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治疗情况与围生儿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51例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8例在孕20周内确诊并及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早期治疗组;有59例在孕20周及以后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晚期治疗组;剩余44例妊娠期并未发现合并隐性梅毒,在分娩后才确诊,将其记为未治疗组。对比各种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围生儿总不良预后发生率,存活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Apgar评分。结果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胎儿窘迫和总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且早期治疗组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3组存活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治疗组评分均最高,晚期治疗组评分均次之,未治疗组评分均最低。结论对妊娠合并隐性梅毒在妊娠期实施抗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围生儿的预后,且早期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妊娠 隐性梅毒 围生儿 预后 临床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前治疗对妊娠结局及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孕妇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在孕早期(<20周)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孕中期和孕晚期(≥20周)给予治疗,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母婴RPR滴度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产妇的正常分娩率为6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29%,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母婴RPR滴度<18的百分比为92.86%,实验组母婴RPR滴度<18的百分比为78.57%,实验组母婴RPR滴度<18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治疗中,在孕早期对孕妇进行干预后,能够明显提升孕产妇的正常分娩率,降低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提升了母婴生存质量,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妊娠 梅毒 结局 母婴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婚前梅毒检查,了解婚前梅毒感染状况,为梅毒感染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我院婚前医学检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参与婚前检查的检查者之中查出梅毒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检出早期梅毒的进行分析治疗,采用青霉素滴注的方法。并要求其在治疗后的1、3、6、9以及12个月后回院复查,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其中检测出早期梅毒的检查者有80例,约占总检查人数的4‰左右,其中男45例,女35例,婚前梅毒患者在检查者中占据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仍需引起注意,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转阴者高达64例,占80%,其余病例仍在回访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婚前医学检验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孕前实行梅毒检测,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减少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有效措施,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对杜绝传染病的传播,实现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婚前检查 梅毒患者 感染。
  • 简介:本文就误诊的36例二期梅毒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皮肤科门诊从1998-01~2001-10诊治了在外院误诊为手足疣、玫瑰糠疹、副银屑病、银屑病、脓疱疮、环形红斑、扁平苔癣、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36例早期梅毒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68岁,病程1周~3个月.头面额部脓疱及全身丘疹1例,腰部及外阴环形红斑1例,外阴生殖器及肛门红褐色荤样斑块3例,躯干及四肢银屑病样皮疹5例,全身副银屑病样皮疹3例,掌跖部暗红色鳞屑斑6例,掌跖红斑伴躯干玫瑰疹8例,躯干斑丘疹4例,生殖器溃疡5例.

  • 标签: 早期梅毒 误诊 血清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重点。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青霉素钠静脉足量治疗。结果经过正规足量治疗所有患儿均滴度转阴,症状体征消失。结论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拓宽诊断视野。常规开展孕期和新生儿梅毒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先天性 梅毒 诊断 治疗成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种梅毒检验的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方法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2例患者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的220例非梅毒人员为对照组。用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以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给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检测,并对三种检测方法的准确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TRUST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比ELISA和TPPA低很多,而且在阴性检出率及阳性检出率方面,ELISA和TPPA也比TRUST低很多,在差异性方面比较明显,因此,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阳性检出率方面,Ⅰ期梅毒及早期梅毒TPPA比较高,而TRUST和ELISA则比较低;此外,Ⅲ期梅毒及Ⅱ期梅毒ELISA的阳性检出率也比较高,而TRUST和ELISA则比较低,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合用于梅毒疗效观察检测的是TRUST,适合梅毒标本的大批量检测的是ELISA,且有着比较高的准确率,适合TRUST和ELISA检出标本的验证性检测的是TPPA。三种检测方法的相互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得到有效减少,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梅毒检验 梅毒螺旋体 结果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VCT患者的HIV、HCV与梅毒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本中心性艾科VCT门诊进行HIV检测、HCV检测及梅毒检测的患者共627例,依照患者年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年龄小于等于20岁,共197例;Ⅱ组年龄介于21岁与30岁之间,共175例;Ⅲ组年龄介于30岁致40岁之间,共151例。Ⅳ组患者年龄介于40岁至50岁之间,共104例。对四组患者采用ELISA检测,对HIV初筛检测呈阳性进行艾滋病验证检测。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检验。结果男性患者血清抗HIV检测与血清抗梅毒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血清抗HCV检测的阳性比例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血清HIV、HCV、梅毒抗体检测阳性患者集中于20岁至30岁与30岁至40岁两个年龄区段。而低于20岁与超过40岁的年龄区段人数略少。结论艾滋病与性病的防治应重点针对青壮年。但也不能忽视少年与老年。

  • 标签: 自愿咨询检查 性病 艾滋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本院受血者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为本院输血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资料,并为估算湘北地区非目标人群及其不同性别和年龄段艾滋病、梅毒的感染情况提供便捷依据。方法对18326例受血者在输血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艾滋病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HIV初筛阳性者送本地疾控中心进行确认实验,并收集资料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30岁以下年龄为青年组,30-55岁年龄为中年组,,55岁以上年龄为老年组。结果本次研究中选取样本资料的艾滋病、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5%、3.52%,合并感染3例。其中男女性HIV阳性率分别为0.16%、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01%,2.98%,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HIV阳性率分别为0.15%、0.14%、0.15%,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中、青各组梅毒阳性率分别为4.46%,4.08%、1.74%,青年组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讨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病原血清学检测,能直观地掌握患者感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护与治疗,并对估计本地区非目标人群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有参考意义。

