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肺透明病治疗当中,将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与NCPAP联合应用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收治的58例患肺透明病的新生儿患儿为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分别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与此基础上的NCPAP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接受不同方式治疗之后的临床指标。结果联合组患儿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单一组患儿,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患有肺透明病的新生儿患儿治疗来讲,将NCPAP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结合应用的效果较好,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肺透明膜病 NCPAP 新生儿 活性物质 表面 肺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不同胎龄新生儿肺透明病(Newbor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患儿当中的效果。方法:将NRDS患儿72例根据胎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不同胎龄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患者中应用塑体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本院开展放射治疗的6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以硬币法将各30例患者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体位固定使用真空垫,研究组体位固定使用塑体。对比两组的摆位误差值、固定精确度。结果:研究组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值均比对照组小(P<0.05)。研究组的固定精确度(96.67%)比对照组(76.67%)高(P<0.05)。结论:在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患者中应用塑体体位固定技术可以缩小摆位误差,提高体位固定的精确度,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损伤。

  • 标签: 胸腹部肿瘤 热塑体膜 放射治疗 体位固定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细菌生物(BBF)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在45枚钛板表面建立SA的BBF后,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15枚钛板。其中两组随机选取10枚钛板分别置于0.25%、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中作用5min,另外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各组中的其余5枚钛板经超声裂解后做细菌培养,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3组活菌率比较以SPSS17.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不同层的活菌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培养24h后成熟BBF中层活菌率为(67.4±1.1)%,底层活菌率为(39.4±2.2)%。中层和底层的BBF活菌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35.81,P〈0.01)。0.5%、0.2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分别为(66.7±1.4)%,(38.2±3.2)%、(66.5±1.0)%,(39.1±2.4)%;0.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与0.2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0.25%和0.5%聚维酮碘组钛板经超声裂解后的血平板细菌培养均可见SA菌落形成。结论0.25%、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钛板表面SA的BBF作用5min无明显抗菌活性。

  • 标签: 葡萄球菌 金黄色 骨板 生物膜 聚维酮碘 抗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术中刮刀的具体应用以及其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采取资料分析法,针对40例患有视网膜脱离病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将手术过程中是否联合内界剥除,可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20例,对照组20例,手术之后均采用填充硅油进行治疗,在患者玻璃体手术三个月之后以及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使用oct观察瘤的患者视网膜水肿以及视网膜瓣膜情况,记录患者视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之后,玻璃体切除患者术后三个月oct见黄斑视网膜前形成者中,实验组有0例,对照组有3例,且对于存在黄斑水肿的患者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5例,硅油填充之后网膜复位率中实验组为89%,对照组为90%,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视网膜前,黄斑水肿者实验组为5.3%,对照组为14%,最终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者术后相比术前视力有所提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利用磨刮刀进行内界剥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黄斑前发生概率,并且对于黄斑水肿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膜刮刀 内界膜 剥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肺透明病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对患儿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研究组,42例/组,对照组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组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24h血气指标水平、治愈率、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等血气指标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4h,研究组患儿PaO2水平、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PaCO2水平、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透明病新生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机体血气指标水平和提高其疾病治愈率,同时还能降低其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nSIMV联合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84例肺透明病新生儿均分成实验组(nSIMV联合PS治疗)、对照组(nCPAP联合PS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病效果显著。

