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脑梗塞急诊静脉效果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选择于2009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爱通立rt-PA静脉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90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指标,根据疗效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mRS0~1分)预后不良组(mRS2~6分),对影响效果和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发病至间隔时间、前血糖、前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房颤、CT早期缺血改变及爱通立rt-PA剂量是影响效果的7大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间隔时间、前血糖、前ESS评分、爱通立rt-PA剂量是效果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发病至间隔时间、前血糖、前欧洲卒中量表评分、爱通立rt-PA剂量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爱通立rt-PA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导管直接(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下肢挤压驱、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取栓术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COCKET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萘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并就其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系统随机选取,回顾性地研究分析近些年来我院收治的300例人工流产患者,并将复方萘用于治疗中,分析运用复方萘对流产患者治疗产生的效果。结果运用复方萘人工流产患者进行处理后,宫颈明显松弛,容易扩张,易于手术,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药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将复方萘用于人工流产,其效果明显优于同类药物,具有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复方萘普生栓 人工流产 临床效果 对照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早期临床参考指标提示再通病例,通过后近期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再通情况。方法2011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冠心病STEMI33例,其中下壁MI9例,下壁和后壁MI18例,广泛前壁MI3例,前壁MI3例,没有禁忌症。早期进行(选择尿激酶30例,3例)有效,后近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完全再通3例,狭窄再通18例,仍有血管完全闭塞12例。结论冠心病STEMI早期治疗仍是冠心病STEMI再灌注治疗有效方法,治疗通过侧枝循环及微循环的再通,可使部分罪犯血管未再通AMI患者获益。

  • 标签: 冠心病 STEMI 溶栓 冠脉造影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尿激酶治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0年12月份至2011年12月份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展开尿激酶治疗,对病患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研究50例病患中,经尿激酶治疗之后,有46例病患的冠脉再通,再通率高达92%。有4例病患出现轻微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8%。有2例病患是由于梗死面积比较大,致使心源性休克病发肺水肿死亡,总的病死率为2%。结论临床应用尿激酶治疗法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疗效令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心肌梗死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将本中心收治的15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共有68例患者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0.67%。对照组共有33例患者的治疗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为44%。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不仅能够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还能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值得临床的推广实践。

  • 标签: 脑梗塞,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原位取手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AVF成熟并使用后发生血栓栓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2组均行原位取术和内瘘吻合术,对照组在手术1月后使用内瘘,而实验组在术后1周内即开始使用内瘘,比较2组内瘘1年内的血流量、使用时间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流量,均达到235mi/min及以上,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2组患者的内瘘使用时间均超过了1年;对照组出现8/25(32%)例动脉瘤、9/25(36%)例吻合口狭窄,实验组出现2/25(8%)例动脉瘤、3/25(12%)例吻合口狭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3.125,2.741,P均〈0.05);皮下血肿对照组7/25(32%)例,实验组5/25(20%)例2组无统计学意义(x2=0.110,P〉0.05);2组均未出现血管阻塞。结论AVF原位取术后的早期使用不会损伤血管,影响伤口愈合,并可保证良好的血流量,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动脉介入治疗和非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介入组和非介入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h、6h、3d以及7d后NIHSS评分,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7d后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介入治疗组在治疗7d后比非介入治疗组的NIHSS评分要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介入治疗和非介入治疗两种方式对治疗脑梗死都有疗效,而脑梗死患者通过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介入治疗的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介入 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解有计划的指导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并给予重组人纤酶原激活剂(r-PA)药物静脉的90例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指导,治疗,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锻,为更好地围期的康复指导探索经验。结果90例患者再通率高达91.11%,且密切观察康复指导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讨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通过静脉的患者,进行有计划地康复指导,对预后非常有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康复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塞继发癫痫患者的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和临床关系等进行探讨。方法对64例被确诊为脑梗塞继发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和临床加以分析。结果脑梗塞继发癫痫的早期发作占68.7%,强直阵挛发作是脑梗塞继发癫痫的主要发作类型;31.2%的为迟发性发作,其中又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要发作类型。病灶部位脑梗塞继发癫痫关系密切。普遍性慢活动基础上局限性满活动明显以及痫样放电是早期发作脑电图的主要表现,痫样放电是迟发性发作脑电图的主要表现。结论脑电图从临床上看,不管是对脑梗塞继发癫痫的诊断,还是对癫痫灶定位方面都具有相关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继发癫痫 发作类型 脑电图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到2012年11月100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和临床观察。结果出院时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7例,中残28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手术减压过快、低灌注及治疗措施不当等有关。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伤及并发伤、正确的手术方式、保持有效的脑灌注、早期应用钙拮抗剂、腰池引流血性脑脊液等对防治外伤性脑梗塞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创作性脑梗塞 预防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梗塞的发病率预后情况。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3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病史调查随访,并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并脑梗塞患者、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31.25%85.71%,两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分别为3.13%14.29%,两组患者病死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容易并发脑梗塞,症状严重,且预后差、病死率高,把握每一疾病并发脑梗塞的原因,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老年糖尿病 高血压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尿激酶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血塞通等药物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尿激酶行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中,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h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尿激酶 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静脉输液过程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门诊接受静脉注射的8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进行舒适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的穿刺次数、输液不良事件、配合程度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配合程度、不良事件及家属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静脉输液过程进行舒适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是一种质的推广的临床护理方法。

  • 标签: 舒适护理 儿童 静脉输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胺酮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探讨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2009年小儿疝修补术192例患儿实施氯胺酮静脉麻醉方法,观察患儿的麻醉效果及术后的恢复状态。结果患儿在术中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及肌震颤。麻醉五分钟后都引起脉博-氧饱和度下降。持续5-15分钟,SPO2下降后均值仍在正常范围。但有十例患儿低于正常,出现轻度的呼吸暂停及呼吸抑制,发生低氧血症。有五十七例患儿发生轻重不等的术后呕吐,这五十七例患儿术中及术前未给予氟哌利多,苯二氮卓类或吩噻嗪类药物。关键词凡经静脉途径给药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统称为静脉全麻药。氯胺酮为其中的一种。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虽然有精神副作用,但较轻。因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故仍有使用的价值。单次注射后药代参数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患者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肠炎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应用培氟沙星治疗,治疗3d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明显大于对照组(82.5%),且P<0.05;②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观察组在止泻时间和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方面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③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患者疗效显著,且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阿奇霉素 急性肠炎 应用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2年第3期)、CBM、CNKI、VIP及WanFangDate数据库,全面收集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4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比较,胺碘酮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术后RA的总发生率[RR=0.60,95%CI(0.48,0.74),P〈0.00001]和室颤发生率[RR=0.47,95%CI(0.26,0.85),P=0.01],且不影响术后冠脉再通率[RR=1.00,95%CI(0.88,1.15),P=0.94],但不能降低术后病死率[RR=0.33,95%CI(0.10,1.09),P=0.0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胺碘酮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但未能降低病死率。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RCT结果加以验证。

  • 标签: 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灌注 心律失常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