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 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胃肠道 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唱瑞清 (通讯作者) 沙玉彪 杨秋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戴河疗养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胃胃肠道不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总结,探讨其预后。方法:对我院2014年收治的120例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其临床症状和后期随访资料。免疫组化法为SP法。结果: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部位多为直肠,其肿物为息肉样隆起,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通过免疫组化的染色结果,联合检测Syn和CgA的阳性率99.4%,另阳性检测率为100%的有Syn、CgA与CD56、CD57或Syn、CgA与PGP9.5的联合检测。不同类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性别比、原发部位、肿瘤大小、pT分期、血管神经侵犯情况和患者生存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上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影响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浸润深度对肿瘤的转移起到的作用最大。结论:男性是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发人群,其常见部位为直肠,肿物为息肉隆起。其组织学分类关系到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而导致肿瘤转移的最大因素是其浸润深度。在免疫组化中,联合检测Syn和CgA的阳性率最高。

关键词:临床病理;预后;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早在1907由 Oberndorfer提出,最初以胃类癌命名,2000年后起逐渐被神经内分泌肿瘤所取代,是一种来源于肠嗜铬细胞、类肠嗜铬细胞、G细胞等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在胃肿瘤中的比率不到1%,约占所有胃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8%[1]。本文以我院的120例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做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相关研究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86例,女34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5.2±1.6岁,发病部位中直肠有106例,另有8例在十二指肠,6例在结肠。102例患者为神经内分泌瘤1级;10例患者为神经内分泌瘤2级;5例患者为神经内分泌癌3级,其中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3例,小细胞癌2例;另有3例患者为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pT1期(肿瘤侵犯黏膜或黏膜下层)患者有96例,pT2期(肿瘤侵犯肌层或其直径达到一定数值)患者4例,pT3期(肿瘤侵犯浆膜或纤维膜)患者18例,pT4期(肿瘤穿透腹膜或浸润相邻结构、器官)患者2例。除pT1期患者外,其他患者均为肿瘤中晚期。    1.2 一般方法

标本行甲醛固定并常规脱水,做连续切片(4μm),采用HE染色,以显微镜观察。做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抗体Syn、CgA、CD56、CD57、NSE、S100、CK8、CEA、PGP9.5、CDX2,对其设置阴阳两性对照,观察肿瘤细胞的阳性反应。做后期随访,时间为3~6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特点

男女患者比例为2.53∶1。发病部位多为直肠,并伴随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呕吐。治疗:内镜检查,确诊后做切除手术(纤维内镜切除、根治性切除、直肠镜经肛门局部切除),对肿瘤转移的患者实行化疗和介入治疗。    2.2 病理学特点

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见于直肠,肿物为息肉隆起,2例小细胞癌患者的肿物为溃疡型。11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有96例患者处于肿瘤早期,中晚期患者20例。Syn、CgA、CD56、CD57、NSE、S100、CK8、CEA、PGP9.5、CDX2的阳性率分别为:96.8%、41.6%、72.6%、71.6%、93.7%、35.7%、97.6%、30.5%、82.7%、31.6%。联合检测Syn和CgA的阳性率99.4%,另阳性检测率为100%的有Syn、CgA与CD56、CD57或Syn、CgA与PGP9.5的联合检测。    2.3 预后

肿瘤转移的患者均为中晚期即处于pT2-pT4期,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肺部、骨骼、卵巢、肾上腺。5年存活率为:神经内分泌瘤1级99.1%,神经内分泌瘤2级77.9%,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3例患者中有1例在术后62个月死亡,另2例于术后10个月死亡。混合型腺-神经内分泌癌的3例患者迄今均无存活者,小细胞癌2例患者中1例死亡于手术后13个月,另1例死亡于术后23个月。不同类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性别比、原发部位、肿瘤大小、pT分期、血管神经侵犯情况和患者生存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上看,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影响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浸润深度对肿瘤的转移起到的作用最大。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后容易引发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以及肝肺转移,临床表现为腹饱胀不适、吞咽困难、呕吐或恶心、便血以及腹泻等症状[2]。为了验证食道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小细胞癌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但目前诊断标准尚不统一的疾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大多不长。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症状为类癌综合症,但从本次研究来看,没有患者出现这一症状。国际上的必选免疫组化染色标志物新添加了CgA和Syn,本次结果中,CgA的阳性率为41.6%,但其在十二指肠中的检出率为100%,这是因为肿瘤表达在直肠和乙状结肠中多为CgB而免疫组化的抗体对这一物质的检出率较低[3]。    胃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有着较大的区别。在临床中,可以将标志物(Syn、CgA、CD56、CD57、PGP9.5)连用以提高其检出率。

参考文献 [1]Modlin IM,Pavel M,Kidd M,et al. Review article:Somatostat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id)tumours[J]. Aliment Phamaaeol Ther,2016,31(2):169-188.  [2]程珍华,陈晓品.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研究现状[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4,8(3):246-249.  [3]文建.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分子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6(20):150-152.

通讯作者:唱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