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

谭雨童

德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讨论对胃溃疡患者在使用阿莫西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使用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为研究开始时间,直至2020年2月研究工作完成。其中选择135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坚持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患儿分组为AB两组。其中对B组患儿67例,实施常规护理,而A组患儿68例,则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处理,实施后对比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后并发症问题的改善情况。结果:完成对两组患儿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5.88%和17.91%分别为AB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A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为帮助儿科患者减少受到并发症问题的影响,促使患儿身体健康恢复至正常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护理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护理效果


输液作为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治疗手段,通常情况下需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但是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常因穿刺疼痛、反复穿刺等问题导致不良反应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患儿疾病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患儿病情的改善[1-2]。尤其是对儿科输液患者而言,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患儿年龄尚小,皮肤细嫩,静脉血管薄弱,在对其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很容易导致其出现皮肤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因此需要对患儿实施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3]。基于此,我院选取了数名儿科患者进行了疾病的护理,并进行了护理方案的制定,制定的护理措施主要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2月,病例数:135例,患者类型:儿科临床患者。随机分组:A组和B组。两组实验样本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


A组

B组

P值

人数

68

67

>0.05

男性

34

33

>0.05

女性

34

34

>0.05

年龄区间

1-12岁

2-11岁

>0.05

平均年龄

6.15±1.28

6.06±1.47

>0.05

通过对比显示,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过统计检验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即说明两组可以用来进行对比研究。

1.2护理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期间,为保证护理效果,需要对其进行皮试,并指导患儿合理服用药物进行病情的改善。A组: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处理。(1)进行合适血管和留置针的选择。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治疗时,一般都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相应的工作。而这其中,只有直径较大的、穿刺段尽可能直的、弹性尽可能大的血管部位才拥有较高的穿刺质量。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穿刺部位进行穿刺治疗。同时下肢拥有着较高的静脉炎发生率,因此为避免相关问题的存在,护理人员禁止对患儿的下肢进行静脉穿刺[4]。而在留置针的选择方面,最好选用型号在18-24G范围内的型号,进而对患儿进行穿刺治疗。(2)固定和穿刺留置针。在对患儿进行穿刺之前,为保证患儿自身的舒适度,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儿以平卧的姿态躺在病床上,并将患儿的头部向旁边偏侧。选择适合的头部血管,并使用安而碘皮肤消毒液消毒穿刺部位,消毒之后用静脉留置针对选定的血管位置做穿刺,随后对血液的流转动向进行观察,送软管于静脉之中后,取出针芯,并将针芯放入专门的锐利物品保存箱内。随后用无菌的贴膜包好穿刺部位,用医用透气胶带做外部缠绕加以固定。(3)封管。将2毫升的生理盐水缓慢注入到穿刺管中,禁止拔出针头,留置一部分确保管腔完全填充生理盐水,时间控制在3天。留置针后,为避免患儿对穿刺部位进行抓挠,进而出现红肿等现象,叮嘱家属注意约束患儿行为,并且使用毛巾进行热敷,以此做好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记录和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出现的皮肤红肿、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若患儿经过研究护理后显示并发症问题发生情况相对较低,则表明对患儿实施的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型号为SPSS24.0的统计学软件对我院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计量资料用(

605c3aa62eb75_html_a8125e5caa8348f0.gif )表示,采用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同时用卡方值2值代表数据检验值。同时,以P<0.05体现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性。

2.结果

结合表2所进行研究显示,完成对两组患儿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2组比较,A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组别

皮肤红肿

渗液

静脉炎

并发症发生率

A组(n=68)

1

2

1

5.88(4/68)

B组(n=67)

3

3

6

17.91(12/67)

2




4.67

P值




0.03

3.讨论

静脉留置针护理技术作为临床上对接受穿刺治疗的患儿进行护理期间所使用的一种新型护理手段,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对于患儿穿刺成功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帮助。而且运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技术进行输液穿刺,患儿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和不适感,不但可以有效的大幅提升穿刺成功率,对于患儿病情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帮助,能够帮助患儿减少受到并发症问题的影响[5]

结合研究显示,完成对两组患儿的护理后,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示2组比较,A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以此表明,为帮助儿科患者减少受到并发症问题的影响,促使患儿身体健康恢复至正常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护理手段,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岩峰.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1):216-217.

[2]尹红云.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43):119,135.

[3]张红芳, 魏欣超, 王薇. 浅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5(8):28.

[4]王俊萍, 刘彦荣, 郭月香,等.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20(14):137-138.

[5]张少余.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 医药卫生:全文版, 2016,10(4):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