  • 标签: 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肺透明膜病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弹性新型肛瘘探针在马蹄形肛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于2017年3月到2021年3月在某院行马蹄形肛瘘手术的患者进行分为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各20例,实验组术中使用订制的弹性新型肛瘘探针,对照组1术中使用长15cm的普通传统实心圆头探针,对照组2术中使用10%亚甲蓝溶液,对3组患者的探查准确率情况、手术时间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情况、术后半年复发率情况、临床治疗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的探查准确率与对照组1、对照组2比较可知,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与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与对照组2,术后半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与对照组2,临床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与对照组2,三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弹性新型肛瘘探针 马蹄形肛瘘 探查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肺透明病的新生儿34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2月-2019年3月间,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比对,一组为采取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的常规组,一组为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的联合组,分析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新生儿肺透明病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联合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探针技术(vesselprobe,VP)对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性质的能力,并与常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相比较。方法35例颈部血管CTA证实有颈动脉斑块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VP重组,以自动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密度。获自VP的全部测量数据是回顾性分析的,并与MPR、CPR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VP与MPR、CPR在探测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确定斑块性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有斑块血管共84支,累及范围介于5.0~59.0mm。大多数患者以局限性、混合性斑块及轻度血管狭窄为主。结论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高,VP自动分析血管快速、可靠,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累及范围及斑块性质,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探针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生物素探针分子杂交检测血清乙肝病毒 DNA的结果。方法 针对 60例不同人群乙肝病毒经 RPHA、 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五项指标后分为三组,分别为 HBsAg,HBeAg,抗 -HBC三项阳性组( n=24);单项抗一 HBC阳性组( n=25)乙肝五项指标皆阴性组( n=11),对三组病例检验后的阳性数、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的关系、 HBV-DNA的检出和被检验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结果 检测出 HBV-DNA阳性 14例,占总数的 23.33%,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关系不大。在 14例被检验者中,有 5例为肝功能异常,异常率为 35.71,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人群,体内病毒复制和感染性以及预后判断均需要慎重对待。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的检测 杂交检测 乙肝病毒 DNA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生物素探针分子杂交检测血清乙肝病毒 DNA的结果。方法 针对 60例不同人群乙肝病毒经 RPHA、 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五项指标后分为三组,分别为 HBsAg,HBeAg,抗 -HBC三项阳性组( n=24);单项抗一 HBC阳性组( n=25)乙肝五项指标皆阴性组( n=11),对三组病例检验后的阳性数、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的关系、 HBV-DNA的检出和被检验者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结果 检测出 HBV-DNA阳性 14例,占总数的 23.33%, HBV-DNA的检出和 HBsAg,HBeAg滴度之间关系不大。在 14例被检验者中,有 5例为肝功能异常,异常率为 35.71,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人群,体内病毒复制和感染性以及预后判断均需要慎重对待。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的检测 杂交检测 乙肝病毒 DNA
  • 简介:本文报告用生物素标记4.3kbDNA探针,以菌落原位杂交法检测15株产肠毒素金葡菌和4株阴性对照菌的情况、并与斑点杂交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菌落原位杂交法检出产毒金葡菌的阳性率是100%、与斑点杂交法阳性的符合率是92.9%。SEC,DNA探针与4株阴性对照菌杂交均呈阴性。

  • 标签: 菌落 DNA探针 金葡菌 原位杂交法 效果观察 生物素标记
  • 简介:肿瘤疗(hyperthennia),是利用特定的设备或方法对肿瘤局部或全身加温来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即利用物理能量加热人体局部或全身,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既使肿瘤细胞凋亡,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肿瘤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

  • 标签: 肿瘤 热疗
  • 简介:皱襞是正常膝关节内残存的胚胎期滑问隔结构,由于外伤、慢性炎症等刺激发生增生、纤维化后,可引起膝前疼痛、弹响、打软腿、甚至屈伸受限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滑皱襞综合征(plicasyndrome)。

  • 标签: 滑膜皱襞综合征 膝关节内 慢性炎症 屈伸受限 胚胎期 纤维化
  • 简介:【摘要】宫颈蜕息肉的已经成为孕期女性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蜕息肉即蜕脱垂,主要形成原因是在孕早期HCG高峰时期,在激素水平的影响下子宫蜕呈现高度水肿、增生的改变,以致使子宫蜕脱出[1]。现病例较前多发,对此病的研究也较前更加深入,此文章将为诊断及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蜕膜息肉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PCR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在检查耐多药结核的临床应用方法,并与传统的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作对比分析,从而得出其应用价值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耐多药结核病人的药敏检查结果。51例病人均做了实时PCR探针熔解曲线技术的药敏试验,其中11例病人还同时作了传统的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作为金标准,并对两种检查方法作对比分析,得出其应用价值评价。结果耐INH、RFP、EMB、SM、OFX共12例,耐INH、RFP共21例,耐INH、RFP、EMB共15例、单耐INH者2例,单耐RFP者1例。11例作两种检测方法的药敏结果符合率为97.22%。结论实时PCR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可快速、灵敏、特异检测结核耐药。

  • 标签: 结核杆菌 耐药 PCR 探针熔解曲线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口腔黏膜表面麻醉及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 ~2020年 1 月的 60 例口腔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提卡因肾上腺素局部麻醉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药方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 在使用相应的麻醉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 p< 0.05),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采用中药药方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麻醉,可减少麻醉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且具有损伤小、经济负担少的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药 口腔黏膜 表面麻醉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