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主要通过应变参数量化心肌变形能力进而评估心功能变化,可准确定量评估右心室功能,提高对心脏收缩功能异常的诊断效能,早期发现各种心肺疾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异常。本文对斑点追踪技术在右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斑点追踪成像 心室功能 超声检查
  • 简介:心肌病是一组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室结构改变和心肌室壁功能受损而导致的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临床常并发心律失常、栓塞、心力衰竭、猝死等。目前,心肌病及其所致的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仍为危害公众健康、特别是成年人健康的严重问题[1]。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心脏常规检查的手段,可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并可测定左心室或右室心充盈压,从而获得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但多项研究证实,新兴的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peckletrackingimaging,STI)在评价心肌运动功能方面价值更高[2]。因此,本文将对STI在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临床应用 成像技术 斑点追踪 心肌病 舒张性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简介:心室功能测量和评估是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常规项目,准确评价心室功能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选择以及预后评估至关重要。传统评价室壁运动和心室功能的方法多为半定量法,或虽为定量评价但在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寻求准确评价心室功能的方法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超声心动图检查 斑点追踪成像 心血管疾病 心室功能 三维 二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实施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左心功能的评价效果。方法:实验组选择 44例我院心衰患者,参照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 44名,纳入时间为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8月,均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比患者及志愿者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及超声二维应变指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高,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低于参照组,具备明显差异性( P< 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较高,实验组左心室整体扭转度、舒张早期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可见显著差异( P< 0.05)。结论:心衰患者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能够有效反映出患者左心功能情况,是临床病情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检查技术,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衰 左心功能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三维超声图像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基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tionalspeckletrackingimaging,2D-STI)技术的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eal-timethree-dimentionalspeckletrackingimaging,RT3D-STI)技术迅速发展。研究表明RT3D-STI技术是一种定量、

  • 标签: 斑点追踪 技术评价 SPECKLE 左心室功能 空间分辨率 室壁运动异常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STE)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HF)患者左心室扭转和解旋的差异。方法采用STE测量48例AMI患者(AMI组)、45例HF患者(HF组)及50名正常人(NOR组)的左心室基底段及心尖段心肌旋转角度峰值(Ptwbase,Ptwapex)、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Ptw)、左心室解旋率峰值(UntwR)、左心室扭转达峰时间(TPtw)及左心室解旋达峰时间(TPUR)。结果AMI组及HF组患者的Ptwbase、Ptwapex、Ptw、UntwR均减低,HF组减低更明显(P〈0.01),AMI组及HF组的TPtw早于NOR组(P〈0.01);Ptw、Ptwapex与LVEF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左心室扭转与收缩功能显著相关,AMI及HF患者左心室扭转及解旋均显著减低,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STE可准确评价左心室功能。

  • 标签: 斑点追踪成像 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病变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末期三维纵向应变(3DLSe)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台州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单纯冠状动脉LAD病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组),余30例患者未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非梗死组)。选择我院同期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3D-STI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邻近区域及远隔区域3DLS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3DLSe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Bland-Altman绘图分析法分析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左心室心肌3DLSe的一致性。结果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7个节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6.96、7.41、8.94、8.23、8.94、12.09、15.99,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5.30、5.50、4.66、4.32、4.66、7.66、10.11,P值均〈0.01);非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前壁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室间隔心尖段、心尖部3DLSe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3.23、3.02、3.25、4.36,P值均〈0.01),而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下间隔基底段3DL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梗死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侧壁心尖段3DLSe均低于非梗死组及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组vs对照组:t值分别为4.15、4.79、4.58、9.24、12.07,P值均〈0.01;梗死组vs非梗死组:t值分别为2.66、3.59、4.29、7.74、10.33,P值均〈0.01);而非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LAD邻近区域侧壁基底段、下间隔中�

