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肱肌长腱鞘炎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的主要对象为: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年间接治的肱肌长腱鞘炎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封闭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封闭注射基础上行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个疗程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CMS评分和RO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一个疗程后差异显著,实验组VAS评分、CMS评分和ROM评分相比对照组评分明显更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肱肌长肌腱炎具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使肩关节功能增强,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值得大力推广实践。

  • 标签: 弹道式体外压力波治疗仪 肱二头肌 腱鞘炎
  • 简介:摘要:目的:治疗肱肌长腱鞘炎,应用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效果如何成为研究重点。方法:资料收集时间2020年2月-2022年5月,临床收治,确诊肱肌长腱鞘炎110例,为本次入组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放射式冲击波,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骨超声介入治疗;对治疗情况进行比较,跟踪随访。结果:临床效果方面,研究组有效率高,对照组偏低,组间(P

  • 标签: 肌骨超声介入 放射式冲击波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效果
  • 简介:摘要肱肌作为人体至关重要的一块肌肉,它的功能完成对于机体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肱肌屈肘功能得以实现的微观原理分析,通过Ca2+,ATP,粗细肌丝等在肱肌完成屈肘动作时的活动及功能进行阐述,对肌肉功能得以实现的流程从宏观到微观有个整体把握。

  • 标签: 肌纤维,收缩,Ca2+,能量供应
  • 简介:由于第产程位难产,为避免母婴损伤,剖宫产术已成为抢救孕产妇及围产儿的重要手段,但是剖宫产时胎深嵌骨盆常常导致取困难。本院针对剖宫产时胎深陷骨盆采用改良手取胎法娩出胎儿,降低了剖宫产中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剖宫产术 胎头深嵌 第二产程 产时 母婴并发症 头位难产
  • 简介:背景: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LAP),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SLAP的损伤常常造成肩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但在临床上通过常规查体却很难确诊。目的:验证我们发现的一个新的临床试验用于诊断SLAP损伤。方法:选取因肩关节疼痛初次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进行4项常用的SLAP损伤的临床检查法Speed、Yergason、O'Brien、及我们的新试验(Reverse-Biceps-Load-test)进行检查做初步诊断。之后所有患者进行肩关节镜检查,术中镜下对有SLAP损伤的患者进行记录并分型。结果:从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大约有137名肩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了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52名患者存在有SLAP或肌长腱的损伤。其中对于SLAP及肌腱的损伤,新试验敏感度76.92%,特异性为43.53%。当肩关节后伸,前部极度外旋时SLAP及肌长腱处于高张力状态。此时轻微的外力就可诱发疼痛,因此新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此位置时前关节囊及部分肩袖亦处于高张力状态,所以特异性会受一定影响。结论:新试验对于SLAP及肌腱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SLAP损伤的筛选试验运用于临床。

  • 标签: SLAP损伤 肩关节试验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击波联合电针在肱肌腱鞘炎联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索其治疗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共计130名患者,使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两组患者各65名,对照组患者使用电针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电针联合冲击波的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CMS 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两周之后的VAS、CMS、RO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冲击波 电针 肱二头肌腱鞘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冲击波联合电针在肱肌腱鞘炎联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索其治疗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1月共计130名患者,使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两组患者各65名,对照组患者使用电针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电针联合冲击波的治疗方式,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CMS 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两周之后的VAS、CMS、RO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冲击波 电针 肱二头肌腱鞘炎
  • 简介: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术在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宫颈扩张进人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止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176例为观察组,采用徒手法旋转胎术;B组:8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龄、胎方位、胎儿大小估计及孕产次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手术时机选择在宫口扩张7—8cm,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1.5cm,用手法将枕横位、枕后位转成枕前位使胎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娩出。结果A组顺产率为81.25%,难产率为18.75%;B组顺产率为36.25%,难产率为6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产伤、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产科并发症比较有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术是解决因胎位置异常而导致难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头位难产 徒手胎头旋转术 手术时机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胎高浮情况时使用改良式托取胎法(简称IMHFH)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106例产妇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作手入组与改良组,每组各有53例,对手入组中产妇行手入宫腔取胎法,对改良组中产妇则行IMHFH,记录两组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术中出血量以及胎娩出时间,统计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改良组中产妇的子宫切口撕裂情况较手入组更少,术中出血量及胎娩出时间均少于手入组,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P<0.05)。结论:位剖宫产产妇术中出现胎高浮情况时使用IMHFH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子宫切口撕裂的情况及术中出血量,同时还能够缩短胎娩出所需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式托取胎头法 头位剖宫产 胎头高浮
  • 简介:目的探究低位与高位交替的反复体位改变模式(head-downandhead-uptilt,HDT/HUT)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12名受试者进行HDT/HUT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进行头高位立位耐力测试,取测试时平卧位和立位第1min(HUT1min)的心率(heartrate,HR)、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每搏量(stroke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总外周阻力(totalperipheralresistance,TPR)数据,用于比较分析。结果反复体位改变前、后立位耐力测试相比,试验后平卧位HR、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HUT1min时,DBP、MAP、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结论低位与高位反复体位改变降低了人体立位耐力。

