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腔镜下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和腋窝淋巴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采用亚甲蓝染色法在乳腔镜下切除36例乳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SLN)和腋窝淋巴(ALN),随后行患侧全乳腺切除。结果36例患者SLN检出率为97.22%(35/36),灵敏为92.86%(13/14),准确率为97.14%(34/35),假阴性率为7.14%(1/14)。ALN每例切除数目12—21枚。结论乳腔镜下前哨淋巴活检和腋窝淋巴准确可靠,并发症少,易于临床开展。

  • 标签: 乳腺肿瘤 内窥镜检查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胃癌淋巴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以彻底清扫胃周淋巴为主的胃癌根治,使胃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世界多数国家基本达成共识.唯西方少数国家对D2根治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式持反对意见,认为D2根治术后并发症高于D1根治,而二者5年生存率相似,尤其对D3扩大淋巴争议较大.60年代以来,日本首先倡导D2、D3胃癌扩大淋巴,经过30余年积极的临床实践,Marayama等报告了Ⅱ、ⅢA期胃癌5年生存率分别从61%和39%提高到76%和63%,其他日本医疗单位也相继报告了令人羡慕的结果.正如王舒宝教授所言,我科1978年在国内首先引进日本胃癌D2、D3淋巴,多年来手术医生相对固定,配合密切,式及方案统一,共施行胃癌根治手术3000余例,经统计,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60年代为19.6%,70年代为38.5%,80年代为57.6%,90年代达到63.7%.结果显示,自开展D2、D3手以来,5年生存率提高近20%,而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未增加[1].其结果与西方报告的结果和观点差异较大.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商榷,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手术方案的合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所谓手术方案合理化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病人自身条件是手术安全性和根治性的基础;②病期是设计手术方案的依据;③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是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④医生的技术及设备条件是D2、D3手得以实施的保证.20年来我们针对淋巴转移规律的研究证明,胃癌的淋巴转移主要受病期早晚和癌肿自身生物学行为影响.因此,病期和生物学行为是选择D2、D3手的主要依据.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淋巴结转移癌
  • 简介:目的为观察镇痛剂加姑息性化疗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影响。方法分析以WHO推荐的三阶梯止痛治疗加姑息性化疗晚期癌痛患者72例临床资料。结果疼痛缓解有效率93%,生活评分,好由1.39%上升为8.36%,中由51.4%上升为79.2%。结论癌痛治疗加姑息性化疗对癌痛患者生活有明显改善。

  • 标签: 癌痛 镇痛剂 生活质量 姑息性化疗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转移的价值。方法1183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和腋窝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诊断腋窝淋巴分类与术后病理比较,计算超声分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检查腋窝转移淋巴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期值90.9%,阴性预期值81.0%,诊断准确率为84.6%。结论超声判断腋窝转移淋巴的准确率较高,但对直径<10.0mm转移淋巴的敏感性有待提高。

  • 标签: 淋巴结 肿瘤转移 乳房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 简介:<正>乳腺癌是一个重要恶性生物学类型,易于早期发生淋巴转移。目前认为与乳腺癌预后有关的指标有: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是否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等。其中淋巴转移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因此早期预测乳腺癌淋巴转移趋势,研究影响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有关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有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 相关因素 基因表达 阳性率 P53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化侵袭性甲状腺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85年10月~1998年10月问收治的110例高分化侵袭性甲状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受累组织器官采用不同外科处理方式,获得较满意效果。5年生存率达74.5%,10年生存率达65.2%。结论:高分化侵袭性甲状腺在高分化型甲状腺中可能是重要致死因素。正确诊断及恰当外科治疗,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甲状腺的生存率。

  • 标签: 甲状腺癌 侵袭性 治疗 外科手术
  • 简介:甲状腺是发生在甲状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隐袭,危害性大,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已往对结节的发现仅通过临床触诊.随着超声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医学的发展,甲状腺的早期诊断率正在逐步提高.近年来,随着高分辨力超声的发展,超声检查采取灰阶超声、彩色血流显像、频谱多普勒特点结合声学造影,可以对甲状腺的诊断提供特征依据.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对甲状腺的超声诊断作一回顾.

  • 标签: 甲状腺癌 诊断进展 超声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早期诊断率 高分辨力超声
  • 简介:患者,女,38岁,于1979年体检时发现右侧胸腔内有一肿物,约核桃大小,当时无咳嗽、咳痰、低烧、盗汗等症状,故一直未做任何治疗.1999年以来患者自觉胸憋、气短渐加重,随入我院外科治疗.体格检查:t36.8℃、p70次/min、r20次/min、bp15/10kPa.右侧胸廓稍塌陷,语颤增强,叩诊呈实音,右上肺呼吸音消失.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右上纵隔可见巨大肿块,边缘光整,气管轻度受压左移,(见图1、图2).CT表现:右上纵膈可见7.78cm×10.27cm巨大软组织肿块,几乎占满右侧胸腔上部,CT值为35.4HU,外形光整,肿瘤内密度均匀一致,无分叶、毛刺及钙化(见图3).手术及病理所见:中见胸腔内有淡黄色液体1500mL,吸除液体后见肿物位于右纵隔约12cm×12cm×10cm,与胸壁、右肺上叶紧密粘连,分离后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上纵隔巨淋巴增殖症,玻璃样变性.

