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胰腺因子表达,并且重点分析因子与胃黏膜病变之间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造模后2h和12h后分别各取8只动物经肠系膜上静脉采血,检测血清TNF-α、IL-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测定胃黏膜血流和损害情况及NF-κB蛋白活化水平。采用SPSS17.0和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细胞因子和胃粘膜血流量(GMBF)等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模型组建模后2h的TNF-α、IL-1水平显著高于建模前和对照组(P〈0.05)。模型组建模后12h的NF-κB、TNF-α、IL-1水平显著高于建模前和对照组(P〈0.05)。模型组造模后2h出现出轻微的泡壁水肿,但无细胞浸润,无出血发生。12h后观察到黏膜充血、水肿、粗糙不平,点状出血、淤点或淤斑,点状或者斑片状糜烂,黏膜可见血管显露或者是粗大皱襞及结节。模型组的GMBF表达量与血清NF-κB表达水平之间呈密切负相关(P〈0.05)。而与TNF-α、IL-1无相关(P〉0.05)。结论炎症介导了NF-κB的活化,导致了胃黏膜局部缺血发生,并最后导致了胃黏膜的损伤。而且NF-κB的活化同时也在不断的反向调节TNF-α、IL-1的升高,加重了急性胰腺的发展。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胃粘膜 NF-κB 白细胞介素1
  • 简介:目的:研究区域动脉灌注(LAI)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SAP)患者因子的影响.方法:46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常规静脉给药,治疗组20例采用持续LA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因子IL-1、IL-6和TNF-α及血淀粉酶的含量,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因子水平及血淀粉酶的含量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较迅速(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25.0%,病死率10.0%,对照组分别为34.6%、15.4%,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I对SAP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优于经静脉途径治疗.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区域动脉灌注 静脉给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氨溴索治疗哮喘支气管的效果及对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 87 例 哮喘支气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 45 例 )和对照组( 42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氨溴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因子水平。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CRP 、 TNF-α 水平比较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 P < 0.05 )。 结论: 氨溴索能提升哮喘 支气管治疗水平,降低因子水平。

  • 标签: 氨溴索 哮喘性支气管炎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评定开展药物奥硝唑用于滴虫阴道中对于症状改善与血清因子水平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时间介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的滴虫阴道者60例,展开随机化方法分组处理,对于组一对照组施以甲硝唑药物方案,对于组二试验组施以奥硝唑药物方案,评定因子水平、症状积分等指标2组存在的差异状况。结果 评定因子显示治疗后IL-2、IL-8、IL-13水平2组均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奥硝唑 滴虫性阴道炎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因子作为卒中后抑郁生物学机制的主要部分,通过影响单胺类递质的生成、HPA轴的活动及神经可塑性方面,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产生影响。

