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清总蛋白 叶酸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降温速率制备方法对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优降温速率。方法收集16例健康捐血者200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按照不同冷冻速率(A组1℃/min、B组10℃/min、C组20℃/min)冰冻血小板,储存1周后复温,测定血小板凝血质量,与对照组(新鲜血小板)及(D组)非程序降温组比较。结果A、B、C、D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小板计数、回收率及聚集率均明显高于A、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CD42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组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凝血质量受降温速率影响比较大,10℃/min为最优降温速率。

  • 标签: 降温速率 冰冻血小板 凝血质量
  • 简介: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单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分为2组,实验组为参加过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153例,对照组为以往无献血史,首次来血站献血且符合献血条件,共189例,利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WBC、RBC、Hb、HCT、PLT、PDW、PCT、MPV及IPF比例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男性献血者WBC、P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PLT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MPV、I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女性献血者WBC、RBC、Hb、HCT、PLT、PCT、M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IP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对于男性献血者除加快RBC、PLT的骨髓造血功能外,并未加速IPF上升,相反促进PLT成熟。对于女性献血者则由于自身早期的生理性周期性失血,女性献血者的RBC、PLT等指标已受自身免疫负反馈调节而耐受,但对于多次捐献血小板的女性献血者,可能血小板生成能力较男性献血小板者增加有关。

  • 标签: 网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骨髓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仪器法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减少的检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343例血小板检验的患者血液作为本次检验的标本,采用仪器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并用手工计数法对血小板数量进行复检,并分析仪器法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和对策。结果仪器法检验血小板值<100×109/L的有297例,比手工计数血小板值<100×109/L减少了46例,当仪器检验血小板出现报警符号时,要采用草酸铵法进行复检,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血涂片染色进行检验观察。结论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对疾病的确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血小板减少样本的检验时,需要将仪器法和手工计数结合起来计算。

  • 标签: 仪器法 血小板计数 检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大量输血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6年1~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需大输血(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0U(2000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40例患者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以及凝血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患者输血前的血小板计数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变化与输血后相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在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医护人员需再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一系列生命指标,并适当给予血小板、血浆等补充,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输血的有效性、安全性。

  • 标签: 大量输血 血小板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因不同疾病而行脾切除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对94例不同疾病(外伤性脾破裂7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各组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基本相同。结论各种原因所致脾切除术后患者血小板数量均明显升高。对增高明显者,为防止脾切除后血栓形成和栓塞发生,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标签: 脾切除 血小板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2.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22例,设定采集量3.0×1011/L,双剂量组31例,设定采集量6.0×1011/L.分别观察献血者采前、采后及采集1个月后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值.结果单剂量组、双剂量组采集血小板量分别为(2.86±2.39)×1011/L、(5.75±4.46)×1011/L.单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11.64±21.27)×109/L]显著高于采集后[(135.73±20.94)×109/L](P<0.05);双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70.26±37.25)×109/L]亦显著高于采集后[(141.39±39.28)×109/L](P<0.05).单剂量组、双剂量组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分别下降35.0%±12.6%、47.9%±15.9%.采后1个月单剂量组献血者血小板回升为(215.86±24.56)×109/L,而双剂量组回升为[(260.32±38.71)×109/L],与采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剂量组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制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双剂量组应提高献血者采前血小板底限值(>250×109/L),以减少采后血小板<100×109/L的献血者的概率,提高1个月后血小板恢复水平.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献血者 血小板恢复
  • 简介:鉴于地锦草有明显的止血作用,本文就其之血机理进行探讨,并观察其对血脂的影响。实验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每日1次中药灌胃1.4ml/100g,连续15日。其方法是:(1)每2日在尾部采血进行血小板计数;(2)15日后采血测定血小板聚集性;(3)15日后测定血脂。结果表明:地锦草能快速增加血小板数量(F=71.59,P<0.01),并能随给药时问的延长,血小板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5日后血小板聚集作用显著增强(tPAG=13.73,P<0.01);地锦草还能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显著降低(tCHO=58.13,P<0.01;tTG=16.98,P<0.01)。

  • 标签: 地锦草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性 血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超过1年)采血前后的血常规、TEG常规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采血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PV、PDW均增大(P〈0.05),而PLT及TEG各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PDW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对照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结论频采献血者MPV、PDW均增大,但其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即频采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可以保证血小板输注疗效,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 标签: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血小板输注患者90例观察,依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预先血小板抗体检测,观察输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注后1h与输注后24h的CC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4.4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结论:对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有助于提升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影响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术后血小板(PLT)升高的意义.方法:用自动血球计数仪CELL-DYNl600检查196例乳腺癌和6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全血图各1次,比较两次结果.结果:196例病人术前PLT为(145.12±78.09)×109/L,术后l周时PLT为(212.14±78.47)×109/L,术后较术前升高(P<0.001);而良性患者无明显变化.腋窝淋巴结阳性与阴性病人,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PLT无明显差异.结论:乳腺癌病人术后PLT较术前升高,PLT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预后因子,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血小板 手术前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富血小板血浆(PRP)采用两种血小板保存箱保存的效果。方法择取12袋PRP进行研究,每袋再均分为2袋,分别放入PF48h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XHZ-I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为5天,对两组的各项保存指标进行每日检测分析。结果两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乳酸、pH值、乳酸脱氢酶三项血小板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的低渗休克反应回复率、血小板聚集率、CD62p表达率三项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两种保存箱保存效果的对比,证明XHZ-I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对PRP进行保存的效果良好。

  • 标签: 血小板 保存箱 保存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升血小板胶囊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作用的疗效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择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对其实施升血小板胶囊治疗。结果:将升血小板胶囊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中后,其血小板抑制程度较轻,T细胞Foxp3mRNA、IL-2mRNA

  • 标签: 升血小板胶囊 肿瘤 化疗 血小板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意义、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支持,本文深入探讨了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血小板抗体检测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讨了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为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临床输血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血小板 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为您保驾护航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