  • 标签: 艾滋病 梅毒 性别 年龄 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妊娠梅毒患者54例,在自愿情况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措施,观察组给予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措施,对比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足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早产率、死胎率、先天梅毒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梅毒患者采用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产科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梅毒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 治疗效果 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将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应用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分析其临床检测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实验组及参照组,测定2组受检者的CD3数值、CD8+数值、Th2数值、CD4+数值、Th1数值、Tc数值、Ts数值、NK数值。结果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3数值、CD8+数值、Th2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未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Ts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更高,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实验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CD4+数值、Th1数值、Tc数值、NK数值对比参照组健康体检者更低,P<0.05,展示统计学数据参比意义。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呈现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低的情况。

  • 标签: 梅毒血清固定 细胞免疫功能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LISA法筛查梅毒抗体假阳性的结果。方法先用ELISA法检测8506例患者血清,再用TPPA及WB实验检查阳性标本,以分析假阳性的结果。结果ELISA法检出的阳性标本有324例,其中老年组中204例患者是阳性,中青年组中120例患者是阳性。老年组中,经TPPA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98例,假阳性率是2.94%,经WB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91例,假阳性率是6.37%,经数据分析,TPPA法与WB法的假阳性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中,经TPPA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17例,假阳性率是2.50%,经WB法检测发现,阳性为115例,假阳性率是4.17%,经数据分析,TPPA法与WB法的假阳性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增加梅毒检测准确率,在ELISA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用WB法或TPPA法再次进行复查。

  • 标签: ELISA法 梅毒抗体 假阳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剖宫产时的危险因素,并为其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及相应医护人员,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0名患者,实施相应组别手术的医护人员分为医护人员对照组和医护人员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时进行常规手术操作流程,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时分别进行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职业防护措施,对比分析在两组患者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危险因素和职业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未检查到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对照组有2例在应该粘贴相关标识处未标明或标识不清、3例防护意识不到位,3例防护制度不健全,3例发生职业暴露后未及时处理,观察组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手术全程中,无手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对照组有2例医护手术人员沾染羊水、3例出现手套破损,3例出现沾染体液、3例出现锐器划伤,3例出现感染。观察组发生职业暴露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剖宫产时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锐器划伤,沾染孕产妇的分泌物、羊水、血液等,做好剖宫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防护措施有利于加强职业防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妊娠合并梅毒 剖宫产 危险因素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7年8月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甲基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分析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结果TRUST检测后敏感性为91.18%,特异性为63.64%,,检出率为81.58%;ELISA检测后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66.67%,,检出率为97.73%,TRUST检测法和ELISA检测法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梅毒螺旋体感染进行检测,准确性更高。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法 螺旋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53例,均行ELISA法和TRUST法检验,观察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53患者经TRUST检验诊断为梅毒螺旋体感染阳性46例、阴性7例,诊断的准确为86.79%;经ELISA检验诊断为梅毒螺旋体感染阳性52例、阴性7例,诊断的准确率为98.11%,统计学比较后,准确率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ELISA法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准确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临床检验价值。

  • 标签: 梅毒螺旋体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基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2007—2017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遏制梅毒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达到逐年降低祁阳县梅毒发病率的目的。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祁阳县2007-2017年梅毒疫情资料,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分析。结果祁阳县2007-2017年共报告梅毒591例,发病率在2.72/10万—7.77/10万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祁阳县29个乡镇、街道都报告了梅毒病例。591例病人中男女为1.011,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其次是20—30岁、40—50岁,三个年龄组共占发病总数的61.46%。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占发病总数的49.58%。而病毒分型以隐性感染最多占总数62.94%。结论祁阳县梅毒发病水平低于全国和全国其他省、市,但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上升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开展早期梅毒筛查。

  • 标签: 梅毒 性卫生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检验科2016年12月~2018年3月之间接收的320例梅毒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样本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结果经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验结果的血清样本阳性率、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的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准确性较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更高,适合在临床大量梅毒样本筛查中应用。

  • 标签: 梅毒检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梅毒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对其治疗效果。方法样本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梅毒患者,遵循无差异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患者,对照组患者为苄星青霉素患者,每组40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各项指标差异较大,并且从数据差异上分析,观察组较佳(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证明,对梅毒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推广。

  • 标签: 梅毒 苄星青霉素 头孢三嗪 内分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哈尔滨市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愿咨询检测(VCT)求询者人群,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检测结果,为掌握当地艾滋病和梅毒流行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阿城区2012—2016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VCT点上报的HIV感染者和梅毒阳性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5年共有自愿咨询VCT者423人接受了咨询和检测,共检出HIV抗体阳性15例(3.5%),梅毒TP抗体阳性40例(9.46%),梅毒TRUST抗体阳性32例(80%)梅毒抗体阳性咨询者的HIV感染率(9.37%,3/32),高于梅毒抗体阴性者(7.42%29/391)感染率。结论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VCT自愿咨询者中,性接触为主要的高危行为,需重点加强预防控制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和梅毒的措施。同时VCT自愿咨询有利于早期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及梅毒感染状况,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自愿咨询检测服务。

  • 标签: VCT自愿咨询 HIV 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中心接收的100例梅毒患者,所有梅毒患者的收取时间为2017年1月2日-2018年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梅毒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梅毒患者),分别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对比2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梅毒患者的检出率96.00%高于对照组检出率60.00%(P<0.05)。结论通过将梅毒患者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进行对比后,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梅毒检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在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期间,根据患者的治疗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使用抗生素时间、腹痛持续时间、住院天数以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使用抗生素时间和腹痛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其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少,疾病复发概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手术治疗在阑尾炎治疗中的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值得在今后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 标签: 手术治疗 阑尾炎 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