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护理意外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输液护理,研究组患儿在给予常规输液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儿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反复穿刺、液体渗漏及针头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护理意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护理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24例急诊患者以及1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112例。风险管理组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风险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应急措施以及各项风险评估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失以及护理投诉等风险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换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08例(96.4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0例(80.3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更加利于患者所广泛接受。

  • 标签: 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并提出护理对策,为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从中选择40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对比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前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实施风险管理前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0%(观察组)、72.50%(对照组),对比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值<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由于人为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导致血液透析期间出现风险事件,因此,加强血液透析护理风险对策非常重要。

  • 标签: 血液透析 护理风险 护理对策 分析
  • 简介:摘要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很易发生冲动伤人、跌倒、吞食异物、烫伤、噎食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怎样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产科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作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并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作为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各选取120例产科患者,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产后护理不良事件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于产科护理中能有效规避护理不良事件,保障护理质量,使患者获得周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建议推广。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临床护理 PDCA循环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精神科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无惩罚上报制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6年在精神科使用常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17年使用无惩罚上报制度,将2016年所选取的资料作为对照组,2017年选取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上报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对比分析两组的资料后发现,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并且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以及及时上报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的管理当中使用无惩罚上报制度,能够为之有效的增加精神科的护理质量以及安全管理水平,最终使护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

  • 标签: 无惩罚上报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 管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护理风险,并找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方法调查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措施,并于2015年进行实施,收集一年以来的实施效果,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后,内科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结果在本次临床研究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中主要出现了病情观察不详、药品使用错误、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感染、疾病监护不周以及意外坠床风险,其中观察组患者每一风险出现的概率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为97.4%,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仅为91.6%。结论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坠床、疾病监护力度不够的风险,基于此,医院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做好护理风险预防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内科护理效果。

  • 标签: 内科护理 风险分析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急诊科优质护理与改善护理风险问题。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诊科室患者,并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改善后的优质护理,并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室患者实施改善后的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十分显著。改善后的优质护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问题的发生率,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优质护理 护理风险 改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ICU病房中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共有62例患者,每组31例。对研究组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且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ICU病房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ICU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实施前馈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投诉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事件发生比例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更高,组间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模式能够改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比例,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前馈控制 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住院患者中应用预警性护理管理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的控制作用。方法以300例住院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预警性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和预警性护理管理,对比坠床、跌倒、院内感染发生率,投诉率和满意度。结果预警性组坠床、跌倒、院内感染发生率均远低于参照组,且前者投诉率远低于后者,总满意率远高于后者,对应比较均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2组护理满意度分布情况对比也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住院患者实施预警性护理管理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改善其满意度。

  • 标签: 预警性护理管理 住院患者 护理不良事件 投诉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患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儿科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例数各为45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儿科基础护理,观察组行风险防范式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及操作规范)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且基础护理及操作规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儿科患儿行及时有效的风险防范式护理措施,能够同时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儿科 护理管理 风险防范式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急诊内科接诊的病患7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甲、乙两组(n=38)。甲组实行风险管理护理,乙组实行常规管理护理。分析两组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比较护理管理评分等指标。结果甲组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2.63%,明显比乙组的18.42%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护理管理评分明显比乙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应用风险管理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 标签: 风险管理护理 应用价值 急诊内科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ICU患者,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等护理质量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产科患者84例,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例数均为42例,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检验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4.76%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3.81%,实验数据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十分理想,对加速疾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产科 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 满意度 依从度 护理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标识在临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标识组,各45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护理管理完成护理任务,标识组在常规组护理管理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管理,并比较护理标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应用护理标识进行入院临床护理风险管理后,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86%)明显低于实施前(12.86%)。结论护理标识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标识 护理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实施品管圈前后半年的血透资料,统计不良事件,对比实施品管圈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中,实施前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实施期间采取的是品管圈护理。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护理理念应用于血透室护理中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血透室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监护是工作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人员不仅应该对病人的情况有非常详细的了解,同时还应该有较强的护理经验以及耐心和细心,在病人发生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能够给出及时的解决策略,尽可能地让患者尽量少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让患者能够更快的恢复到健康状态。本文主要对患者在日常住院期间发生的坠床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可导致患者坠床的几点重要因素,并且提出了对应的预防措施。希望各位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注意到这几点,有效地预防病人坠床。从各方面入手降低意外危险给患者带来的伤害,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 标签: 护理工作 患者 坠床事件 原因分析 预防及解决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传染病护理管理中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效果。方法我院传染科从2015年6月开始正式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实施1年后观察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相比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前,实施后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提升,护士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染病护理管理中,通过使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方法可明显提升不良事件上报率,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 标签: 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2月来我院治疗患者85例,运用单双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风险管理。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低于对照组19.0%,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风险管理 护理管理质量 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