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背景:肾肿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可以保留肾脏功能,并且已经成为较小肾肿瘤治疗的金标准。而关于肾肿瘤直径≥7cm且对侧肾脏健康的患者接受NSS治疗的围手术期和肿瘤预后等情况的相关报道比较少。

  • 标签: 肾肿瘤 肿瘤学 保留肾单位手术 预后 生存期 肾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给予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护理干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院起止时间为2019年2月~2021年2月),分组时按照分组原则分为两组:36例为对照组,剩余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其中,前一组为常规护理,后一组为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NR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SAS评分、SDS评分、NRS评分和并发症率)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后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统计学差异明显。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妊娠合并肿瘤患者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护理干预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外科肿瘤患者疾病干预中护理层级管理对护理质量和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择定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64例胸外科肿瘤患者为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层级管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工作质量、工作量、职业素养和考核总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层级管理 胸外科肿瘤患者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 肿瘤康复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理念,肿瘤康复的开展能有效恢复与减少患者因治疗期间或肿瘤本身所致的心理障碍、功能受损和躯体残疾等,对患者社会功能与职业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负担减轻。肿瘤康复包括四个方面,即社会功能和体能优化、心理支持和职业辅导等;而临床首先想到的为运动。把肿瘤康复理念用于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不但能促进患者机体恢复,而且还有助于改善预后。现对运动的开展影响做综述研究。

  • 标签: 恶性肿瘤 运动 康复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接受面部皮肤肿瘤皮瓣转移手术的临床效果和治愈恢复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面部皮肤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分别30患者。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皮片移植的治疗方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皮瓣转移的治疗方法,通过记录两组患者身体变化数据,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7%,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组间统计学比较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面部皮肤肿瘤的治疗中采取皮瓣转移术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促进疾病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面部皮肤肿瘤 皮瓣转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对 胃胃肠道 不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总结,探讨其预后。方法:对我院 20 14 年收治的 120 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营养健康宣教护理对胃肠肿瘤放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肠肿瘤放化疗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30例)以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健康宣教对胃肠肿瘤放化疗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该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体质指数,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但同时可能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因此,该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营养健康宣教 胃肠肿瘤 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营养健康宣教护理对胃肠肿瘤放化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胃肠肿瘤放化疗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30例)以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健康宣教对胃肠肿瘤放化疗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该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体质指数,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但同时可能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因此,该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营养健康宣教 胃肠肿瘤 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术后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结肠癌有肿瘤转移复发。结果有梗阻的患者与无梗阻患者,更容易出现结肠癌肿瘤的复发转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7.9%VS21.4%;P<0.05);Ducks分期有关,A期复发转移率为13.3%,B期复发转移率为25.0%;C期复发转移率为38.0%,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生存率上,有梗阻的患者为52.27%,低于无梗阻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ucks分期上,A期患者为50.00%,B期患者为41.18%,C期患者为3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术后肿瘤转移复发与Ducks分期有关,浸润程度越高者,越容易出现肿瘤的转移复发;并且梗阻型结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肿瘤转移复发。

  • 标签: 结肠癌 转移 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部位多在乳头及降部,类型以腺癌最常见,其次为间质瘤。诊治方法以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为主,诊治正确率较高,能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以胰瘘和切口感染居多。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转移情况、手术方式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方法以纤维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为主,诊治正确率较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诊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良性肿瘤行腹腔镜术式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2月8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开腹操作组选择传统手术,腹腔镜操作组选择腹腔镜术式。分析手术治疗和恢复相关指标;治疗前后患者性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操作组效果、性生活质量评分、手术治疗和恢复相关指标、并发症和开腹操作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实施腹腔镜术式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卵巢良性肿瘤 腹腔镜术式治疗 预后情况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通过 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而后观察组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选用传统西医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生活质量与癌细胞增值率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措施效果明显,并且能够极大缓解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痛处,使不良反应得以遏制,且预后效果明显,值得医疗机构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恶性肿瘤 临床效果 预后情况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将100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进行观察。对照组术前进行常规访视;观察组在常规访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分析了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伤口愈合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等参数的不同。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伤口愈合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斑蝥汤疗法对其预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本院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抽选60例为本次实验分析的对象,收治时间即2020年3月-2021年3月,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常规组、实验组,各30例患者,常规组行西医治疗,实验组选择斑蝥汤疗法,比较二组疗效。结果: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于常规组,临床总疗效96.67%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时,中医斑蝥汤疗法的效果较好,有益于促进预后恢复有效性。

  • 标签: 预后恢复 斑蝥汤 中晚期恶性肿瘤
  • 简介:背景:钉棒系统内固定已成为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骨盆环缺损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固定方式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失败率有所不同,其临床疗效比较仍需进一步探讨。目的:对比不同钉棒系统重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累及骨盆Ⅰ区及Ⅰ+Ⅳ区的肿瘤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5-69岁,平均(41.0±17.7)岁。所有病例均接受了骨盆肿瘤切除以及钉棒系统固定,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植骨或骨水泥强化。钉棒系统固定时,12例使用单棒双钉,30例使用双棒四钉。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及其他治疗情况、临床效果以及内固定失败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3-168个月,平均(36.1±32.3)个月。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失败,其中单棒双钉组4例,双棒四钉组2例。2例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其中1例进行了内固定拆除,另一例接受了内固定翻修以及自体腓骨植骨重建。双棒四钉组的内固定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棒双钉组(P=0.003)。内固定生存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9),年龄≤21岁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较年龄〉21岁高。骨盆Ⅰ+Ⅳ区肿瘤切除组内固定失败率高于骨盆Ⅰ区切除组(P=0.007)。结论:骨盆Ⅰ区及Ⅰ+Ⅳ区肿瘤切除术后双棒四钉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短期及长期稳定性,而单棒双钉固定的强度相对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良性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自体骨移植的生物学重建;对于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需要放化疗的患者,建议采用钉棒系统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的机械性重建。

  • 标签: 骨盆肿瘤 保肢手术 骨盆Ⅰ区/Ⅰ、Ⅳ区 骨盆环重建 内固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