  • 标签: 头高位 头低位 反复体位改变 立位耐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危儿的竖能力训练当中,早期控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6例高危儿为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参照组(n=28)及观察组(n=28),参照组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则需接受早期控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接受干预前后的运动情况与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接受干预后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高危儿竖能力训练方式的选择而言,早期控训练的效果较好,可行性较强。

  • 标签: 高危儿 早期头控训练 竖头能力 运动 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徒手旋转胎应用于位难产助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出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本院位难产患者60例,根据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助产(对照组,n=30)和徒手旋转胎(观察组,n=30),对比2组患者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窘迫发生率明显更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可以大幅提升孕产妇自然分娩率,并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作用价值。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 头位难产 助产 分娩结局
  • 简介:目的讨氧化锆陶瓷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的长期实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在同一医院,由同一医生完成的钴铬金属(CoCr)非骨水泥全髋的病例中,寻找26例(26髋)与氧化锆组进行配对研究。使配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诊断、术后随访时间相匹配。通过Harris评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研究术后一年和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片,对比两组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透明带的形成、股骨矩吸收及聚乙烯髋臼的磨损率。结果氧化锆组26髋皆获随访,平均随访9年(6—13年)。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46分和86分。钴铬金属组26髋平均随访10年(5—14年),术前和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50分和88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氧化锆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0髋(38%)由于髋臼假体松动或广泛髋臼骨溶解而翻修,钴铬金属组有4例(11.5%)。氧化锆组共发现有13髋(50%)有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钴铬金属组有9髋(34.6%)。氧化锆组聚乙烯平均磨损率为0.118mm/年(0.064mm/年~0.175mm/年),金属组为0.113mm/年(0.056mm/年~0.19mm/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组研究中,氧化锆陶瓷组有较高的假体松动和翻修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与钴铬金属组相当。提示虽然氧化锆陶瓷在体外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抗磨损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能与体外实验有较大的差别。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陶瓷制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难产的临床表现、原因、处置方法。方法选取202例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位难产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112例)和阴道分娩组(90例),采用回顾分析法对临床效果、产程、产后出血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两组在宫缩乏力发生率、胎方位、枕后位、宫颈水肿的差异明显(P>0.05),引产率差别不大(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儿因素、产力异常、心理因素可导致位难产。通过心理疏导、产前检查、保健可降低头位难产对母婴的伤害。

  • 标签: 头位难产 患者 临床治疗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位难产的识别、处理及预防。方法对头位难产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中剖宫产37倒(61.7%);胎吸引术11例(18.3%),徒手旋转胎后阴道分娩12例(20.0%)。结论胎位置异常是发生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胎位置异常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可以试产;而严重的胎位异常,必须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及时诊断、维持较好的产力并及时纠正胎位置异常是预防位难产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头位难产 识别 处理预防
  • 简介:目的分析位难产的临床表现,总结位难产的识别与处理方法。方法对头位难产病例从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胎位置异常是位难产的主要原因。结论胎膜早破是位难产的早期信号,胎下降延缓或停滞,第产程延长是位难产的晚期表现,及时发现与处理胎位置异常、纠正产力异常是处理头位难产的关键。

  • 标签: 头位难产 识别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