  • 标签: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三维 冠状动脉疾病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早期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且左心室射血分数≥50%,其中单纯糖尿病41例,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25例,正常对照者37例.采集受检者胸骨旁短轴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二维图像,测量各水平收缩期平均旋转角度峰值、各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计算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糖尿病组各水平平均旋转角度峰值、心尖水平各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或P<0.01).糖尿病并左心室肥厚组二尖瓣水平部分室壁节段、心尖水平各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各水平平均旋转角度峰值较对照组增大(P<0.05或P<0.01),心尖水平部分室壁节段旋转角度峰值及平均旋转角度峰值较单纯糖尿病组增大(P<0.05或P<0.01),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较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大(P<0.01).结论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时,单纯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大,合并左心室肥厚者更加明显,超声斑点追踪成像能够较早识别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改变.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左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左心室扭转及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获取1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的标准短轴基底部、心尖部的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心底部旋转角度(Rot—B)及心尖部旋转角度(Rot—A),比较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后3个月与术前左心室心底部旋转角度差值(ARot—B)、心尖部旋转角度差值(ARot—A)、扭转差值(ALVtor)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值(△EF)之间的关系。结果CRT术后3个月左心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左心室扭转角度明显增加。△LVtor、△Rot—A与△EF(r=0.619,r=0.592)呈正相关。结论左心室扭转为评价CRT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 扭转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简介: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左心室收缩期节段及整体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变化,并分析左心室应变及应变率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医院急性期诊断为KD住院患儿50例,其中18例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扩张,32例患儿冠状动脉正常.选取同期以心脏杂音来该院门诊就诊,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的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分别于急性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前,IVIG前)、亚急性期(IVIG后1周)及恢复期(IVIG后8周)获取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收缩期左心室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S)及应变率(GLSR)、收缩期整体峰值环向应变(GCS)及应变率(GCSR)、收缩期左心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于急性期获取实验室参数,包括C反应蛋白(CRP)浓度、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T)浓度、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浓度.比较不同时期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局部及整体应变及应变率;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KD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局部及整体应变及应变率;分析急性期KD患儿左心室GLS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患儿比较,KD组患儿急性期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冠状动脉(LCA)内径、右冠状动脉(RCA)内径均升高,GLS、基底段纵向应变、中间段纵向应变、GCS及基底段环向应变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23、4.123、3.018、3.982、5.135、4.753、3.012、4.6351,P〈0.01或0.05);亚急性期KD患儿LVMI、LCA内径仍较高,GLS及中间段纵向应变开始升高但仍较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86、4.387�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慢性肾病(CKD)患者的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特征,并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左心室扭转运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部CKD患者46例;同时选取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证实无心肺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0名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常规超声参数,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LVEF,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旋转及扭转运动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CKD患者左心室旋转、扭转运动参数与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KD组患者左心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02、0.020,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CKD组基底部旋转角度峰值降低不明显,仅下壁、后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44、0.041,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CKD患者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与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LVEF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24,0.447,P均〈0.01)。结论2D-STI可分析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评价CKD患者左心收缩功能受损。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压力 尿毒症 肾病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检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左心室扭转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4例PIH患者(PIH组)和31名正常初产妇(对照组),采集基底水平左心室短轴清晰二维图像,运用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获得两组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平面旋转峰值及平面扭转峰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H组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平面扭转、平面旋转峰值均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超声二维STI技术可以评价PIH患者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

  • 标签: 高血压 妊娠性 心室功能 超声检查 斑点追踪技术 旋转 扭转
  • 简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是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类,其病情进行性发展,易导致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同时也是心脏移植的主要原因。DCM在成人及儿童均有发病,我国DCM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男女比例2.5:1。近10年来针对DCM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但国内该病的5年病死率仍高达80%。显然,DCM患者的远期预后亟待改善。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 心肌功能 左心室 心源性猝死 DCM
  •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2D-STE)技术评价酒精性心肌病(AC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价值。方法收集ACM男性患者31例(ACM组),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30名(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及2D-STI检查,观测指标包括: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主动收缩前容积(LAVp)、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及左心房收缩期平均整体纵向应变率(GLSRs)、舒张早期平均整体纵向应变率(GLSRe)及舒张晚期平均整体纵向应变率(GLSRa)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M组LAVmax、LAVp、LAVmin、LAAEF、GLSRa增加,LA-PEF、GLSRs、GLSRe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2D-STE技术可有效评价AC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情况。

