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未见复发,1例拒绝手术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并保留合理安全切缘可提高本病患者生存率。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鼻腔鼻窦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鼻腔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36例恶性黑色瘤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27例见黑色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瘤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 标签: 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浸润性生长。组织学上可见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巢状分布,并见少量黑色沉积,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细胞界清,胞质丰富,核大深染,可见1~2个大的核仁。免疫表型肿瘤细HMB45(+),Malan-A(+),SMA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30%,S-100(+)及Vimentin(+),Actin(-),CD117(-),CD34(-),CK8/18(-),DES(-),EMA(-),SMA(-),及P-CK(-)。病理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均要与转移癌、淋巴瘤等相鉴别,预后不良。

  • 标签: 十二指肠降部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学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皮肤镜检查,同时进行了病理确诊。结果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60例、58例与59例,检出率为100.0%、96.7%和9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可为患者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查工具。

  • 标签: 皮肤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黑色素 皮肤镜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塞病色素膜炎并发白内障及玻璃体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总结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来进行分析,白内障采用超声乳化治疗,玻璃体切除采用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方法。随访时间为6月~2年,平均20.8月,随访患者的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最多可提高至0.6(logMAR0.22),术后眼压仅一例明显升高,术后一周为33.8毫米汞柱,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降为正常,其余患者术后均眼压稳定。术后炎症反应仅为轻度前房细胞,角膜内皮皱褶,仅有一例出现明显瞳孔后粘连。术后一月大部分患者均可观察到黄斑水肿,术后半年,基本都消退。结论手术对于白塞病色素膜炎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手术难度较大,注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更有利于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果酸(羟基乙酸)治疗面部痤疮后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8例痤疮后色素沉着的患者依次应用浓度为20%,35%,50%,70%的羟基乙酸活肤液治疗4次,每2周治疗一次后与治疗前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结果48例患者完成治疗,第一次治疗后色斑有不同程度的淡化,有效率53%;第二次治疗后色斑面积缩小,色沉颜色减轻,有效率64%;第三次治疗后色沉面积明显缩小,有效率72%;第四次治疗后颜色基本消退,有效率83%。在治疗第2、4、6、8周对患者进行与治疗前对照的疗效观察。治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红斑、白霜等,经冷敷等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果酸治疗面部痤疮后色素沉着需要一个疗程(4次)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果酸 痤疮后色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盲样(饮料)中合成色素测定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直接测定质控盲样中的未知合成色素。结果色素分离效果理想,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9,回收率在95~101%之间,相对标准差小于3%。结论HPLC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分离度好,适用于盲样中合成色素的同时测定。

  • 标签: 质控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 合成色素 梯度洗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K1(周期素依赖激酶1)在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方法取14、21、28d的Rd小鼠眼球(实验组)、B6小鼠眼球(对照组)眼球进行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学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K1在不同日龄小鼠视网膜上的表达。结果CDK1在Rd与B6小鼠视网膜的内核层细胞中表达,且随着发育阶段的增加表达量下降。与正常B6小鼠比较,CDK1在Rd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Rd小鼠视网膜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仅局限于视神经节细胞,而内外核层细胞减少并消失,细胞G2-M期的调控因子CDK1不直接参与Rd小鼠视网膜的发育调控,提示Rd小鼠视网膜细胞退化很可能发生在G1-S期,而不是G2-M期。

