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生儿预后的临床关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生儿预后的临床关系探讨

赵丽萍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治疗情况与围生儿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51例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8例在孕20周内确诊并及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早期治疗组;有59例在孕20周及以后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晚期治疗组;剩余44例妊娠期并未发现合并隐性梅毒,在分娩后才确诊,将其记为未治疗组。对比各种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围生儿总不良预后发生率,存活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Apgar评分。结果: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胎儿窘迫和总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且早期治疗组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3组存活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治疗组评分均最高,晚期治疗组评分均次之,未治疗组评分均最低。结论:对妊娠合并隐性梅毒在妊娠期实施抗梅毒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围生儿的预后,且早期治疗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妊娠;隐性梅毒;围生儿;预后;临床关系

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是指由于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呈现流行趋势,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梅毒的潜伏期为3-4周,一旦发生梅毒感染,将会造成外阴部、阴道黏膜以及宫颈黏膜发红、溃疡,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危害严重[1]。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时确诊的难度较大,很容易因此影响最佳的治疗时机。但是目前关于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生儿预后的临床关系研究尚少。鉴于此,本研究特对在不同时期确诊并治疗的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医院产科2010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151例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8例在孕20周内确诊并及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早期治疗组;有59例在孕20周及以后确诊并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记为晚期治疗组;剩余44例妊娠期并未发现合并隐性梅毒,在分娩后才确诊,将其记为未治疗组。早期治疗组中年龄范围22-37岁,平均(30.4±3.8)岁,均为单胎;晚期治疗组中年龄范围22-39岁,平均(30.1±3.7)岁,均为单胎;未治疗组中年龄范围20-37岁,平均(30.4±3.8)岁,均为单胎。组间临床资料经对比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早期和晚期治疗组患者均在妊娠期间确诊后开始治疗,给予苄星青霉素臀部肌肉注射,剂量为240万U,每周1次,连续3周,在妊娠28周后需要在注射1次;若发现对苄星青霉素过敏,则需要改用红霉素口服,剂量为500mg,每天4次,连续口服2周;未治疗组均在临产时急诊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并拟定在产后给予抗梅毒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各种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围生儿总不良预后发生率,存活新生儿出生1min和5minApgar评分,其中将妊娠28周至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成为围产期,此阶段胎儿或新生儿记为围生儿,不良预后包括胎儿窘迫、胎儿窒息、新生儿畸形、新生儿死亡;Apgar评分包括脉搏、肌张力、皱眉、呼吸和肤色,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认为新生儿状态越理想。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为统计学工具,利用其中的t、检验两样本计量()和计数(%)资料,多样本计量资料以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围生儿不良预后发生情况对比

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胎儿窘迫和总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且早期治疗组均明显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其余围生儿不良预后发生情况对比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妊娠合并隐性梅毒不仅会危及孕产妇的健康,同时也会给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与正常孕妇相比较,妊娠合并隐性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显著升高,围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约为正常孕妇的25倍,可知妊娠合并隐性梅毒对母体和围生儿的健康均可产生严重的影响,间接提示人们应当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引起重视[2]。但是由于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很难及早确诊并保证在妊娠期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而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仍较高。

本研究中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胎儿窘迫、总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且早期治疗组数据均低于晚期治疗组,提示对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及时给予治疗能够降低胎儿窘迫和总围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此外每2组间存活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若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会危及新生儿的状态。研究认为[3],对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来说最好的治疗方案并不是终止妊娠,而是应用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阻断梅毒的传播,还可避免传染给围生儿,改善血清学指标,提升人口素质。此外,在妊娠期还应当加强检测,争取尽早发现妊娠合并隐性梅毒的情况,并及时接受治疗,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风险[4]。

综上,建议对妊娠妇女定期检测是否感染梅毒,以便及早确诊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并保证及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从而能够保证显著改善围生儿结局和新生儿状态。

参考文献:

[1]秦媛媛,杜鹃.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生儿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5):105-107.

[2]孙翠玲,张素英.妊娠合并梅毒126例妊娠结局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4,41(1):41-43.

[3]曾祥悦,张小香,邓映秋,等.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治疗与围产儿预后关系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5,15(12):66-68.

[4]许静,郭哲.南阳地区143例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5,30(6):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