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从2015年师承孟长厚老中医,对其研究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感触颇深。现就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到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70例脾胃病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85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为96.47%,对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脾胃病患者的过程中,依据中医升降理论实行辩证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推广于临床中运用。

  • 标签: 中医升降理论 脾胃病 运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清代名医黄元御在”阴阳变化““五行相克”和“一气周流”的理论指导下,绘制出人体的气机升降模型。现代解剖学的发展使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人体除了五脏六腑还有许多同样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小脑、脑垂体、脊柱、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中国传统医学没有明确将它们纳入研讨范畴,这对疾病认知是不全面的。人体气机升降除了五脏六腑的参与,还要把大脑、脊柱、胰腺等重要器官也纳入进来,进行更广范围的气机循环,构成“人体新气机升降”模型。通过理解它,让我们知道现在很多慢性病“治”不好背后的真实原因,例如应用人体新气机升降模型,可以很好的对胆囊炎、胰腺炎、胆结石、胆胃反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解析,并找到系统的调理思路。“人体新气机升降”是融合医学理论的精髓之一,是对传统医学气机升降理论的补充、完善和升级创新,将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领域和道路。

  • 标签: 新气机升降 融合医学 五脏六腑 大脑 脊柱 胆囊炎 胆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治疗中中药调理脾胃升降方案的应用方式和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20例。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方案,对于实验组患者,均应用中药调理脾胃升降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本次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本次治疗总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气机升降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开始,经历代医家完善而逐渐成熟。清代医学家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认为气机升降是一个圆运动,并将该理论运用于临床。肺为娇脏,易受病邪,肺主一身之气,咳喘根本病机在于肺气机失调。作者从阴阳、五行、气血、藏象等中医经典理论出发,分析咳喘和各脏腑气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现代相关临床文献,发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喘,其本质是各脏腑气机失调,继而影响肺的宣发肃降。文章旨在用圆运动理论探讨分析咳喘的病因病机,为咳喘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气机升降 圆运动理论 咳喘 病因病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合并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开胸手术中及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 40例实施开胸手术的患者,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及全麻组,神经阻滞组在全麻之前于相应的手术部位行前锯肌平面及竖脊肌平面阻滞,药物为 0.25%罗哌卡因 30毫升行前锯肌平面阻滞, 0.25%罗哌卡因 20毫升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两组病人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拔出气管导管后病人深呼吸及咳嗽时切口的疼痛情况。结果:神经阻滞组术中镇痛药使用减少,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深呼吸及咳嗽切口轻度疼痛。结论,前锯肌平面合并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为胸科手术提供确实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其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平面阻滞 胸科手术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借助药学服务管理提升降糖药的运用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来我们卫生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其入院的先后顺序把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0例患者,前者采取常见的管理方式,后者采取药学服务管理方式,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管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下降较为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相对更高(P<0.05)。由此得出结论:借助药学服务管理能有效提升降糖药的运用合理性,把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还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标签: 药学服务管理 降糖药 运用 合理性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危重患儿低钠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74例危重患儿,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并发低钠血症,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含38例患者,均出现低钠血症,对照组含36例患者,无低钠血症。研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死率、原发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的异同,以便得出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中,15例的原发疾病为腹泻,比例为39.5%,17例的原发疾病为肺炎,比例为44.7%,婴幼儿共33例,比例为86.9%。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机体原发病等方面的比较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共4例患儿死亡,致死率为10.5%,对照组共1例患儿死亡,致死率为2.8%。两组的死亡率之间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患儿低钠血症更易于出现在婴幼儿群体中,且原发疾病多为腹泻与肺炎,该症加大了对患儿的健康威胁,导致死亡率的上升。因此,在临床中,务必要对危重患儿进行密切监护,严格防范低钠血症的出现,一旦发现异常,则需立即采取措施,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治疗。

  • 标签: 危重患儿 低钠血症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升降抑幽汤对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方法:选择我院 50例 2017年 1月 -2019年 3月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西医治疗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升降抑幽汤组则实施常规西药 +升降抑幽汤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升降抑幽汤组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幽门螺杆菌转阴时间、胃黏膜愈合时间、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和证候总积分相比较西医治疗组更好, P< 0.05。结论:常规西药 +升降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效果确切,可获得理想效果。

