平较对照组均存在异常,观察组不良生活习惯占比高于对照组, P 均< 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三高”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冠心病发作,冠心病治疗与护理期间需要重视对“三高”以及患者生活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作。

  • 标签: “三高”因素 冠心病发作 关联 性 护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外科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感染控制的关联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50)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普通护理,实验组(n=5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比较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实验组的感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质量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胃肠外科手术室 护理质量 感染 分析。
  • 简介:对中层转换理论这个"元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并对该理论的历史背景、目标、主要的概念以及衍生的一些应用理论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报道介绍中层转换理论在刚出院老年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和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期对未来中国护理理论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层转换理论 护理理论 护理应用 乳腺癌心理韧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