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干预在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患者40名为对照组(传统护理),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40名患者为观察组(优质护理),观察满意度、不良反应、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P

  • 标签: 护理干预 静脉输液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循证护理用于静脉输液治疗中预防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抽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命名为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循证护理,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静脉炎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循证护理 静脉输液 预防 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中干预效果。方法:病例样本取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区间74例PICC患者,以护理模式差异性分组,37例实施常规护理(对比组)、37例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研究组),比较干预效果。结果: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的37例研究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70%较对比组16.20%更低(P<0.05);研究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价指标得分均较对比组更高(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有助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该干预模式可作为推荐在PICC置管患者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输液 专科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从本科室于2019年7月-2021年6月中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筛选78例展开对照研究,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对象划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观察组患者则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治疗,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肿瘤化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输液室应用优化输液流程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于留置针静脉滴注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影响。方法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注射治疗的患者47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依据,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47例患者平均愈合时间14.36±9.59d,静脉炎发生人数4例,发生率为8.51%。4例静脉炎患者中3例为轻度静脉炎,1例为中度静脉炎患者,重度静脉炎例数为0例。结论 对于留置针静脉滴注患者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式有利于患者提升静脉输液的效果,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 标签: 留置针 静脉滴药外渗 静脉炎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技巧用于输液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研究2019.8—2020.7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1例)输液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41例)在常规组输液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患沟通技巧,观察和比较两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焦虑因子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9.36±2.46)分、焦虑因子(14.67±5.21)分相比常规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19.88±4.47)分、焦虑因子(25.43±3.35)分要低,且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5.12%)相比常规组的(78.05%)要更高,P

  • 标签: 输液护理 护患沟通技巧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模式在小儿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83例小儿急诊输液患儿开展研究,采用双色球法,划分对照组(n=41,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2,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意外拔管率、投诉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意外拔管率、投诉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急诊输液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意外拔管及投诉情况,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

  • 标签: 优质护理 小儿急诊输液 穿刺成功 意外拔管 投诉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液接头消毒帽在带PICC置管回家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带PICC置管回家的肿瘤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导管维护时,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后,将一次性输液接头消毒帽套在PICC置管的输液接头上。下次输液时无需消毒,摘下输液接头消毒帽待干,冲管后直接进行静脉输液。对照组:输液接头不采取保护措施,直接暴露。下次输液前选择酒精棉签进行消毒,消毒后先冲管再进行静脉输液。对输液接头表面进行细菌采集,观察两组消毒前,消毒后1min,消毒后4h采集样本的细菌菌落数。结果:不同时期样本采集显示观察组细菌菌落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输液接头消毒帽应用于带PICC置管回家肿瘤患者中,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输液接头消毒帽 PICC置管 输液接头 CRBS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空气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事件。它可能发生在各种程序和手术中,但最常见的是作为中心导管插入的医源性并发症[1]。由于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本文就目前中央静脉导管防止空气栓塞的研究进展作一定的总结。

  • 标签: 中央静脉导管 静脉空气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急救护理服务应对急诊输液患者突发病情变化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月对本院纳入的146例输液患者尝试分组干预,对照组73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73例应用急诊急救护理。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输液 急诊急救护理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注射室静脉采血的工作质量与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门诊注射室的护理人员8名,对其打印粘贴标签及静脉采血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并向该期间的静脉采血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表,搜集此类患者对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研究发现,不同护士之间在打印粘贴标签及静脉采血的时间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采血患者对门诊注射室护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服务态度和注射室环境方面较为认可,其满意度分别为(96.00%)、(95.00%)、(93.50%)和(90.00%)。但患者对等候时间方面并不认可,满意度仅为(72.50%)。结论:根据门诊注射室静脉采血的工作现状,利用灵活弹性的排班制度、完善护理人员培训机制和转变服务理念等措施,可以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显著增强,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以提高。

  • 标签: 门诊注射室 静脉采血 质量调查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的瓣膜功能障碍,发病因素较复杂,主要有静脉壁结构及静脉高压,另外长时间站立、下肢活动少、排尿困难及长期过劳等均是此病的诱发因素,目前临床有压迫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剥脱术是传统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但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发展使得微创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增加,但远期的疗效仍有待验证,因此,本文就目前对于下肢静脉曲张采用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微创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诊刺血幼儿静脉采血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来我院门诊进行采血的幼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采血幼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50例采血幼儿中,护理非常满意29例,护理满意20例, 护理不满意1例,护理总满意度为49(98.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48(96.00%),一次性穿刺失败率为2(4.00%)。实验组采血幼儿护理非常满意度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采血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开展门诊幼儿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针对性护理方法,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采血幼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实现采血幼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降低,提高采血幼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门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门诊采血 幼儿静脉采血 护理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肢静脉血栓采取血管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造影检查,观察组血管超声诊断,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4.87%高于对照组58.97%(P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准确率 血管超声 漏诊率 误诊率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胃溃疡患者在使用阿莫西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为研究开始时间,直至2020年2月研究工作完成。其中选择135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坚持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患儿分组为AB两组。其中对B组患儿67例,实施常规护理,而A组患儿68例,则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处理,实施后对比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后并发症问题的改善情况。结果:完成对两组患儿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5.88%和17.91%分别为AB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A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为帮助儿科患者减少受到并发症问题的影响,促使患儿身体健康恢复至正常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护理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儿科护理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