  • 标签: 升降抑幽汤 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升降抑幽汤对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方法选择我院50例2017年1月-2019年3月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西医治疗组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升降抑幽汤组则实施常规西药+升降抑幽汤治疗。比较效果。结果升降抑幽汤组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幽门螺杆菌转阴时间、胃黏膜愈合时间、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和证候总积分相比较西医治疗组更好,P<0.05。结论常规西药+升降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效果确切,可获得理想效果。

  • 标签: 升降抑幽汤 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穿刺针对腰麻平面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下腹部以下成年人手术患者80例(剖腹产手术除外),年龄18-60岁。随机均分为2组,普通组与联合组各40例。2组均左侧卧位,L3-4间隙穿刺,注入0.75%罗哌卡因1.8-2.2ml。普通组用25G普通腰穿针(见图1)穿刺注药,联合组用一次性腰硬联合麻醉包里面的腰穿针(见图2)穿刺注药,注药速度均为10s。注药完毕后立即平卧,分别在5分钟、10分钟、15分钟后测麻醉平面,记录麻醉平面达L2、T12、T10的时间;最高平面达T9、T8例数;麻黄碱、辅助镇痛药使用例数。结果普通组和联合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平面达L2、T12、T10的时间、最高麻醉平面达T9、T8的例数、麻黄碱和辅助镇痛药使用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同剂量和容量的药物用普通腰穿针时麻醉平面出现较慢,且麻醉平面较低;用联合腰穿针时麻醉平面出现较快,且麻醉平面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逐年增多,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目前患者更趋于年轻化,西医没有公认的推荐用药,中医药表现出来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浊毒”理论探讨中药复方升降散以调理气机、升清降浊,以治疗NAFLD,临床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升降散 浊毒
  • 简介:1临床资料及操作方法测量对象: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涪陵中心医院和武隆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5例烧伤患者。每例患者选择1处呈平面状态的肉芽创面,旁边放置l枚硬币(1999年版,面值1角)并用数码相机(佳能IXUS860IS型,日本佳能公司)拍照。见图1。

  • 标签: PHOTOSHOP 肉芽创面 数码照相 测量 县人民医院 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拟行剖宫产的足月妊娠产妇60例,ASA分级Ⅰ~Ⅱ级,分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七氟醚全麻组(T组)和椎管内麻醉组(C组)。T组产妇采用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后,七氟醚吸入诱导插入喉罩;C组产妇采用椎管内麻醉。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2min(T2)、切皮时(T3)、娩出胎儿后5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点产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麻黄碱用量、低血压等情况及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组内比较,T组术中HR、MAP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产妇麻醉后HR升高,MAP下降,胎儿娩出后MAP升高(P<0.05);组间比较,T组产妇T2时点HR低于C组,T2、T3时点MAP高于C组(P<0.05);T组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PO2)高于C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C组(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七氟醚全麻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影响小,可安全应用于剖宫产。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七氟醚 剖宫产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因为其可视性,近年来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但随着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的普及,各种与之相关的各类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而近年来新应用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则因为其操作简易性,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小及限制条件较少,而受到广发关注。由于竖脊肌覆盖范围较广,所以从不同部位进行阻滞则可获得与之相对的镇痛节段,因此其在围术期镇痛中得到应用。本文则通过近年来对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应用,旨在为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中的进一步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围术期镇痛
  • 简介:摘要:假体隆乳术是美容外科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它主要把乳房的凝胶假体放在胸大肌后间隙或乳腺后间隙中。在这种手术方法当中,部分求美者会选择使用解剖型的假体。对传统的圆形假体来说,解剖型假体的出现是一个挑战。解剖型假体主要有两种类型,特别是410型假体和自然形乳房假体。由于很多来接受假体隆乳术的患者,她们自身乳房的条件比较差,因此不适合使用这两个平面来进行手术,从而使得上平面隆胸手术的方法开始出现在假体隆乳术当中。双平面隆胸的方法非常简单,它所获得的效果也令人比较满意。

  • 标签: 解剖型 假体隆胸 双平面隆胸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假体隆胸术中双平面隆胸的运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90例假体隆胸术中双平面隆胸运用的患者,采用BREAST-Q隆乳术评定量表分析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评分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患者在性生活、乳房满意度、社会心理活动、身边健康状况均显著高于手术前;且患者对于手术的满意度均在95分以上。结论:假体隆胸术中双平面隆胸在患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双平面假体隆胸术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