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和靶向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和靶向治疗方法

王振宇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妇产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贝伐单抗、VEGF-trap治疗方式,并针对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花考中的应用做出深入研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权威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所选病例均接受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对其治疗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贝伐单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一定疗效,VEGF-trap治疗方式,患者有效率反应率为3.8%~7.8%,使用高剂量TSU-8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可行性。结论: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血管生成以及靶向治疗,对病情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74-02

子宫内膜癌属于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器疾病,这一疾病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妇科肿瘤。近年来,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血管生成为血管肿瘤生长和浸润提供了重要条件,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属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方法。靶向治疗主要是在细胞水分水平上,明确致癌位点,对相应治疗药物进行使用,当药物进入到体内之后,结合致癌位点,从而发挥作用,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并不会导致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细胞受到影响。本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2.3)岁。2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能够配合临床诊疗工作者;(2)年龄22~45岁。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较差者;(2)治疗依从性较差者;(3)合并精神类疾病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4)无法定监护人者。

1.2治疗方法

(1)贝伐单抗:采用VEGF-A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方式在大部分实体肿瘤中获得成功使用。主要方式是采用静脉注射方式,注射量为15mg/kg[1]。

(2)VEGF-trap:其属于一种重组的融合亲蛋白,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治疗过程中,将其当成是一种诱饵,从而对VEGF和配体进行预防,防止VEGF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

(3)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TSU-86属于一种小相对分子质量的络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使用这种抑制剂对患者细胞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做出相应研究[2]。

1.3观察指标

观察子宫内膜癌患者疾病无进展时间、病情好转和病情稳定情况。以腹水症状缓解和消除作为指标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

2.结果

(1)对20例子宫内膜癌中的12例上皮性肿瘤患者采用贝伐单抗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其中2例病情得到好转,3例病情得到稳定。这些患者在6个月内处于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这说明贝伐单抗治疗方式对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疗效。

(2)VEGF-trap治疗后,患者有效率反应率为3.8%~7.8%,对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6例,采用VEGF-trap治疗,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腹水症状得到缓解或者消除,中位生存期得到延长。

(3)经研究显示,使用高剂量TSU-86。在治疗组织体内的实验中,发现存在相对明显的肿瘤生长以扩散抑制,对于这一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验证了抗血管生成联合化疗用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可行性。

3.讨论

肿瘤的生长,主要依赖血管生成,因此在对肿瘤进行治疗过程中,主要考虑如何抗血管生成。子宫内膜癌在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血管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助作用。VEGF能够选择性的在受体VEGFR起作用,对正常细胞生物学行为进行调节,同时也参与到肿瘤生物行为过程当中。VEGF能够诱导一定数量的新生毛细血管,为肿瘤的生长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3]。此外,新生血管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基膜,这就导致内皮细胞之间产生一定的裂隙,再加上VEGF本身能够促使血管通透性被提高,对内皮细胞进行刺激,从而向外释放一定量的胶原蛋白,进一步促使肿瘤细胞脱落,为肿瘤细胞的进一步生长提供条件。

随着对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一些药物被应用在子宫内膜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当中,如贝伐单克隆抗体、siRNA以及不同种类的抑制剂等。生物分子标志,能够帮助医生充分了解子宫内膜癌当中血管生成特点以及相应调节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疗效的提升。一些靶向治疗的成功,特别是贝伐单抗方式的使用,促使晚期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有据可循[4]。本研究显示,使用靶向治疗方式,患者获得一定疗效,VEGF-trap治疗后,患者有效率反应率为3.8%~7.8%,对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6例,采用VEGF-trap治疗,结果显示有4例患者腹水症状得到缓解或者消除,中位生存期得以延长。经研究显示,使用高剂量TSU-86,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使用,具有一定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美楠,梁瑞宁.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6,(11):78-80.

[2]夏秀娟,李粉婷,刘佳,高欣欣,王新.转移性结直肠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01):187-191.

[3]郭纪芬,万庆芝,张晓甦.中医药抗血管生成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J].吉林中医药,2013,(10):1010-1011+1033.

[4]王慧莹,刘木彪.子宫内膜异位症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2,(04):36-40.