  • 标签: 视网膜色素变性 细胞周期 CDK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2只雄性SD大鼠,将其按照111比例,分为A组(治疗组,n=14,红花黄色素)、B组(假手术组,n=14,生理盐水)、C组(模型组,n=14,生理盐水)。以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对比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等发生情况。结果A组、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显著(P<0.05);A组脑梗死率、脑组织含水率均低于C组(P<0.05);C组MDA、NO水平高于A组、B组(P<0.05);C组SOD低于A组、B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能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红花黄色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超薄皮瓣法联合A型内毒素修复体表巨大色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6年9月就诊的12例体表不同部位的色素痣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沿色素痣边缘切开,切除病变组织后,充分游离两侧皮缘,张力区设计“Z”瓣或“S”瓣,修剪成超薄皮瓣,彻底止血,分层减张缝合,在皮瓣边缘注射少量A型肉毒素,略加压包扎,7~10天拆线,观察远期治疗效果。结果16倒患者中,无一例出现术后血肿、感染、皮肤坏死,其中2例患者创缘出现淤紫,局部微波治疗一周伤口愈合正常;3个月复诊时,3例局部出现明显瘢痕增生,经加压包扎6个月后恢复良好;10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2例认为效果一般。结论超薄皮瓣法联合A型肉毒素修复体表巨大色素痣效果满意,该术式简便易操作,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薄皮瓣 A型肉毒素 巨大色素痣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手术、激光及冷冻三种方法治疗皮肤色素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240例皮肤色素痣患者,随机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各80例,分别采用手术、激光、冷冻方法治疗,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及近远期副反应。结果三组整体疗效比较,甲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97.50%),明显高于乙组(91.25%)和丙组(78.75%),手术治疗次数最少,术后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乙组治疗后出现浅表性结痂,丙组治疗后出现色素沉着、局部红肿、水疱、瘢痕等。结论手术治疗皮肤色素痣疗效最佳,与激光、冷冻方法相比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可作为首选方法。

  • 标签: 皮肤色素痣 手术 激光 液氮冷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贝伐单抗、VEGF-trap治疗方式,并针对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花考中的应用做出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权威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所选病例均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贝伐单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一定疗效,VEGF-trap治疗方式,患者有效率反应率为3.8%~7.8%,使用高剂量TSU-8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可行性。结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血管生成以及靶向治疗,对病情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类风湿关节炎常规治疗并加用云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配合云克治疗,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以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时间、血沉等为观察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由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云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红花黄色素 云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红花黄色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另选取39例作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I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以红花黄色素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各自用药后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适反应,治疗组患者用药2周后血清HCY水平、血浆Fg水平、TG、LDL、TC值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HDL上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属于该疾病治疗的理想中药制剂。

  • 标签: 红花黄色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治疗
  • 简介:刚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他们感到极度的不适应,有的哭过,有的想家,有的甚至想退学。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如果无视这种反应一味让它蔓延,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快适

  • 标签: 大学生成才 心理健康大学生 成才必备条件
  • 简介:目的了解民族贫困地区高中生的成就动机,为民族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jesme和Nygard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对重庆彭水县民族中学的苗族、土家族和汉族共283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成就动机没有年级和性别差异,但是民族差异显着;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颗着,性别、年级、民族三者交互作用显着.结论应该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不同民族高中学生成就动机、促进民族素质教育。

  • 标签: 苗族 土家族 成就动机
  • 简介:为了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成就动机量表(AMS)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福建某高校524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就动机在性别、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学生 成就 动机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细胞毒性并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滤膜法采集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靶细胞,研究PM2.5水溶成分及HSYA作用后细胞活力及氧化损伤,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ROS则呈现增高趋势,染毒浓度为100、200、400、800、1600、3200μg/mL,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00±0.80、98.00±1.20、96.42±1.52,93.61±1.80(P<0.05)、86.79±1.03、56.01±2.00(P<0.01)。ROS荧光灰度值分别为158±48、160±56,178±42(P<0.05),198±45、229±38、252±40(P<0.01)。羟基红花黄色素-A干预后与1600μg/mLPM2.5组相比,细胞存活率94.86±0.50(P<0.01),ROS荧光灰度值160±38(P<0.01)。结论太原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成分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抑制PM2.5损伤内皮细胞,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标签: PM2.5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羟基红花黄色素-A ROS
  • 简介:本研究运用成就动机问卷对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师范大学382名被试者(均为师范专业)的成就动机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重点与普通师范大学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他们之间追求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分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重点师范大学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强于普通师范大学学生,但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却弱于普通师范大学学生,两类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就动机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显著的负相关。

  • 标签: 大学生 师范专业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 避免失败
  • 简介: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成就目标、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790名工科大学生采取问卷法进行了测量。结果①应对方式在掌握目标分组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成绩目标分组上不存在显着差异。②掌握目标与心理健康呈显着负相关,对心理健康有显着回归效应.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掌握目标也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成绩目标与心理健康基本不相关,但通过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消极影响。结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成就目标干预.

  • 标签: 成就目标 掌握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 成绩目标 工科大学生 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