  • 标签: 心肌病 酒精性 心房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斑点追踪显像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心功能的评估的效果。方法:2020年7月-2021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5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对象,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汇总并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心功能的价值大于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P<0.05),且能早期发现左心功能障碍。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后,轻度障碍患者的检查参数与重度障碍患者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功能评价中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发现早期心功能障碍,为使用改善心室重塑的抗高血压药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 标签: 高血压性心脏病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左心功能 价值。
  • 简介:目的应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定量评价肺切除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经胸采集7例全肺切除患者与26例肺叶切除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左心室心尖四腔切面、二腔切面、心尖长轴切面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运用二维应变分析软件自动测量左心室长轴方向18个节段的收缩应变及左心室心尖四腔切面整体应变(GLS)、二腔切面GLS、心尖长轴切面GLS。对手术前后的检测结果和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各参数的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切除患者术后各应变参数的测值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各参数的测值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肺切除患者左心室后壁及侧壁及左心室的GLS术后测值与肺叶切除术患者相比显著减低(P〈0.05),其余参数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为临床定量评价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提供了简便实用、准确可靠的无角度依赖性的新方法。肺切除患者手术后早期左心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均低于手术前。肺切除范围越大,左心室心肌的后壁、侧壁以及左心室整体的径向应变受影响越大。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肺切除术 心室功能 二维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我院心内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34例阵发性新房颤动患者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在患者心律恢复正常且为窦性心律时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斑点追踪技术等检查,动态监测相应数据变化,如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以半年时间为调查观察期限,半年后按照患者是否复发进行分组,对比相应监测数据,并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监测的参数绘制相应曲线及图谱,预测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分析各数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能力及诊断价值。结果:半年后,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P<0.05;而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相比右心声学造影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更佳,其中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为敏感,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及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复发 斑点追踪技术 右心声学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比较斑点追踪技术及右心声学造影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我院心内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治疗的34例阵发性新房颤动患者作为本研究调查对象,在患者心律恢复正常且为窦性心律时对其进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斑点追踪技术等检查,动态监测相应数据变化,如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右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以半年时间为调查观察期限,半年后按照患者是否复发进行分组,对比相应监测数据,并根据患者各项检查监测的参数绘制相应曲线及图谱,预测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分析各数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能力及诊断价值。结果:半年后,3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3例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终止调查,占比8.83%),18例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复发组,占比52.94%),其余13例为未复发(未复发组,占比38.23%);复发组患者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研究前显著下降,同时低于未复发组研究前,P<0.05;而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造影检查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斑点追踪技术相比右心声学造影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更佳,其中右室整体纵向应变参数较为敏感,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及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复发 斑点追踪技术 右心声学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用心脏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酒精化学消融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酒精化学消融术的23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用飞利浦iE33超声诊断仪,采集术前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频谱并在机测量,运用Qlab及TOMTec软件测量分析患者术三维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纵向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等指标.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酒精化学消融术术后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前向血流峰值速度、LVOTPG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值均<0.001);患者的3D-LVMI已较术前有减小,随着时间的延长,3D-LVMI减小更加明显(P值均<0.001);3D-LVEF有明显提高(p值均<0.05).结论3D-STI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酒精化学消融术术后早期左心室整体心肌收缩功能评估提供了一种新型、简便的方法.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三维斑点追踪;酒精化学消融术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leftventricularsystolicfunction(PTSMA)bythree-dimensionalspeckletrackingtechniqueinpatientswhounGderwent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MethodsAllthe23patientsunderwentPTSMA.Three-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wasperGformedonPhilipsIE33.ResultsAfterPTSMA,leftventriclebloodflowvelocityand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P<0.001);patients’3D-LVMIwasreducedafterPTSMA,withtheextensionoftime,the3D-LVMIdecreasedmore(P<0.001);3D-LVEFhadimGprovedsignificantly(P<0.05).ConclusionThree-dimensionalspeckletrackingtechniquemaybeaconvenientandbettermethodtoevaluatetheleftventricuGlarsystolicfunctionforpatientswhounderwentPTSMA.Keywords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Leftventricularsystolicfunction;Threedimensionalspottrack;Alcoholchemicalablation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71-0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