  • 标签: 卒中后抑郁 炎性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对周围面神经疗效的影响.方法70例周围面神经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实验组另外增加中频电体操、面部穴位按摩及面肌辅助操治疗.结果2组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实验组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表情肌电信号比较,实验组增高更为显著,差异具有显著(P<0.01).结论综合物理治疗对周围面神经患者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关键词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周围面神经ClinicalobservationofcomprehensivephysicalfactortherapyforperipheralfacialneuritisBeijingFriendshipHospital,CpitalMedicalUniversity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department100050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mbinationofphysicalfactorstherapyonperipheralneuritisplane.Methods70casesofperipheralfacialneuritis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Bothgroupsreceivedconventionalmedicaltherapyandphysicalfactortherapy;theexperimentalgroupanadditionalintermeGdiatefrequencyelectricgymnastics,facialmassageandfacialassistedexercisetherapy.ResultsGroup2House-BrackmanngradingtreatmentsignificantlyimGprovedcompared(P<0.01),andtheexperimentalgroupweremuchhigher(P<0.05).EMGexpressionaftertreatment,theexperimentalgroupincreasedmoresignificantly,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physicaltherapyforpatientswithperipheralfacialneuritisrecoverasignificantroleinKperyowmoortdinsg.comprehensivephysicalfactor;therapy;peripheralfacialneuritis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91-01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96例老年CAP患者(观察组),选取同期94例体检健康老年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CRP水平,使用酶联荧光分析法检测血清PCT水平,分析CRP和PCT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以及与CAP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诊断老年C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13%和72.16%,血清PCT诊断老年C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56%和80.6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与PCT联合诊断老年C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04%和90.30%,均高于单项诊断(P<0.05);血清PCT水平随老年CAP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明显升高,且与肺炎严重程度(PS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27,P<0.05),血清CRP水平与PSI评分无相关(r=0.254,P>0.05).结论血清CRP与PCT联合诊断老年CAP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标签: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社区获得性肺炎
  • 简介: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不稳定斑块的破溃和侵蚀。ACS的重要病理机制包括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损伤,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血管的损伤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些病理改变,造成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而处于血栓前状态甚至血栓形成,进而发生再狭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利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和斑块稳定性生物标志物监测和评估ACS的发生发展、预后以及PCI术后的死亡风险,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治疗作用。本文侧重部分因子的作用及与ACS的关系,为ACS的预防、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炎性因子 关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辅助治疗对急性胰腺患者疗效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分别设定为2020年6月到2022年1月我院接收的70例急性胰腺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辅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PCT、CRP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的降低水平更加显著,同时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 标签: 中医辅助治疗 急性胰腺炎 疗效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痛风关节经自拟消风汤治疗后对疗效和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急性痛风关节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消风汤治疗,疗程3周。治疗前后采用关节症状评分和相关因子指标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23%高于对照组76.92%(P

  • 标签: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自拟消风汤 炎性因子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1例稳定型冠心病(sCAD)(sCAD组)、56例ACS患者(ACS组)、64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清IL-6、NT-proBNP和全血hs-CRP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L-6、NT-proBNP、hs-CRP水平在ACS患者中分别为22.00(10.80~58.30)ng/L、205.00(107.60~653.40)pmol/L、6.65(2.00~22.47)mg/L;sCAD患者为5.95(1.50~17.65)ng/L、60.00(16.35~307.80)pmol/L、3.40(1.10~9.70)mg/L;健康者为2.97(1.51~4.40)ng/L、3.35(1.23~6.18)pmol/L、1.15(0.50~2.38)mg/L,各组IL-6、NT-pro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S患者和sCAD患者IL-6与NT-proBNP、hs-CRP均呈明显正相关(r=0.542,0.527,P<0.001;r=0.521,0.478,P<0.005).IL-6、NT-proBNP、hs-CRP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7、0.988、0.847;IL-6诊断ACS的灵敏度为92.1%,特异度为95.3%,NT-proBNP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89.7%,hs-CRP的灵敏度为70.8%,特异度为81.2%.结论IL-6与NT-proBNP、hs-CRP可用于ACS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小儿肺炎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因子水平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因子水平。结果①实验组患儿经优质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患儿经优质护理干预后的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到小儿肺炎患儿的护理中,不仅能够提升对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其因子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小儿肺炎 优质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炎性因子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奥美拉唑联合康复新液治疗Ⅱ~Ⅲ级反流食管的疗效及对因子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05月的Ⅱ~Ⅲ级反流食管患者70例,依照随机法分为两组,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单一治疗和联合治疗,比较治疗成效。结果 观察组因子指标均低于参照组;对比两组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率相对较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奥美拉唑 康复新液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氨基葡萄糖在膝关节骨关节(KO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KOA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氨基葡萄糖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疼痛和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KSS评分、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VAS评分、因子(CRP、IL-6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基葡萄糖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患者因子水平,促进其膝关节功能改善。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氨基葡萄糖 膝关节 炎性因子 疼痛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预测因子,建立手术治疗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住院治疗的541例肠梗阻的患者资料。结果患者高热(T〉38.5℃)、非手术治疗时间、恶心呕吐、腹痛进行加重、腹部包块、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总胆红素、肌酸激酶水平和腹部手术史13个危险因素与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预测肠梗阻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准确度为75.8%,敏感度为68.4%,特异度为83.1%。结论Logistic回归模型能较好地判断成人急性肠梗阻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 标签: 肠梗阻 外科手术 LOGISTIC模型 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