  • 标签: 纵隔巨淋巴结增殖症 外科治疗 体格检查 胸腔内 P70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Ⅲ期甲状腺的CT征象,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为手术淋巴范围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经手术或临床穿刺活检证实的甲状腺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20例病例中,肿块直径大于等于4cm者13例,病变表现为单结节或多结节形,气管-食管窝受侵者5例,气管受侵者2例,食管受侵1例;肿块直径小于4cm者7例,病变表现为结节样或弥漫性,病变引流颈动脉鞘区域淋巴肿大5例,锁骨上区淋巴肿大3例、颌下淋巴肿大1例。病变边界不清或部分清晰,病变内部密度基本均匀,未见大片状液化、坏死区,无液平面,但偶见钙化。结论临床Ⅲ期甲状腺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大小,浸润范围及密度改变,因而能为手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Ⅲ期甲状腺癌 气管-食管受累 淋巴结肿大 可切除性评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小鼠小肠集合淋巴(Peyerpatches,PP结)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烫伤后12、24、72h组,每组10只。各致伤组小鼠背部造成20%TBSAⅢ烫伤后,按时相点处死并留取全部PP结。对照组小鼠处死后亦留取相同标本。分别行HE染色、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标记PP结细胞作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结果HE染色见烫伤小鼠PP结生发中心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烫伤组各时相点有“梯形”条带。FCM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烫伤各组PP结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2.1)%、(26.7±3.1)%、(21.6±4.0)%、(12.8±2.0)%,伤后12h为峰值。结论严重烫伤小鼠PP结淋巴细胞早期凋亡为细胞的主要死亡模式,在严重烫伤后早期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淋巴结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烧伤 肠道免疫屏障
  • 简介:甲状腺占人类所有恶性肿瘤的1%,是所有内分泌器官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其中乳头状癌最为常见,大约占60%~70%,主要发生在青、中年,女性好发,女:男为2~4:1。甲状腺分子生物学研究在过去十年取得重要进展,人们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也促进了新的肿瘤分类的建立,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甲状腺 肿瘤 病理
  • 简介:  患者女,45岁,发现左侧腋窝肿物1个月来院就诊.查体:双侧乳腺未触及肿块,左侧腋下可扪及多枚类圆形结节,其中最大结节直径约3cm,表面欠光滑,质软,活动欠佳,有轻压痛.……

  • 标签: 性淋巴结炎 抓性 淋巴结炎超声
  • 简介: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加D2或D3淋巴,分析淋巴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率在l%~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个数为1~5者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 标签: 胃肿瘤 癌周淋巴结转移 预后
  • 简介:1病历资料女性,56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衰竭,血液透析2年后肾移植,5年后移植肾失去功能再次进行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碳酸氢盐透析液,一次性透析器及血路管.发现每次透析结束后4小时左右,病人出现发热,体温在37.8~39.0之间,只服用解热镇痛药而不用任何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1小时左右,体温恢复正常至下次透析之前.

  • 标签: 血液透析后 淋巴结核 发热 慢性肾小球肾炎 碳酸氢盐透析液 体温恢复
  • 简介:  急性肠系膜淋巴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多见于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由于疼痛部位常发生于右下腹,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我科自1998年以来应用高频超声在512例小儿急腹症患者中检查出急性肠系膜淋巴炎324例,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中的应用 淋巴结炎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炎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淋巴(LN)转移的规律,指导胃癌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D2或>D2手并有完整记录的2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癌各组LN的转移情况.结果中LN肉眼检查与实际病理检查有一定的误差.D2手时,只要把No.12LN包括在内,部分LN归属哪一组,并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在各组LN中,No.3、No.7、No.8、No.9LN转移率最高,而No.13、No.17、No.18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均很少,不同部位的胃癌No.3、No.4、No.7、No.8、No.9、No.11、No.16LN转移机会大致相同.胃癌的LN跳跃式转移见于No.16LN,而第3站的LN较为少见.探查时若无No.12LN转移,No.13LN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可不必清扫.组织学类型分化低的胃癌其第3、4站LN转移相对少见,这可能与分化低的肿瘤易引起远处转移,而使患者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有关.结论掌握胃癌LN的转移规律,对胃癌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转移 LN 手术 肿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转移率。分析淋巴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淋巴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转移(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手术患者淋巴转移率和转移(88.2%、38.0%)均高于D1、D2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为最高(83.3%)。结论淋巴转移率和转移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胃癌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 简介:钠碘转运体(NIS)是甲状腺滤泡细胞基底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转运碘(I-)到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功能.NIS不仅存在于甲状腺,也存在于腮腺、胃黏膜、乳腺等多种组织.有报道,将NIS基因转染到NIS低表达的甲状腺细胞和其他类型的肿瘤细胞内,肿瘤细胞表达NIS,增加了131I的摄取.在分化型甲状腺(DTC)和其他肿瘤,131I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 标签: 钠碘转运体 分化型甲状腺癌 放射性碘 NIS 肿瘤
  • 简介:淋巴支架包括血管、淋巴管和网状支架.目前国内对人淋巴支架三维结构的研究不多见.淋巴内的血管具有特殊性,在整个支架系统中的作用相对重要一些,也是研究的重点.利用计算机重建其组织切片的三维结构,建立一个直观又清晰的血管三维关系图,为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淋巴结支架 淋巴结 血管 三维结构 科学计算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